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目的 确定异丙酚麻醉下瑞芬太尼抑制不同年龄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和切皮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方法 择期全麻老年患者116例,年龄60~79岁,体重39~82 kg,ASA Ⅰ~Ⅲ级,按年龄及刺激不同分为4组,靶控输注异丙酚,待患者意识消失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Ⅰ-TI组(60~69岁,n=33)和Ⅱ-TI组(70~79岁,n=31)第1例患者瑞芬太尼初始血浆靶浓度设为3.5 ng/ml,待效应室浓度与血浆靶浓度达平衡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e,/kg,3 min后行气管插管.Ⅰ-SI组(60~69岁,n=26)和Ⅱ-SI组(70~79岁,n=26)第1例患者气管插管后瑞芬太尼初始血浆靶浓度设为2.5 ng/ml,待效应室浓度与血浆靶浓度达平衡后维持10 min,开始切皮,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试验.发生心血管反应的标准:气管插管或切皮后3 min内平均动脉压或心率较气管插管或切皮前的基础值升高超过20%.计算各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Ⅰ-TI组和Ⅱ-TI组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EC50及其95%CI分别为2.90(2.76~3.04)ng/ml和3.16(2.90~3.41)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SI组和Ⅱ-SI组瑞芬太尼抑制切皮反应的EC50及95%CI分别为1.90(1.76~2.04)ng/ml和1.77(1.68~1.85)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TI组比较,Ⅰ-SI组EC50降低(P<0.05);与Ⅱ-TI组比较,Ⅱ-SI组EC50降低(P<0.05).结论 60~69岁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至意识消失时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和切皮反应的EC50分别为2.90、1.90ng/ml,70~79岁患者分别为3.16、1.77 ng/ml,不随年龄增加而改变.  相似文献   
72.
大鼠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的建立与行为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评估腹壁撤回反射(AWR)评分用于评价大鼠结直肠扩张内脏痛动物模型的行为反应及可靠性。方法 大鼠经肛门插入扩张气囊,注气扩张结直肠建立急性内脏痛动物模型。采用腹壁撤回反射评分评估大鼠受伤害性刺激而出现的行为反应强度,并测定 AWR 3分的最小压力值(痛阈)。结果 大鼠结直肠扩张后100%出现腹壁撤回反射,扩张压力越高,其评分越高,扩张压力 15、25、40、60 mm Hg(1mm Hg=0.133 kPa)产生的 AWR评分相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首次扩张的痛阈较高,3次扩张后稳定,其平均痛阈为(27.68±2.59)mm Hg,5、10 d后重复扩张痛阈无明显变化;吗啡皮下注射呈剂量依赖提高大鼠结直肠扩张的痛阈,其作用可被纳洛酮完全拮抗。结论 腹壁撤回反射评分可评价大鼠结直肠扩张的刺激强度,其中 AWR 3分指标明确,测定的痛阈值稳定;该模型及其行为学评分具有无创伤、稳定性好、重复性强、可定量的特点,可用于内脏痛及镇痛药的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73.
择期腹部手术 30例 ,按吸入麻醉药的不同 ,随机分为安氟醚 (ENF)组和异氟醚 (ISO)组 ,全部采用静吸复合全麻。麻醉维持以ENF或ISO持续吸入 ,将麻醉气体浓度监测探头置于吸附过滤器出口处 ,监测麻醉废气浓度 ,并与气管导管口和吸附过滤器入口处麻醉气体浓度相比较 ,计算其吸附率。结果 :两组吸附过滤器出口处麻醉气体浓度与导管口和入口处浓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ENF组和ISO组的吸附率组间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果表明 ,TM - 1型麻醉废气吸附过滤器对麻醉废气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74.
Pulsinelli四血管法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制作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Pulsinelli四血管法加以改进,分两阶段阻断椎动脉和颈总动脉,使用双极电凝器,用细钢丝插入翼突孔间接烧灼榷动脉等。改进后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成功率,降低术中死亡率。  相似文献   
75.
影响全身麻醉后苏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业已证实,昼夜节律会影响镇静药、镇痛药和肌松药的代谢与治疗效应[1],而手术应激和麻醉药物等因素又将通过介导皮质醇等激素分泌的变化,可能改变原有的昼夜节律[2].本文回顾性分析昼夜不同时段全麻患者苏醒情况.  相似文献   
76.
目的:通过 MRI 检查成人脊髓圆锥末端位置的变化,为腰麻穿刺提供信息。方法120例病人术前行腰部 MRI扫描:正中矢状面测量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并按脊柱单元分区。结果120例脊髓圆锥末端位置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无明显相关;范围在 T12-L2-3水平,主要集中在 T12-L1(15%)、 L1 U (21.7%)、 L1 M (23.3%)和 L1 L (18.3%)之间,8例位于 L1-2水平以下,其中1例女性在 L2-3水平。结论 MRI 检查能够准确判断成人脊髓圆锥末端位置,为腰麻提供信息,避免穿刺时损伤脊髓。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锁眼入路颅脑手术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手术方法随机选择 2 0例神经外科肿瘤手术患者分为普通开颅组 (A组 )和锁眼手术组 (B组 ) ,每组 10例。在麻醉诱导前 (T1)、插管后 (T2 )、切皮后(T3 )、肿瘤切除时 (T4)、拔管后 (T5)、术后 6h(T6)分别测定血糖浓度。结果 A组患者在T4、T5、T6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 ,血糖浓度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5、P <0 .0 1、P <0 .0 1) ;B组患者在T5、T6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血糖浓度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5 ,P <0 .0 5 ) ,A、B两组患者在T1、T2 、T3 、T4时间点血糖浓度差别无显著意义 ,而在T5、T6时间点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5 ,P <0 .0 1)。结论 锁眼入路手术应激反应较普通开颅组低。  相似文献   
78.
氯胺酮对脑冷冻伤后自由基和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氯胺酮对鼠脑冷冻伤后脑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49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未治疗组和氯胺酮治疗组。采用液氮局部冷冻左侧鼠脑30s制作冷冻伤模型,分别于2、6、24h处死动物后,用分光光度法测10%脑组织匀浆中SOD活性和MDA产量。结果 脑组织含水量在冷冻伤后显著升高,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氯胺酮治疗后脑组织含水量没有明显减少;脑组织SOD活性在2、6h高于未治疗组,但24h后SOD活性无显著差异。MDA含量比未治疗组在相应时段显著减少。结论 自由基是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因素,氯胺酮能减轻冻伤脑组织中SOD活性的抑制,减少MDA生成,但对脑水肿无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9.
布加氏综合征手术的麻醉处理(附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布加氏综合征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16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直视下手术,其中14例行人工血管搭桥或根治术,2例行脾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所有患者全部安全度过围麻醉期。认为此类手术麻醉的重点必须有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善的预防措施和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相似文献   
80.
过氧化氢术前含漱预防全麻术后口腔异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腔异味是指口腔气体秽臭,常自觉或为他人所闻,给生活和交往带来不便。临床上关于口腔异味的防治报道较多,但对于全麻术后口腔异味的防治却未见报道。我们采用1%过氧化氢术前含漱预防全麻术后口腔异味,效果满意,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无口腔异味及其他口腔疾病行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