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3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9篇
临床医学   239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521篇
综合类   296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90篇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24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该院近4年住院治疗的膝部骨折脱位患者166例中合并腘动脉损伤的24例。结果:21例得到保肢,3例截肢。15例12h内恢复血循环,疗效满意。7例超过12h恢复血循环者,疗效较差。认为早期是治疗腘动脉损伤的关键;对足背动脉搏动的误诊和用针刺足趾判断血循环的方法是影响腘动脉损伤早期诊断的两个常见原因;脉氧仪对患肢血运监测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82.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经验。方法 :从 1996年 9月~2 0 0 3年 2月 ,对 14例 (2 0髋 )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患者 ,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其中双侧 10例 ,单侧 4例。病人全是女性 ,平均年龄 45岁 (3 5~ 67岁 )。双侧全髋置换 6例 ,单侧 8例。结果 :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随访 6个月~ 6年 ,平均 4年 8个月 ;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 3 2 43分恢复到术后 1年的 90 15分。截止目前无 1例翻修。术后 6个月 ,患者均能下地行走 ,生活自理且恢复日常工作。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但手术难度较大。对于此类病人 ,充分理解全髋置换的复杂性和细致周密的治疗方案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动力髁(髋)螺钉钢板[DCS(DHS) ]在治疗股骨远端、股骨粗隆间、粗隆下骨折中的微创定点定向方法。方法 对2 0 6例成人股骨远端或股骨粗隆间或粗隆下骨折行切开复位,DCS或DHS内固定术。结合局部解剖的形态学分析和X线表现,归纳拉力螺纹钉的定位方法。结果 术后随访9~36月,平均18月,总有效率93.7% ;术中定位导针的放置方法归纳为:“3.2 .1”定点法和“3线”定向法。结论 DCS(DHS)内固定术是治疗股骨远端、粗隆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方法;熟悉股骨远端、股骨粗隆间、粗隆下的解剖形态比单纯在X线照射下放置定位导针更有积极意义;结合术前的X线片测量和术中实际情况,微创定点定向法有利于增加手术的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4.
开窗腰椎间盘切除再手术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Guo JJ  Tang TS  Yang HL  Xu YZ  Jiang WM  Huang LX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6):1075-1079
目的探讨开窗腰椎间盘切除再手术治疗初次开窗髓核摘除术失败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1例行第二次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时间120~203个月,平均随访146.8个月。按MacNab分类和JOA评分标准评价满意度和远期功能。对放射学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对比研究。结果51例患者中,结果优良率70.6%,失败率15.7%,患者总体满意率78.4%。除了8例失败患者,远期随访的43例患者JOA评分平均提高(64.6±18.2)%,术后行走能力明显改善。对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测量发现术后椎间隙高度明显下降,但不影响远期功能结果。吸烟、是否有外伤等发病诱因、合并纤维化和初次术后症状未缓解期对远期结果有影响。心理社会因素与预后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结论开窗腰椎间盘切除再手术治疗初次开窗髓核摘除术失败患者疗效满意,但手术复杂性高,明确术前诊断和严格手术指征非常重要。JOA评分被证明为易于患者和医师实施,量化主观数据的评估法。  相似文献   
85.
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复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Yang HL  Niu GQ  Liang DC  Wang GL  Meng B  Chen L  Lu J  Zhou Y  Mao HQ  Zhao LJ  Liu XY  Gu XH  Ni CF  Tang TS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299-1302
目的探讨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压缩骨折复位作用的差异,评价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5月~2004年5月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KP)施行椎体复位的58例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VCFs)患者(90个椎体)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90个椎体分为单球囊组(28个椎体)和双球囊组(62个椎体),两组均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扩张后灌注骨水泥,分别采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和双球囊双侧同时扩张的方法。分别测量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比较术前术后及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726%(229~100%);Cobb角由术前179°(31°~316°)矫正至术后96°(06°~282°),平均矫正87°(03°~27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单球囊组和双球囊组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分别为776%(553%~100%)和643%(229%~100%),术后平均矫正Cobb角分别为99°(03°~272°)和86°(06°~198°),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后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同样能使压缩骨折的椎体获到较好复位。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评价交锁髓内钉联合自体骨、异体骨及抗生素混合物移植治疗胫骨开放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交锁髓内钉联合自体骨、异体骨及抗生素混合物移植治疗胫骨干开放性骨缺损16例,所有患者在清创后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骨干,恢复小腿长度和轴线,骨缺损处利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抗生素混合移植物充填,伤口一期缝合,术后第2天即开始功能锻炼,并随访观察6~18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愈合,关节功能按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0例,良6例。无感染及下肢缩短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胫骨干开放性骨缺损,采用交锁髓内钉联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抗生素混合物移植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复合后异位成骨的生物学机制,了解其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BMSCs与PDLLA/HA复合物植入动物皮下后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观察其成骨过程.结果 一定浓度的BMSCs与PDLLA/HA复合植入动物皮下可产生软骨和骨组织,而单纯材料组未见软骨或骨形成.结论 PDLLA/HA复合BMSCs体内植入后能形成软骨或骨,并随植入时间的延长,软骨或新骨形成增多,PDLLA/ HA可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8.
Bold螺钉治疗腕舟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Bold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用Bold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35例,其中新鲜不稳定性腕舟骨骨折21例,腕舟骨骨折不愈合14例。结果35例均获随访,21例新鲜不稳定性腕舟骨骨折术后平均随访(12.1±5.2)个月;腕舟骨骨折不愈合14例术后平均随访(13.6±2.7)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采用改良Mayo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优27例,良5例,尚可3例。结论Bold螺钉治疗腕舟骨骨折对骨折端有加压作用,具有固定稳固、可经关节面置入、无需取出等优点。  相似文献   
89.
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更多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接受了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  相似文献   
90.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lebral fractures,OVFs)在临床上十分常见,随着人口平的老龄化,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1-2].随着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彤术的开展,人们发现骨质疏松件椎体骨折同其他骨折一样,也存在骨不愈合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