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64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目的深入了解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的病理变化及其病变来源。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4例CPT患儿的25个病变骨膜标本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波纹蛋白(vimentin)、结蛋白(Desmin)进行检测。以正常骨膜(10例),创伤性假关节(TP)骨膜(20例)和纤维瘤病组织(10例)作为对照。结果所有标本均为波纹蛋白染色阳性,结蛋白染色阴性,20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骨膜和8例纤维瘤病病变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阳性,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骨膜及创伤性假关节(TP)骨膜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阴性,与先天性胫骨假关节骨膜和纤维瘤病病变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肌纤维母细胞是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发病中关键的病理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2.
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修复长段骨关节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修复长段骨关节缺损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1年9月 ̄1997年11月对侵袭性或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长段骨关节或骨干缺损36例,创伤性长段骨缺损2例,采用低温冷冻或冻干同种异体骨关节或骨干移植物修复。结果 术后早期38例均未发生明显的免疫排异反应。随访1年5个月 ̄7年5个月,平均4.2年,存活31例,优良率达74.19%。结论 低温冷冻或冻干的同种异体骨或骨关节移植物抗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间隙连接蛋白Cx43在骨质疏松(OP)雌鼠腺垂体滤泡星形细胞(FS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10月龄未孕产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去卵巢组和对照组,于术后6周处死两组大鼠。处死前测量大鼠全身骨密度。取大鼠垂体,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腺垂体FS细胞中间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结果 术后6周末去卵巢组大鼠全身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骨密度(P〈0.01)。腺垂体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初步探讨钽涂层假体表面骨长入特点及其骨组织相容性. 方法 将6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钽涂层组和钛涂层组(n=30),无菌条件下分别进行钽涂层假体与钛涂层假体股骨髁内植入术.分别于术后4、8、16周处死两组动物各10只,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分析(分别取2个标本)、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别取8个标本)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等方法对两组涂层假体表面附着组织的结构进行分析和量化. 结果 假体植入后4周,假体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及EDX分析发现两组涂层假体表面均有骨组织附着,新生组织小梁结构清晰.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假体植入后两组涂层与周围新生骨组织结合紧密,涂层稳定无脱落,假体周围的骨量随假体植入时间逐渐增加.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术后4、8、16周钽涂层组假体周围的骨量面积比值平均分别为29.92% ±3.92%、37.68% ±3.61%、42.94%±4.15%,钛涂层组平均分别为29.36%±3.39%、36.35%±3.03%、41.71%±3.86%,同一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植入时间的不断增加,钽涂层假体表面的成骨量不断增加;钽涂层假体具有良好的骨组织相容性及植入早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5.
尺神经损伤402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目的 介绍尺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402例尺神经损伤,上臂44例,肘部61例,前臂138例,腕部134例,掌部25例,完全断伤312例,部分断伤22例,神经粘连68例,行神经松解术72例,神经直接缝合286例,束组束膜缝合31例,神经移植13例,结果 按顾玉东的低位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17例,占29.1%,良134例,占33.3%,可105例,占26.1%,差46例,占11.5%,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初步探讨胚胎干细胞聚酯复合物在体多分化特性。方法取BALBc孕鼠3.5d的囊胚,制备内细胞团(ICM)细胞用鼠胚成纤维细胞(MEF)饲养层及条件培养液培养,挑选胚胎干细胞(ES)集落并扩增传代。应用先进快速成形技术(RP)制备聚乳酸聚羟乙酸(PLGA)人工聚酯载体,扫描电镜(SEM)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对3mm×3mm×3mm大小的粒度均匀的颗粒型聚酯载体进行Ⅰ型胶原表面修饰。取10只裸鼠,于裸鼠体部左侧皮下植入2粒Ⅰ型胶原表面修饰的颗粒型PLGA聚酯载体并同时复合ES细胞(1×107个)作为实验侧;于裸鼠体部右侧对应部位皮下仅植入2粒Ⅰ型胶原表面修饰的颗粒型PLGA聚酯载体作为对照侧,术后30d取材组织学染色对比观察。结果制备和筛选出生长旺盛、传代稳定的ES细胞。先进RP制备的PLGA聚酯载体具有规则的空间网状支架结构、相互贯通的孔隙及材料表面微孔特征。组织学发现,实验侧植入体内30d,能形成包含各胚层细胞成份的“畸胎瘤”样组织,并可观察到较为典型的软骨细胞、软骨基质以及新生骨,且在多分化新生组织形成的同时载体材料逐渐降解;对照侧术后30d未见多分化新生组织形成,并仍有相对较多的聚酯载体有待降解。实验侧的多分化新生组织形成能力、生物相容性以及聚酯载体的生物可降解性均明显优于对照侧(P<0.01)。结论先进RP技术结合载体材料表面修饰的新工艺,对ES细胞全能分化特性无明显不利影响,将有望适用于以ES细胞为种子细胞的骨、软骨组织工程构建。  相似文献   
77.
卵巢切除大鼠松质骨中骨形成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利华  王全平 《医学争鸣》1997,18(5):481-482
卵巢切除大鼠松质骨中骨形成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韩利华王全平刘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西安710033)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形成蛋白大鼠中图号R713.6骨形成蛋白(BMP)是主要的骨生长因子,在正常骨骼生长、发育及骨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抗前列腺癌多肽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的表达条件,并获得其纯化蛋白,为后续的体内、外活性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hamacia公司商品化的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4T-2,向细菌培养基中加入IPTG后,诱导Ptac启动子下游的外源目的基因表达。通过对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不同诱导时间及不同诱导剂浓度下可溶性目的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探索,筛选出表达量最高的组合方式,并通过GST亲合层析柱GSTrap FF对获得的可溶性蛋白进行纯化。结果:成功进行了GST-APP216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在IPTG浓度为0.2 mmol/L,27℃条件下,诱导表达4.5h时表达量最高。经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密度扫描显示,该可溶性蛋白的表达量约占上清总蛋白量的36.2%。并获得了纯化的APP216蛋白,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测定260/280nm处吸光度的比值,得到纯化蛋白的浓度为323.1μg/ml。结论:APP216纯化蛋白的获得,为进一步检测抗前列腺癌多肽体外、体内的肿瘤杀伤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9.
骨诱导及骨愈合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骨诱导及骨愈合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胡蕴玉矫形外科学近年来发展很快,涉及基础理论范围也很广,特别在骨折愈合方面,自1965年Urist成功地用脱钙骨基质在肌肉内诱发异位成骨,证实了骨诱导学说以来,骨诱导的研究十分活跃,成为骨折愈合基础理论研究中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0.
腕部及前臂远端离断再植术后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3例腕部及前臂远端离断(完全性35例,不完全性28例)再植术后进行了2~25年(平均8.5年)的随访。结果不全离断再植术后的手关节活动度(totalactivemotion,TAM)优良率为68%,完全离断为32%。切割伤(33例)、挤压伤(20例)及碾挫撕脱伤(10例)的TAM优良率分别为70%、60%和20%;指尖两点辨别觉分别为5.1±0.5mm、5.7±0.4mm和7.3±1.4mm。离断肢体缺血时间7~10小时、11~15小时和16~22小时,则再植手的两点辨别觉分别5.1±0.7mm,6.1±0.5mm及6.9±1.5mm,再植后手内在肌挛缩发生率为65%,手内在肌功能明显减弱或缺失者占92%。作者强调,尽快恢复离断肢体血循环,清创后离断肢体灌注,完善修复血管(动脉∶静脉=2∶4)、神经和肌腱,必要的骨短缩术及手筋膜间隔切开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和后期的修复重建手术,均是提高再植手功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