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80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颈椎退行性疾病占脊柱外科疾病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普及和手术器械的改进,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得以大量开展.Patil等[1]统计,美国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数从1990年至2000年增加了将近1倍.随着手术量及内置物使用的增加,不少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或术后再次出现症状,因此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病例也逐渐增多[2].  相似文献   
52.
膀胱功能包括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使机体产生尿意,告知机体何时排尿:运动功能包括贮尿和排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功能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贮尿功能障碍和/或排尿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3.
颈椎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检测69例颈椎脊髓损伤空腹血钠情况,比较分析脊髓损伤程度、合并颅脑外伤、合并感染、年龄等因素对低钠血症的影响。结果69例颈椎外伤空腹血钠值为(132±3.28)mmol/L,低钠血症者37例。结论颈椎外伤患者并发低钠血症和脊髓损伤程度、合并颅脑外伤、合并感染、病程、年龄相关,和损伤原因不相关。脊髓损伤越严重,患者血钠浓度越低。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经后路C2、3固定融合术选择性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笔者共收治Hang,man骨折24例。所有患者人院后均给予颅骨牵引,然后行后路G椎弓根螺钉结合C3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C级2例,其中1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D级12例,其中11例恢复至E级、1例神经症状无变化;10例E级无变化。3~6个月时复查X线片骨折均愈合,无稚动脉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G稚弓根螺钉结合巴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选择性治疗Hangman骨折,安全、有效,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上颈椎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5.
齿状突游离小骨是齿状突畸形最常见的类型.是指周边为皮质骨的小骨取代了正常的齿状突.与枢椎椎体之间无骨性连接。由于齿状突游离小骨的临床症候多样,且该处解剖结构复杂.在影像学上相互重叠遮挡,临床上容易漏诊或误诊。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及临床文献报道例数逐渐增多,对齿状突游离小骨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笔者从齿状突游离小骨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节段性神经根麻痹(segmental root palsy,SRP)是指神经根损伤所引起的该神经根支配区感觉障碍和(或)肌肉运动瘫痪的症状,它是颈椎手术术后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Scoville和Stoops于1961年首次报道了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后并发SRp.随着颈椎手术的广泛开展,有关文献报道逐年增多,并且前路手术亦有报道发生.虽然SRP预后一般较好,但严重影响近期疗效的判断,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现就该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生率、损伤机制及预防措施、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7.
颈髓损伤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cervical cord injuries,CCI)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的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0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3、CD4、CD8、CD69、CD54、CD56表达的变化,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T细胞CD3、CD4和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而早期活化标志CD69则显著升高(P<0.01)。B细胞CD19表达明显增加,粘附分子CD56和CD54表达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急性颈髓损伤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面为T细胞的减少,B细胞的增加以及淋巴细胞活化抗原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加。CCI对细胞功能造成严重损伤,机体免疫系统对CCI的刺激则表面为产生能力的增强和活化及粘附功能的反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58.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由于脊髓末端受到异常的纵向牵拉而产生的一组症候群[1]。多种先天及后天疾病均可导致脊髓被牵拉至腰骶部,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下肢运动感觉障碍、腰痛、会阴部感觉异常、大小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2、3]。外科干预是阻止症状进一步加重的唯一方法[4]。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脊髓异常牵拉力,缓解神经症状。传统的方法为拴系松解术。Kokubun等[5]于1995年提出通过后路椎体截骨的方法来达到脊柱短缩,从而缓解脊髓所受的纵向牵拉,即后路椎体截骨脊柱短缩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subtraction osteoto?鄄my,PVCSO)。目前相关临床研究较少,现就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术后疗效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9.
颈椎间盘源性疼痛(cervical discogenic pain,CDP)是由颈椎间盘病变引起的头、颈、肩胛区域或上肢放射痛、牵扯痛、麻木,但不伴有神经根分布区域的放射痛.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不包括因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颈神经根所致的有明确解剖分布区域的疼痛.其疾病名称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最早于1963年Cloward[1]将其定义为"painful disk",随后1967年Cauchoix等[2]提出"painful disk degeneration",1976年Roth [3]又提出了"painful-disk syndrome"的概念.直到1996年,随着对疾病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规范,Schellhas等[4]正式提出"cervical discogenic pain"这个概念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0.
MRI在急性颈椎骨折并发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50例急性颈椎骨折,其中伴有椎间盘突出32例(64%)。在过伸性 损伤12例中,椎间盘突出7例(58.3%);屈伸性损伤38例中,椎间盘突出25例(68.4%)。在MRI上显 示3种情况:(1)单纯性椎间盘突出,硬膜囊与脊髓是高信号,表示脊髓水肿;(2)椎间盘与骨块一起 压迫脊髓,脊髓内有暗淡假信号,表示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3)椎间盘突出与脊髓信号变化不在 同一椎节平面,脊髓信号增高处可能是损伤的椎节。在治疗上,单纯性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效果比较满 意。椎间盘与骨块同时压迫硬脊膜者,效果比较差;第三种患者可给予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能获 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