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目的明确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与骨折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72例,其中无病史的原发骨质疏松患者10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4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情况、骨折侧别、髋部各部位骨密度、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N 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分别进行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结果三组间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7,P=0.072; F=0.882,P=0.416;χ~2=3.216,P=0.232),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组间骨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三组间髋部Ward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37,P=0.056),髋部骨密度比较,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 F=8.668,P0.001; F=9.657,P0.001)。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β-CTX、P1NP、维生素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β-CTX、维生素D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与骨质疏松组P1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类型可能并不取决局部的骨密度,可能与骨微结构等因素相关,要得到明确、可靠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2.
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翻修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2000-02/2007-05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翻修患者21例(21髋),均为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65~85岁,平均74岁.11例髋臼磨损、4例假体松动、2例松动合并髋臼磨损行全髋关节翻修,髋臼缺损部位行松质骨颗粒充填植骨,2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复位内固定植入长柄假体加周围植骨,2例感染患者行旷置后二期全髋关节翻修.翻修假体的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7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混合型假体7例,2例保留假体柄,2例假体周围骨折仅行股骨侧翻修.平均随访3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9分,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比非骨水泥假体效果差.结果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是髋臼磨损,翻修手术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假体.  相似文献   
33.
自 1995年以来 ,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松解术后患儿采用自行设计的梯形颈围 ,取代传统的头颈胸石膏固定[1] ,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结构和材料  所谓梯形颈围即颈围的一侧高度大于另一侧的高度 ,其正面观如同一梯形 ,故而得名 (图 1)。较高的一侧置于患侧 ,较低的一侧置于健侧。如此放置后的颈围就迫使头部偏向健侧 ,颈部也就处于过度矫正位 (图 2 ) ,从而起到了治疗的目的。颈围的正后方有一纵行开口 ,以方便穿戴。制作梯形颈围的材料可用石膏或塑料 ,根据患儿的局部体形制模而成。边缘和骨突接触部位要有良好的衬垫 ,以免压迫…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老年轻中度髋关节骨性关节炎(HOA)患者在行走时冠状面运动学变化对稳定性和跌倒风险所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2例有跌倒倾向的轻中度HOA患者、12例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及12例健康年轻人,评估其过去1年跌倒次数、髋外展肌力、跌倒恐惧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HHS)和疼痛情况。受试者在步行仪上以逐渐增加的速度行走。测量反映步态稳定性的参数,同时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冠状面重心运动和足部位置之间的关系。分析组间和组内的影响作用和交互作用,并将所有变量和跌倒次数进行回归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健康的老年人和年轻人HOA患者跌倒次数更多,走得更快,步宽更大,患侧支撑相更短,患侧髋外展肌肌力更弱,重心的冠状面运动峰速更大,特别是朝向健侧的更大。HOA患者的静态稳定界限更大,但各组间的动态稳定界限没有区别。重心冠状面的位置和加速度能预测随后的步宽。朝向健侧的重心冠状面峰速和跌倒次数的公共方差为55%。结论:加快和加宽步伐能增加稳定性,患侧支撑相的缩短和/或患侧髋外展肌的无力会加快朝向健侧的躯干冠状面运动,从而导致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
带刺垫片及螺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用带刺垫片及螺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伤的可行性。方法用STNTHES公司提供的带刺垫片及松质骨螺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伤44例,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并进行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术前评分(56·8±7·8)分,术后1年评分(84·6±3·7)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用带刺垫片及松质骨螺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伤具有手术方法简便,固定牢固的优点,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6.
黄建新 《中国医药》2007,2(12):745-746
目的总结股骨颈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采用标准半髋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9例患者骨折前均并存多种不同程度的疾病,入院后经必要的检查且有针对性的治疗并存病,充分的术前准备,均采用标准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结果48例患者平稳度过了围手术期,仅1例合并脑干梗死患者于术后当天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结论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有利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7.
【摘要】 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脑红蛋白(Ngb)体内基因转染兔损伤的脊髓组织后对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球囊压迫法制成兔脊髓损伤(SCI)模型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空载体组(C组)和Ngb慢病毒组(D组),每组动物24只,A组SCI后无治疗;B组SCI后向脊髓内注射生理盐水;C组SCI后向脊髓内注射空病毒;D组SCI后向脊髓内注射Ngb重组慢病毒。各组分别在1、3、7、14、21d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系统检测兔后肢运动功能情况;观察损伤脊髓组织内标记荧光的表达;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gb mRNA及其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生化方法检测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损伤后14d和21d,D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但A、B及C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C组和D组兔损伤部位脊髓组织均有GFP表达的绿色荧光信号;损伤后7d、14d和21d,D组的Ngb表达与其他3组比较明显增强(P<0.05);损伤后7d、14d和21d,D组损伤脊髓组织中MDA、NO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脑红蛋白(Ngb)体内基因转染可使Ngb高表达,可能是通过减轻继发性SCI,从而促进SCI后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8.
腓总神经嵌压综合征是指腘窝至腓骨颈段腓总神经受压而引起的病变,嵌压的原因很多,主要为直接压迫。坐骨神经损伤后也可引起腓总神经嵌压。我院自1993年以来,对6例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腓总神经嵌压综合征行手术松解。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17~45岁。损伤原因:刀刺伤2例,车祸4例。合并伤:4例合并有髋部骨折,其中1例同时有胫腓骨骨折。神经损伤情况:2例神经完全离断行神经缝合,1例神经不全离断行神经缝合,3例神经挫伤明显,神经连续性存在,行神经外膜松解。5例随访2年以上,1例随访10个月。疗效按运…  相似文献   
39.
为改进传统的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成微型螺栓张力带钢丝髌骨内固定装置。对35例髌骨骨折病人进行应用。所有病人均得到6~32个月的随访,病人的疗效优良率达97.1%;骨折愈合率达100%。未发现有针尾触痛、针端戳破皮肤、内固定物松动、脱落等现象。认为该装置固定牢固,使用安全,疗效确切,符合髌骨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其优点在于减少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的并发症,使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技术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40.
炎症在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吸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腰椎间盘退变、突出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炎症与腰椎间盘退变及下腰痛密切相关.病理性退变的椎间盘细胞出现炎症介质异常表达,炎症介质诱导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加剧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暴露于硬膜外,激发急性创伤炎症反应,合成、分泌大量炎症介质,引起神经根炎,导致坐骨神经痛,同时炎症反应促使腰椎间盘突出组织吸收.该文就近年来有关炎症与腰椎间盘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