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66篇
临床医学   130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425篇
综合类   232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149篇
  3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随着我国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交通伤、建筑伤和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快速增加。然而,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一直没有自己的骨折流行病学相关数据,发表论文、撰写教科书主要引用国外数据。因此,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居民骨折/脱位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并完善我国骨折/脱位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的权威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医疗、预防以及交通、建筑等行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本课题组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骨折/脱位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我国地形、气候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统一设计、培训、实施。该调查将覆盖我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除外),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51万人,使纳入人群具有良好代表性,目前已完成24万人。现简要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2.
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的解剖及功能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话题。自从法国Segond医生1879年首次在膝关节前外侧描述该"特殊纤维带"后,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有了众多的描述[1-2]。近期Vincent等[3]在对膝关节前外侧结构的解剖研究中证实了该结构的存在,并将其描述为ALL。根据上述解剖理论及临床支持,我们  相似文献   
23.
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1],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治疗相对棘手[2]。近年来,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是,手术带来的术后并发症也随之增多,有文献报道跟骨外侧切口的皮瓣坏死率达10%50%[3]。为了避免术后软组织并发症,我科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4年2月我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远端自动切割骨芯提取装置微创治疗骨样骨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四肢骨样骨瘤22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和瘤体位置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微创手术组,每组11例。收集手术相关指标如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复发率等,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将2组手术前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比传统组减少,切口长度明显减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V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VAS评分改善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均获术后2年随访,均无复发。结论应用自制远端自动切割骨芯提取装置微创治疗骨样骨瘤具有操作简单、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优点,适用于所有肢体长骨骨样骨瘤,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6.
髋部骨折属高龄人群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基础原因是骨质疏松[1]。多属于脆性骨折[2]。随着高龄骨质疏松患者明显增多,髋部骨折发病率相应增高,传统对高龄髋部骨折的治疗多给予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使高龄患者的潜在疾病易诱发或加重,导致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探讨髋关节数字化断层融合(DTS)摄影中最佳剂量比的设定,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方法 90例行髋关节数字化断层融合摄影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别以6、7、8倍的剂量比组进行DTS检查,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剂量比设定下所得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3组的表面吸收剂量(ESD)、剂量面积乘积(DAP)、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6±1.89)mGy、(18.41±11.71)dGy ·cm2、3.03±0.24]、[(5.24±2.76)mGy、(26.99±13.34)dGy ·cm2)、3.60±0.11]、[(6.39±1.75)mGy、(36.96±22.49)dGy ·cm2、3.64±0.0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4、9.45、139.26, P<0.05),通过3组间两两比较,ESD值和DAP值均是6倍剂量比组<7倍剂量比组<8倍剂量比组.6倍剂量比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低于其他两组,7倍剂量比组和8倍剂量比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剂量比是决定DTS检查辐射剂量的重要参数,髋关节DTS检查的剂量比设置为7时,可实现低曝光剂量和高图像质量的平衡,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免受不必要的辐射损害.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价经后路截骨内固定术治疗低龄(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经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64±21个月(37~109个月)。根据Winter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5例。后凸顶椎均位于T10~L2之间。5例伴神经系统畸形。8例行后路椎体切除(PVCR),5例行经椎弓根截骨(PSO),4例行Ponte截骨,截骨后均采用后路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观察矫形效果、内固定并发症、椎体融合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210±46min(130~300min),出血量650±330ml(200~1300ml);固定融合节段4.9±0.8个(4~6个)。随访34.7±10.4个月(24~51个月),矢状面节段性后凸Cobb角由术前61.5°±14.3°(42°~92°)矫正至术后20.7°±9.0(5°~42°),矫正率为(66.3±8.7)%,末次随访时为17.5°±9.5°(1°~36°),矫正率为(71.5±10.7)%,手术后Cobb角得到显著性改善(P0.01);矢状面平衡术前为-41.3±31.8mm,术后为-43.5±30.4mm,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为-25.6±26.7mm,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1例,排尿困难1例,术后2周恢复。术前腰背痛5例、排尿异常1例,术后6个月症状好转。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未发现假关节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早期行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改善后凸畸形,但术后不能立即达到脊柱矢状面平衡,而是在术后随生长发育逐渐恢复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改良 n 型贴膜在减少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针柄处压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留置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患儿200例,按住院床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以针眼为中心无张力方法固定留置针针柄,观察组用改良n型贴膜以针眼为中心固定留置针针柄前1/4,剩余3/4露于n型空内,贴好贴膜后再用透气胶布交叉固定好针柄。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针柄处压疮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生Ⅰ期压疮4例,Ⅱ期压疮6例;对照组患儿发生Ⅰ期压疮为12例,Ⅱ期压疮为17例,观察组患儿留置针针柄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9,P<0.01)。结论改良n型贴膜固定留置针可有效减少留置针针柄处压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