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目的研究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联合用药对患者术后疼痛、关节积液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术后关节腔内注射0.5%罗哌卡因2ml+玻璃酸钠2.5ml+得宝松1ml,B组:术后关节腔内注射0.5%罗哌卡因2ml。记录术后第4、8、12、24、36、48h患者屈膝90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并评价膝关节腔积液情况(浮髌实验)。结果在4、8h,各组VAS评分相当;在12、24、36、48h,A组VAS评分小于B组;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A组关节浮髌实验阳性率较B组明显低。结论膝关节镜手术后,关节腔内注入罗哌卡因75mg+玻璃酸钠2.5ml+得宝松1ml,在有效镇痛的同时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并可减轻关节腔的渗出,利于早期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52.
段鑫  李程  牟健雄  姜河  姚晓克 《广东医学》2012,33(20):3112-3114
目的 探讨滑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髋关节滑膜切除术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36例(42髋).术后门诊随访进行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检测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放射学Larsen评分.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得到门诊2~6年随访,患者ESR、CRP均降至正常范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9.64±7.88提高至术后的86.86±19.11(P =0.000),骶髂关节Larsen评分13例进展,髋关节Larsen评分7例进展.结论 髋关节滑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有效,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髋关节置换手术年龄.  相似文献   
53.
目的:比较新型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和动力加压钢板的力学性能和固定后皮质骨微循环形态学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1/05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力学测试:采用山羊新鲜配对胫骨20对,做成横断骨折模型,分别用动力加压钢板及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加压固定和骨折断端存在3mm间隙情况下固定,进行四点弯曲实验及扭转实验比较两者的力学性能。②骨血液循环改变:采用13只山羊,在左右侧完整胫骨中段分别用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和动力加压钢板固定。分别于固定术后1d,2,6,12周进行活体双硫蓝染色,固定骨段钢板床和横切面观察。结果:13只山羊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种接骨板四点弯曲试验结果:两种接骨板抗弯、抗扭性能差异均无显著性。②两种接骨板动物实验结果:动力加压钢板固定侧术后1d,2周,6周板下皮质骨外层持续存在缺血现象,直到术后12周微循环恢复;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实验侧于术后1d螺钉孔周围和钢板点接触部位皮质骨缺血,两螺钉孔中间骨段未观察到明显缺血区域,于术后2周已完全恢复。结论: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和动力加压钢板的力学性能相似,但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可明显保护局部骨微循环。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PC-DCP)和动力加压钢板(DCP)内固定后皮质骨微循环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采用性成熟山羊13只,在左右侧完整胫骨中段分别用PC-DCP和DCP固定。分别于固定术后1天、2、6、12周进行活体双硫蓝染色,固定骨段钢板床和横切面观察。结果 PC-DCP实验侧术后1天在螺钉孔周围和钢板点接触部位出现皮质骨缺血,2螺钉孔中间骨段未观察到明显缺血区域,于术后2周完全恢复;DCP固定侧术后1天、2、6周,板下皮质骨外层持续存在缺血现象,直至术后12周微循环才恢复。结论 PC-DCP固定可明显保护局部骨微循环。  相似文献   
55.
邹焱  高子茏  张宇  何跃  陈果  姚晓克  邓书华  顾祖超   《四川医学》2023,44(3):291-298
目的 系统评价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辅助腰椎融合术(ULIF)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ULIF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所有ULIF与常规腰椎融合手术的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1月4日,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4.0软件Egger’s test分析发表偏倚。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纳入患者927例,其中ULIF组425例,常规组5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ULIF组的手术时间长[WMD=22.62,95%CI(16.65,28.60),P<0.00001];术后24 h引流量少[WMD=-101.36,95%CI(-168.47,-34.25),P=0.003];VAS腰痛1~2周和末次随访评分较低,分别为[WMD=-0.83,95%CI(-1.43,-0.23),P=0.007]和[WMD=-0.15,95%CI(-0.28,-0.03),P=0.02]...  相似文献   
56.
目的 通过与全层缝合术比较,探讨关节镜下全层结合分层缝合的“杂交”缝合术修复肩袖分层撕裂的疗效。方法 将2020年6月—2022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肩袖分层撕裂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8),试验组行关节镜下全层结合分层缝合的“杂交”缝合术修复,对照组行关节镜下全层缝线桥缝合修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肩袖撕裂侧别及程度、致伤原因、病程,以及术前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及体侧外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ASES评分、UCLA评分、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及体侧外旋)差值;MRI检查肩袖愈合情况,并基于Sugaya等肩袖愈合分型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失访排除研究,试验组27例、对照组26例纳入最终研究分析。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0.9个月;对照组10~13个月,平均11...  相似文献   
57.
[目的]系统评价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辅助腰椎融合术与传统腰椎融合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als.gov、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UBE与传统腰椎融合手术的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4月13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对数据不能合并者进行描述性定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高质量文献7篇,中等质量2篇。总共纳入患者796例,其中UBE组365例,传统组431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UBE组和传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OR=0.94,95%CI 0.57~1.53,P=0.800)、硬膜外血肿发生率(OR=1.16,95%CI 0.38~3.52,P=0.800)、硬脊膜撕裂发生率(OR=1.80,95%CI 0.76~4.30,P=0.180)、感染发生率(OR=0.35,95%CI 0.09~1.30,P=0.120)差异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