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SodiumAescinate,SA)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参考Nystr?m方法建立大鼠脊髓压迫伤模型(T8~9),将动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A组、甲泼尼龙(MP)组。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定量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后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蛋白的表达,测定不同药物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术后1,2周联合行为学评分(CBS)观察实验动物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假手术组有少量散在caspase-3蛋白的表达,脊髓损伤模型组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增多,SA组和MP组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两治疗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SA组脊髓组织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各时相点模型组,SOD活性显著增高,与MP组比无显著性差异。CBS评分SA组明显增加。结论:SA可以下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缓解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从而起到脊髓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2.
2000年1月-2009年1月,作者共收治尺骨冠突骨折患者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2-56岁,平均32岁;摔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交通伤2例;新鲜骨折11侧,陈旧性骨折1侧,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其他部位骨折3例.  相似文献   
43.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  (P手术时间 < 0.001,P术中出血量< 0.000 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 < 0.000 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44.
【摘要】 目的:测量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最大拔出力,初步探讨该内固定方法的有效性。方法:8具甲醛溶液固定湿润成人骶骨标本,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测定S1椎体骨密度。在同一骶骨标本上随机置入3种骶骨螺钉:经骶1-2侧块螺钉(A组)、S1椎弓根螺钉(B组)、S1前外骶骨翼螺钉(C组)。将标本固定于858型MTS材料试验机上,对螺钉施加轴向拔出力,根据3种骶骨螺钉轴向拔出实验的数据绘制力(N)-位移(mm)曲线,取曲线的顶点作为最大拔出力数值。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3组骶骨螺钉的最大拔出力数值行方差分析。结果:8具骶骨标本S1椎体骨密度为0.43~0.74g/cm3,平均0.641±0.275g/cm3。3种骶骨螺钉固定的螺钉即刻平均最大拔出力:A组为379.62±73.10N,B组为829.12±170.74N,C组为230.62±98.52N,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最大拔出力低于S1椎弓根螺钉固定,但高于S1前外骶骨翼螺钉固定,当S1椎弓根螺钉固定不能施行时,骶1-2侧块螺钉固定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5.
背景:临床中多发现以非臀肌挛缩症就诊患者的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靠近髂骨翼处存在纵行致密线影,经仔细体格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为臀肌挛缩症。目的:分析骶髂关节旁致密线与臀肌挛缩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50例臀肌挛缩症患者的骨盆平片,其中45例以臀大肌挛缩为主,5例以臀中肌挛缩为主。并以100例非臀肌挛缩症患者的骨盆平片作对照。结果与结论:臀肌挛缩组42例骨盆平片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位于髂骨翼部骶髂关节水平。对照组仅3例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臀肌挛缩组骶髂关节旁致密线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以臀中肌挛缩组中有4例表现为骨盆倾斜,仅1例可见髂骨致密线;而臀大肌挛缩组中有40例可见髂骨致密线,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致密线的形成系臀大肌挛缩所致,而与臀中肌挛缩无关。提示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致密线是影像学检查诊断臀肌挛缩症的一种有价值征象。  相似文献   
46.
背景:脊柱结核病灶骨组织硬化的病理过程较为复杂,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骨不同部位的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的表达。方法:取脊柱结核患者脊柱结核术中切除的骨质,按照部位分成硬化骨组,亚正常骨组和正常骨组。应用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测定各组标本中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的平均吸光度及阳性面积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脊柱结核硬化骨组骨保护蛋白平均吸光度,阳性面积比以及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表达的比值均显著高于亚正常骨组和正常骨组(P〈0.01或P〈0.05)。结果表明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的表达变化与脊柱结核病灶周围硬化骨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