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代谢失衡,导致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变、骨脆性及骨折风险增加的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骨代谢相关基因及其调控通路,主要包括PPAR-γ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和TGF-β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干扰某些靶基因的表达,可以激活或阻断其信号的转导,从而使骨代谢向人们需要的方向倾斜,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是临床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现阶段多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途径,保守治疗多以推拿、针灸相结合为主要治疗手段,由于颈椎生理结构复杂,如果推拿手法应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威胁生命。因此如何保证颈部手法的安全有效应用成为临床医生十分重视的问题,在此问题上临床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基础及临床实验,现对近年来颈部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获取具有高度几何相似性的股骨头坏死三维模型的方法。方法同时基于个体股骨头坏死患者的X-Ray、CT和MRI图像,采用图像配准和融合技术对包含坏死股骨头的髋关节进行三维重建。选择1例中年女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获取X-Ray、CT和MRI三套图像,采用Mimics 13.1、Geomagic-Studio 11和Pro/E5.1软件分别基于这三套数据建立相关三维实体模型,经图像投影转换后,确定图像之间的匹配点,进行二维图像配准。结果建立了具有良好几何相似性的股骨头坏死髋关节三维仿真模型,包括正常皮质骨、松质骨、关节软骨和股骨头坏死区、断裂骨小梁等六部份,可清晰显示双侧股骨头坏死区域的空间结构,在虚拟环境中应用不同手术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以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结论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的手术模拟和生物力学分析提供了较理想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针疗法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症状的效果。方法:于2000-05/2002-05选择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康复科治疗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28),对照组运用按、捏、拿、滚、扳等手法在患者腰腿部操作,再做适当的腰腿被动活动,约20min。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腹针治疗。以水分、气海、关元为主(进行治疗。留针3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d。治疗两个疗程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学会制定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定疗效。改善率为100%时为康复,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腰椎疼痛的评价内容,使用目测类比评估法,评定以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患者感受最痛、无法忍受。结果: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经20次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85%,P<0.01)。②疼痛视觉类比评估法治疗前后比较:在镇痛方面,两组在治疗10次和20次后,疼痛较治疗前均有较为明显缓解(3.06±0.13,0.83±0.23,4.98±0.36;3.96±0.31,2.85±0.49,4.77±0.24),治疗组治疗第20次后较对照组评分明显降低(0.83±0.23,2.85±0.49,P<0.01)。结论:腹针疗法能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的疼痛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较常规推拿疗法更有效。腹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的康复治疗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桥蛋白作为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与骨代谢密切相关,敲除该基因的小鼠能抵抗切除卵巢引起的骨质流失,而高骨桥蛋白水平是引起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邓豫  周梅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175-5176
我院自2003年以来开始施行ENBD,从用于预防胆道蛔虫取虫治疗后胆管炎及ERCP术后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到诊断和治疗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发展到恶性胆道梗阻的“减黄”治疗,应用336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广州市高血压脑出血与血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州市南方医院高血压脑出血425例临床资料,对其不同血型的发病情况及其与高血压脑出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中血型分布特征为O>A>B>AB,O型血患高血压脑出血比例最高(P=0.001),AB型血患病比例最低(P=0.027).各血型构成与我国汉族人口血型构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型因素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具有一定影响作用,O型血与脑出血有一定关联,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Fan DH  Liu G  Wang TC  Huang F  Wang XY  Zeng HW  Zhou FX  Yao GX  Chen XL  Xu RD  Li Y 《中国针灸》2010,30(11):909-912
目的:比较单纯龙氏正骨、腹针与腹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寻找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8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腹针正骨组、正骨组和腹针组,每组60例。腹针正骨组采用腹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腹针穴取中脘、关元、石关、商曲等,正骨手法采用仰头摇正、侧头摇正等龙氏正骨手法。正骨组和腹针组单纯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和腹针治疗。比较各组治疗2个疗程(近期)、治疗后1个月(远期)的临床疗效。结果:腹针正骨组近期、远期愈显率分别为80.7%(46/57)、68.4%(39/57),均明显高于正骨组的63.6%(35/55)、30.9%(17/55)与腹针组的58.9%(33/56)、50.0%(28/56)(均P0.05),其中正骨组、腹针组两组远期愈显率相比较,腹针组的远期疗效优于正骨组(P0.05)。结论:腹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均较好,优于单纯腹针和龙氏正骨手法治疗,且具有叠加效应,是目前治疗CSR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汉-英双语言脑功能区外科手术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人汉-英语的脑功能区定位及手术方法。方法对1例广东籍汉语普通话-英语双语言脑功能区低级别胶质瘤病人,术前通过汉、英语语义、语音和图文实验任务,经功能磁共振(fMRI)定位汉语和英语皮质区.由神经功能导航制定手术计划和定位,术中采用超声探测肿瘤,全麻唤醒下双语定位监测功能区,行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结果fMRI检出汉语激活区在肿瘤的前下外部,即额中下回后部,英语激活区则位于近肿瘤的额上中回后部。切除肿瘤过程中英语较汉语出现明显障碍征象。肿瘤获次全切除,术后出现短暂辅助运动区(SMA)综合征,英语运动性失语于术后1周内恢复;术后3个月,fMRI显示英语激活区重塑位移。术后8个月随访,病人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术前癫痫症状消失。结论①采用双语方式进行fMRI扫描定位、神经导航功能区定位和术中清醒状态下双语监测,使双语言脑功能区病变病人的手术治疗成为可能。②在保留母语功能的前提下,对第2语言区病变做到最大限度切除后,其语言功能仍可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MS患者与健康对照体内血清维生素D3水平,以及影响MS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因素。方法 86例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和86例健康对照组随机纳入研究,评估并统计两组性别、年龄、维生素D3水平,记录患者组家族史、发病时间、病程、随诊期间复发情况。在入组时以及6 m后对患者组进行EDSS评分。结果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14.70±12.49和20.90±13.00(P=0.002),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患者组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9.77±7.86和16.83±13.54(P=0.003),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EDSS评分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01,P=0.353)。EDSS评分与年龄(r=0.701,P<0.001)、病程(r=0.752,P<0.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MS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同时与复发相关,但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缺损未显示相关关系。研究提示MS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