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PTHrP1-34)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BMD)、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4月龄雌性未孕大鼠60只,其中50只行双侧卵巢摘除术,10只行假手术(A组)。4周后将诱发骨质疏松模型鼠随机分为五组各10只,B组加安慰剂,C组加苯甲酸雌二醇,D、E、F组分别加PTHrP1-3420、40、80μg/kg。治疗3个月后,测定各组股骨和腰椎BMD、股骨三点弯曲及腰椎压缩等。结果 B组BMD较A组明显降低,表明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建模成功。E、F组BMD、股骨最大载荷和腰椎压缩负荷比B组显著增加,与C组近似。结论PTHrP1-3440、80μg/kg皮下注射对大鼠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在桥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与Graves病(GD)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资料362例中有3例因样本细胞数量少而未能诊断,根据FNAC分型将359例甲亢患者分为桥本甲亢组119例、GD-Ⅰ组(间质淋巴细胞浸润<10%)162例、GD-Ⅱ组(淋巴细胞浸润10%~20%)49例、GD-Ⅲ组(淋巴细胞浸润20%~40%)29例,观察4组甲状腺自身抗体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 FNAC发现淋巴细胞破坏上皮细胞以及退行性变和(或)嗜酸性变的滤泡上皮细胞时仅见于桥本甲亢组,为其特征性表现.GD-Ⅰ、Ⅱ、Ⅲ3组FNAC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数量依次呈增加趋势,而滤泡上皮细胞增生呈降低趋势;3组平均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分别为(43.5±29.0)%、(61.3±24.4)%、(68.9±22.3)%,而平均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分别为(38.0±26.1)%、(54.7±23.0)%、(60.8±22.7)%,与GD-Ⅰ组相比,GD-Ⅱ、GD-Ⅲ组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分别为(57.7±71.0)U/L、(31.5±62.1)U/L、(21.2±47.0)U/L,与GD-Ⅰ组相比,GD-Ⅱ、GD-Ⅲ组显著降低(P<0.01).桥本甲亢组TGAb、TMAb均值显著高于GD-Ⅰ组(P<0.01),而TRAb、游离T_3(FT_3)、游离T_4(FT_4)均值显著低于GD-Ⅰ组(P<0.01);桥本甲亢组与GD-Ⅱ、Ⅲ组相比,各抗体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D-Ⅲ组病史均值显著长于其他3组(P<0.01),而其他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FNAC对鉴别桥本甲亢与GD各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血清TRAb、TGAb、TMAb水平对鉴别桥本甲亢与GD-Ⅰ型有一定临床价值,而对鉴别桥本甲亢与GD-Ⅱ型、Ⅲ型临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与多基因、多因素相关联的具有明显遗传异质性的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显示MTNR1B基因变异与胰岛素分泌、葡萄糖水平以及2型糖尿病发病有显著相关性.MTNR1B基因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易感基因之一,其变异可能通过减少β细胞胰岛素分泌,从而增加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4.
纳米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潜在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银是指粒径在纳米级(1~100nm)的金属银单质。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能,纳米银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中,纳米银作为抗菌剂的主要成分大量应用于临床治疗。因此,纳米银的潜在毒性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纳米银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该文综述了纳米银的医学生物学特性及其潜在毒性,认为透彻认识纳米银的潜在毒性及其机理才能保证纳米银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颞叶癫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健康组、癫痫组和槲皮素干预组(40 mg/kg),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法建立颞叶癫痫模型。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定位航行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试剂盒测定大鼠海马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平台象限潜伏期时间、停留时间、海马组织各酶活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P<0.05,进一步用最小差值显著法(LSD)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各组大鼠水迷宫实验第3,4,5天寻找平台的潜伏期时间分别为,癫痫组(41.4±1.8)s、(41.7±1.9)s、(40.6±2.1)s,健康组(29.5±1.2)s、(22.8±0.4)s、(18.3±1.4)s,槲皮素干预组(31.7±2.6)s、(31.1±1.4)s、(30.2±1.5)s,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49,162.49,98.01;P<0.05);各组大鼠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游泳时间分别为,癫痫组(32.5±5.9)s,健康组(54.3±6.1)s,槲皮素干预组(45.8±5.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58,P<0.05)。槲皮素干预组大鼠海马组织T-AOC、SOD、CAT和GSH-Px水平均高于癫痫组[(5.5±1.4)U/mg, (3.3±1.1)U/mg;(58.7±13.9)U/mg,(35.3±12.4)U/mg;(15.3±4.6)U/mg, (10.2±4.2)U/mg;(38.7±11.6)U/mg,(23.9±10.3)U/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21,205.37,20.06,92.97;均P<0.05)。抗氧化关键基因Nrf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癫痫组(0.25±0.11),健康组(1.00±0.13),槲皮素干预组(0.8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4.74,P<0.05)。BDNF mRNA相对表达量,癫痫组(1.82±0.22),健康组(1.00±0.18),而槲皮素干预组(1.22±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34,P<0.05)。 结论槲皮素干预可提高癫痫大鼠学习认知能力,海马组织抗氧化能力的提升可能是槲皮素减轻癫痫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0例,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非酒精)62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查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结果酒精性脂肪肝中男性比例为67.50%,高于糖尿病性脂肪肝为56.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BMI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性脂肪肝同时发生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肥胖症等比例高于酒精性脂肪肝,冠心病、胆石症低于酒精性脂肪肝,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性脂肪肝中GGT、TG、TC、LDL-C、UA、ApoA、AST、ALT等肝功能指标高于相应酒精性脂肪肝,Alb、TBil等低于相应酒精性脂肪肝,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DL-C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脂肪肝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较多,并且肝功能损害较酒精性脂肪肝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存在时IGF-1对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MC3T3小鼠成骨细胞及RANKL诱导分化成熟的破骨细胞。以10ng/ mL的rhIGF-1直接干预单独或与破骨细胞共育的成骨细胞, 并设空白对照组,培养12h,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培养8d后Von kossa钙化染色法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 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培养时,rhIGF-1作用12h能够明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P<0.05),抑制成骨细胞的凋亡(P<0.05),使细胞内ALP活性升高(P<0.05),8d时钙化结节的个数及面积百分比升高(P<0.05);与单独培养的成骨细胞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破骨细胞可明显促进IGF-1所诱导的成骨细胞骨同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模的18只GK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林格式液对照组、空载体对照组、瘦素表达组.瘦素表达组分别通过尾静脉和胫骨前肌肉多点注射注入500ug表达质粒,对照组分别注入林格式液和空载体.观察各组大鼠血清瘦素、体重、腹膜后脂肪、血糖以及血脂的变化.结果瘦素表达组的血清瘦素水平较两个对照组持续增加及体重、腹膜后脂肪以及血糖和血脂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GK大鼠体内瘦素水平增加和作用增强可以促进糖、脂代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对其自发性2型糖尿病有积极、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方法 选取T2DM患者44例,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12~15d,同时给予调脂、降压等综合治疗.记录人体测量参数.监测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空腹血清Visfa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血清Visfatin水平由(10.62±2.44)μg/L降至(8.38±1.7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后血清Visfatin的下降值与WC、WHR以及TG、LDL-C、FBG、hsC-RP、TNF-α和IL-6的下降值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WHR是影响Visfatin下降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T2DM患者治疗后血清Visfati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与其他血清炎症因子的下降正相关,提示Visfatin可能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