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52篇
  免费   7738篇
  国内免费   2116篇
耳鼻咽喉   405篇
儿科学   908篇
妇产科学   833篇
基础医学   2966篇
口腔科学   697篇
临床医学   12200篇
内科学   5169篇
皮肤病学   924篇
神经病学   1849篇
特种医学   17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5170篇
综合类   18865篇
预防医学   14824篇
眼科学   1791篇
药学   16739篇
  23篇
中国医学   11685篇
肿瘤学   4852篇
  2024年   503篇
  2023年   2169篇
  2022年   1522篇
  2021年   2701篇
  2020年   2838篇
  2019年   3083篇
  2018年   2674篇
  2017年   1638篇
  2016年   2391篇
  2015年   2694篇
  2014年   4786篇
  2013年   5384篇
  2012年   6000篇
  2011年   6115篇
  2010年   5597篇
  2009年   5384篇
  2008年   4887篇
  2007年   4840篇
  2006年   4111篇
  2005年   3688篇
  2004年   3375篇
  2003年   2941篇
  2002年   2926篇
  2001年   2447篇
  2000年   2217篇
  1999年   1839篇
  1998年   1510篇
  1997年   1354篇
  1996年   1247篇
  1995年   1026篇
  1994年   771篇
  1993年   634篇
  1992年   638篇
  1991年   493篇
  1990年   429篇
  1989年   451篇
  1988年   450篇
  1987年   404篇
  1986年   408篇
  1985年   354篇
  1984年   258篇
  1983年   252篇
  1982年   219篇
  1981年   191篇
  1980年   189篇
  1979年   128篇
  1978年   125篇
  1976年   138篇
  1964年   122篇
  1960年   15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44.
初步评估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简单探讨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强调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意义,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丹青胶囊联合他扎罗汀倍他米松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门诊皮肤科就诊治疗的114例银屑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洗净患处,待皮肤干爽后,将适量本品均匀涂抹于患处,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丹青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4、8周的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6%(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皮损暗红、皮损肥厚、皮肤瘙痒、皮肤疼痛等症状好转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1、4、8周治疗组PA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青胶囊联合他扎罗汀倍他米松治疗银屑病效果明显,能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有助于改善皮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究原发灶定位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评估超声检查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34例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改良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依据超声定位分组,分析癌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颈侧各分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30.6%、Ⅲ区50.7%、Ⅳ区57.5%、Ⅴ区11.3%。癌灶位于中上极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癌灶位于下极者(89.7% vs. 75.7%,P=0.038),靠近外侧者较内侧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93.7% vs. 81.4%,P=0.049)。超声检查判定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43.9%、85.3%、85.7%、14.3%;特异度为91.4%、57.6%、35.1%、99.1%。超声预测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敏感度较高,Ⅱ、Ⅴ区淋巴结转移特异度较高。结论 癌灶位置与甲状腺微小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超声可为临床确定颈侧区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自我效能干预对白血病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96例留置PICC导管的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干预时间为患者住院期间至出院后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结束时采用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量表(SUPPH)和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估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自护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异位、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0、0、2.08%,对照组分别为8.33%、10.42%、8.33%、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发生率分别为2.08%、2.08%,对照组分别为4.16%、4.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应对、减压、决策、享受生活评分及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评分及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0.05)。结论自我效能干预能减少白血病患者留置PICC导管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自我效能水平及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普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减压不适症状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普外科就诊的手术患者,共9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护理干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质量优良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为胃肠减压的过程中做好综合护理工作有助于不适症状的缓解和手术效果的提升,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中成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因素、患者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生化指标及预后,总结导致肝损伤的中成药品种,为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中1964年1月至2018年3月有关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报告,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共确定中成药致肝损伤文献161篇,病例数为189例,男性84例,女性105例,并明确有102种中成药具有潜在的肝毒性,以壮骨关节丸(7.40%)、复方青黛丸(4.76%)、消核片(4.76%)、养血生发胶囊(3.17%)、灵芝益寿胶囊(3.17%)、牛黄解毒片(3.17%)引起的肝损伤多见。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年龄段集中在30~69岁。183例患者发病时间集中在6个月之内,占96.83%;其中以2周至1个月内多见,占30.69%。临床表现以尿黄、纳差、乏力为多见,分别占62.96%、62.96%和59.26%;第4位为巩膜黄染,占57.67%;第5位为皮肤黄染,占55.56%。189例病例中治愈159例,好转22例,死亡5例,肝移植1例,2例文献中未说明预后。结论 102种中成药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应重视中成药肝毒性,加强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对服用中成药可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病人进行定期肝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