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中颈浅丛阻滞改良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甲状腺肿块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颈浅丛神经阻滞法(即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阻滞颈浅丛).对照组:采用C4横突一针阻滞法.局部麻醉药均为0.25%罗哌卡因.由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共同评价阻滞效果,监测抬头肌力,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等.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切皮时(T2)、分离瘤体时(T3)、手术结束时(T4 )5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对照组T2、T3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1、T2、T3时间点的HR均显著增快(P值均<0.05);实验组T3时间点的SBP,DBP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2、T3时间点的HR显著增快(P值均<0.05).实验组T2、T3时间点的SBP,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实验组的阻滞有效率为95%(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2/40,P<0.05).两组各时间点的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神经阻滞后,两组患者头颈活动均自如,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改良颈浅丛神经阻滞法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43.
44.
45.
目的比较五种监测方法在术中核查双腔支气管插管位置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需行单肺通气的手术患者60例,放置手术体位后同时监测气道阻力、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流量-容量环和支气管气囊压力,3min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双腔支气管插管位置进行判断及调整。结果气道阻力监测的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89.80%;PETCO2监测的灵敏度为54.55%,特异度为87.76%;流量-容量环监测的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85.71%。结论气道阻力监测、PETCO2监测、流量-容量环监测有助于临床判断双腔支气管插管位置。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不适合手术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BAVM)行血管内栓塞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现有病例证据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获取2010年以来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对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两种治疗方法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有10篇符合要求的文献纳入Meta分析,总计脑动静脉畸形患者493例,其中血管内栓塞组267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组2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栓塞组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组治疗BAVM完全闭塞率的比值比(OR=0.30,95%CI:0.15~0.63),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OR=1.20,95%CI:0.63~2.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治疗后病死率(OR=1.32,95%CI:0.51~3.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结论血管内栓塞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BAVM的起始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较血管内栓塞治疗后闭塞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7.
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肿瘤绝大多数起源于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占80%左右。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患者即有10%进展为颅内转移,手术治疗及放疗是脑转移的经典治疗方法,但治疗后易复发。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常规化疗药物难以在转移灶内发挥疗效,总体预后不佳。近年来,靶向药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在脑转移患者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疗效,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可选治疗方案。文中就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靶向药物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8.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SIRT1)作为表观遗传学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在基因沉默中有重要作用,且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作用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NADH的信号转导,通过多种转录因子调节蛋白质表达,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措施对神经细胞产生一  相似文献   
49.
全身麻醉(全麻)诱导期所用的药物对心血管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加之病人病情和术前禁食、禁饮等因素引起的相对血容量不足,可导致全麻诱导后血压下降甚至低血压。本研究拟探讨术前饮用糖类清饮对于全麻病人血液动力学和麻醉诱导后及苏醒期拔管后反流误吸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