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腱肱骨止点(pectoralismajor tendon,PMT)上缘作为半肩置换术中假体高度定位参考的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切开解剖复位钢板内固定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56~72岁,平均(65.3±5.2)岁。测量PMT上缘到肱骨头最高点的平均距离为(5.21±0.42)cm。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38例老年严重肱骨近端骨折行半肩置换的患者,参照PMT上缘到肱骨头最高点的距离5.2 cm确定肱骨假体高度,男7例,女31例;年龄60~82岁,平均(72.0±6.5)岁。术后3个月拍摄双侧肱骨全长X线片并测量长度,比较双侧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对侧肱骨长度(humeruslength,HL),采用HL×0.176计算PMT到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与(5.21±0.42)cm比较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半肩置换侧肱骨全长与对侧肱骨全长分别为(32.41±2.47)cm、(31.93±2.82)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对侧HL×0.176计算PMT到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为(5.61±2.82)cm,与(5.21±0.42)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MT可以作为肱骨假体高度的可靠参照,PMT上缘到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为(5.21±0.42)cm,可以作为参考数值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日间病房收治的接受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的53例腰腿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腰痛21例,无腰痛32例;下肢有疼痛症状45例,下肢无疼痛症状8例。纳入患者均常规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影像,三维CT及腰椎MRI评估检查,且在接受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前后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功能障碍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患者总体临床疗效。结果 纳入患者接受神经阻滞治疗后即刻、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NR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NRS评分和ODI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优良率为73.58%(39/53)。术前,有腰痛患者腰部平均温度高于无腰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比较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髋部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  对93例因髋部骨折收治入院的患者行QCT扫描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及进行髋部几何结构分析。患者年龄70~96岁,平均年龄(82.31±7.76)岁,男性21例,女性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62例。分析髋部几何结构参数包括股骨颈区域的最小横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CSA)、横截面转动惯量(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CSMI)、截面模量Z值(cross-sectional modulus Z,Z score)、屈曲比率(buckling ratio,BR)、皮质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Th) 以及髋关节轴线长度(hip axis length,HAL)。结果  QCT所测两种髋部骨折在髋部各区域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股骨颈骨折组的CSA小于粗隆间骨折组(P<0.05);而股骨颈骨折组的HAL大于粗隆间骨折组(P<0.05);股骨颈骨折组在股骨颈前上象限的CTh小于粗隆间骨折组(P<0.05)。结论  股骨颈CSA较小、HAL较长、CTh较薄的老年人群跌倒后更容易造成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能谱CT金属伪影去除系统(MARS)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术的疗效评价. 方法 对23例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行宝石能谱CT检查,对原始图像用设备自带软件包进行金属伪影去除处理和膝关节三维重建.以原始图像为参照,比较去伪影图像对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术的显示效果. 结果 宝石能谱CT图像较常规图像金属伪影明显减少,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术的修复效果. 结论 宝石能谱CT伪影去除效果明显,是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疗效评价的有用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17.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下降和骨微结构破坏的一种系统性骨病,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并发症,而无机元素在体内的浓度水平与脆性骨折的发生率紧密相关,但分子作用机制尚未清楚。无机元素又分为3类,一类为常量元素,包括钙、磷和镁等元素;第2类为必需微量元素,包括氟、铜、铁、锌等元素;第3类为毒性重金属元素,包括汞、铅、铬等元素。无机元素在体内的浓度水平可能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组织的代谢活动,如常量元素中的钙和磷元素是组成羟基磷灰石的主要成分,必需微量元素中的锌、铜和锰对骨形成和骨矿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毒性重金属元素的铅和镉对骨组织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本文就体内存在的多种无机元素与脆性骨折的关系作一综述,旨为预防和诊治骨质疏松症与脆性骨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比较髓外系统(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等)和髓内系统(Gamma钉、重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等)治疗AO/ASIF分型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并探讨是否需要复位和固定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方法2000年3月~2006年2月,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治疗并随访31-A2型骨折患者20例和2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髓外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均多于髓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外组和髓内组优良率分别为85.0%和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股骨近端内后侧骨皮质连续性欠佳或内侧骨块移位较大的20例患者,分别采用加压螺纹钉固定和微创术式钛缆固定的髓外组和髓内组并发症极少且优良率较高。结论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治疗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髓外系统相比,髓内系统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对于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连续性欠佳或内侧骨块移位较大者,髓外系统应对后内侧骨块进行复位和固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