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4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58篇
综合类   128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71.
 目的 分析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筛选出相关术前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 896例择期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与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相关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 共148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包括住院期间2例死亡。年龄>75岁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病史的患者和ASA分级>Ⅱ级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8.1%、14.3%、8.0%、29.7%和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Ⅱ级均是血管外科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分别为43.29(95%CI:22.51~83.28,P=0.000)、3.822(95%CI:2.37~6.16,P=0.000)、1.714(95%CI:1.07~2.75,P=0.025)、2.692(95%CI:1.19~6.07,P=0.017)、7.158(95%CI:3.83~13.37,P=0.000)和27.77(95%CI:13.79~55.93,P=0.000)。结论 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大于Ⅱ级均是血管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2.
 特络细胞(telocyte, TC)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分布于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脑等多种组织的间质细胞,这种细胞具有较小的胞体及较长的细胞延长部分(telopode, TP),其细胞延长部分呈现为粗细相间的串珠状,并与周围间质细胞形成复杂的三维网络。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特络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组织损伤的修复,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TC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3.
目的 通过建立小鼠心梗模型,探讨应用超高分辨率超声系统评价心梗小鼠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梗模型组(n=15)和仅在相同结扎位置穿针,不结扎的方法建立假手术组(n=10).术前3 d和术后1周采用二维、M型、脉冲多普勒(PWD)、组织多普勒(TDI)和EKVTM超声技术对心梗小鼠心脏形态结构、室壁运动以及心功能进行评价.术后1周,取小鼠心脏进行HE染色并观察心肌组织结构.结果 二维超声与HE色染均显示,心梗模型组心肌有明显的梗死区;心梗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心室明显扩大,室壁明显变薄,心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均显著下降(P<0.05);局部室壁运动受阻严重,心室发生重构.结论 采用2D超声心动图联合M型、PWD、TDI以及EKVTM超声心动图观察小鼠心梗模型能够更精准敏感地判断心肌梗死位置和梗死程度,为临床心肌梗死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
(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 年龄87岁, 身高150 cm, 体质量56 kg。主因"间断胸闷、气短1月余, 加重3 d"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胸闷、气短, 活动后加重。心脏超声提示:左心扩大,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室间隔穿孔, 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 考虑"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 提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近端95%局限性偏心性狭窄, 中段远端至远段近端60%~80%弥漫性狭窄, 可见重度肌桥(收缩期狭窄最重约99%)。该患者近3 d扶床行走出现胸闷气短, 卧床休息无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75.
目的:比较0.5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1.0MAC及1.3MAC3种浓度异氟醚预处理对内毒素诱导幼猪急性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4头5~6周龄、9~14kg雄性幼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LPS组、0.5MAC LPS组、1.0MAC LPS组、1.3MAC LPS组,每组6头。实验动物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后,分离左颈外静脉及左颈内动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Picco热稀释导管,用于输注液体及监测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EVLW)、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预处理组先经不同浓度异氟醚预处理30min,1h后,经中心静脉微泵输注20μg.kg-1内毒素(LPS),60min内输注完毕。待急性肺损伤形成后观察12h并处死实验动物。实验结束后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总蛋白(TP)及肺组织测湿干重比(W/D)。结果:1.3MAC LPS组与LPS组相比,PVPI在急性肺损伤形成时(ALI0h)增加(P<0.05),在急性肺损伤形成后8h(ALI8h)、急性肺损伤形成后12h(ALI12h)显著增加(P<0.01);1.0MAC LPS组与LPS组相比,肺湿干重比(W/D)及BALF中总蛋白含量减少(P<0.05)。结论:1.0MAC异氟醚预处理可以降低内毒素诱导的幼猪急性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心脏垂直移位时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对心室形态 ,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犬 6条 ,开胸后分别比较正常位置 ,心脏垂直位和心脏垂直加整体头低位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心腔压力改变和短轴切面心室形态变化。结果 将心脏处于垂直移位时 ,心输出量 ,每搏量 ,平均动脉压出现显著下降。心脏表面超声显示 :乳头肌中部短轴切面上左、右室的舒张末面积均显著减少。左室舒张末的偏心指数由 0 .99± 0 .2 7升高为1.2 5± 0 .37(P <0 .0 5 )。心脏垂直加头低位时 ,平均动脉压、左室舒张面积和左室舒张末偏心指数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跨室间隔压力差与左室舒张末偏心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心脏垂直移位会产生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并伴有心室形态的改变 ;头低位可以部分纠正这些改变。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舒更葡糖钠对全麻下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肌松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6例,男61例,女35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新斯的明联合阿托品组(C组)和舒更葡糖钠组(S组),每组48例。两组麻醉诱导和术中全麻维持方案相同,使用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手术结束后,待肌松监测T2出现时,C组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5 mg/kg联合阿托品0.02 mg/kg,S组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从给予肌松拮抗药到TOF比值(TOFr)恢复至0.9的时间,从给予肌松拮抗药到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拔管时间)。计算给予肌松拮抗药后5、15、30 min时肌松残余率。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组TOFr恢复至0.9的时间明显缩短[(2.2±0.9)min vs(16.2±3.4)min,P<0.01],拔管时间明显缩短[(12.3±2.0)min vs(33.0±5.1)min,P<0.01],给予肌松拮抗药后5、15 min时S组肌松残余率明显降低(12%vs 100%、0%vs 65%,P<0.01),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23.4±2.1)h vs(30.5±3.1)h,P<0.01],PONV发生率明显降低[7例(15%)vs 19例(40%),P<0.05]。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舒更葡糖钠用于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能更快地逆转罗库溴铵作用下的肌松作用,降低肌松残余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胃肠运动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术后肌松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78.
异氟醚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氟醚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模型.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四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氟醚-缺血-再灌注组(ISO-IR组),异氟醚组(ISO-C组)和手术对照组(C组),每组30只.分别在缺血45 min、再灌注30、60、120 min处死大鼠行动脉血气分析、肺组织湿干比(W/D)值、丙二醛(MDA)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此外,各组于再灌注120 min时另处死大鼠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取灌洗液(BALF)行白细胞计数、沉渣白细胞分类和BALF中总蛋白(TP)含量测定.结果再灌注后,IR组和ISO-IR组肺组织W/D值、MDA含量和MPO活性逐渐升高,且显著高于C组(P〈0.05);但再灌注60 min后,ISO-IR组肺组织W/D值、MDA含量和MPO活性较IR组均有所降低(P〈0.05).IR组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PMN)所占百分比较C组显著升高(P〈0.05),而ISO-IR组的升高并不显著但较IR组显著降低;IR组和ISO-IR组BALF中TP含量均较C组显著升高(P〈0.05),但ISO-IR组又低于IR组(P〈0.05);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示ISO-IR组病理学变化较IR组显著减轻.结论异氟醚的吸入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肺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9.
背景:双膝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及输血需求较大,因此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明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该类患者的失血量,但专门针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量、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69例需进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       100 mL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置换后引流量、输血率、血红蛋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的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2.194-2.908,P < 0.05),输血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19,P=0.022)。比较置换后第3天和第5天的血红蛋白量,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481,2.319,P < 0.05)。置换前、置换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均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置换后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述结果提示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降低对输血的需求,减少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同时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与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共24例,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体质量指数(BMI)18-23kg/m^2;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分为2组: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A+E组),每组各12例。GA组以6μg/kg芬太尼、1.5-2.0mg/kg丙泊酚和0.6-0.8mg/kg罗库溴铵行全麻诱导,术中以七氟醚维持麻醉,呼气末浓度维持在1.0-1.3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GA+E组患者入手术室后于T12-L1穿刺并放置硬膜外导管,全麻诱导方法和药物同GA组,气管插管后硬膜外分次给予1%利多卡因及0.2%丁卡因混合液共9-12mL,并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在0.6-0.8MAC,术中每小时追加1%利多卡因及0.2%丁卡因混合液3-4mL。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开始(切皮)时、切皮后2h及术后24h采外周血测定单核细胞膜型CD14(mCD14)、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数值。结果:GA+E组和GA组相比,患者各时间点单核细胞mCD14数值均无显著变化。GA组手术开始时单核细胞TLR4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GA+E组各时间点单核细胞TLR4无显著变化。结论:硬膜外阻滞可能通过影响TLR4的表达平衡手术应激产生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