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33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72.
背景:股骨近段髓腔的形态学特点对于股骨假体的匹配和远期稳定性至关重要.但目前还没有基于三维CT多平面重建股骨近段髓腔的形态学研究.目的:分析国人近段股骨髓腔的总体三维形态学特点,用以指导假体设计和手术操作.方法:50件(25对)正常国人的股骨标本,由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对股骨标本进行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重建图像中选择标准化层面分别测量股骨前弓角、近段股骨髓腔长度、股骨距轴线与近段股骨髓腔轴线的夹角(股骨距矢状面倾角)、干骺端髓腔内壁倾角以及股骨颈前倾角.应用Pearson二元相关分析明确以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近段股骨髓腔长度为(175.6±8.6)mm;股骨前弓角为(10.6±1.8)°;在经股骨距内缘层面、中份层面和外缘层面股骨距矢状面倾角分别为(12.7±1.2)°,(6.3±0.9)°,(0.3±O.06)°;干骺端髓腔内壁倾角为(18.8±2.7)°;股骨颈前倾角为(11.0±2.3)°.相关分析表明股骨前弓角和股骨颈前倾角呈显著正相关(r=0.749,P=0.014).在矢状面上,由内侧向外侧股骨距轴线与近段股骨髓腔轴线逐渐趋向一致.虽然在外观上近段股骨在干骺端部位存在后弓,但近段股骨髓腔的轴线为直线,近段股骨髓腔无后弓.提示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直柄假体更能够适应国人近段股骨髓腔的形态.干骺端髓腔内壁的较大倾角使其成为股骨近端应力承载的最重要部位,因此干骺端髓腔内壁倾角应作为假体选择和术前计划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73.
大多角骨脱位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临床上,大多角骨完全脱位比较少见,我们收治1例右腕大多角骨完全脱位患者,经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后,现右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46岁。入院前4h患者被“机器皮带”将右腕关节绞伤,致右腕关节开放性损伤,局部污染重,腕  相似文献   
74.
目的比较可生物降解药物缓释体与单纯抗瘤药物体外抗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MTT法筛选药物敏感浓度后,应用化学电纺锤工艺将聚乳酸(PLA)与卡氮芥、阿霉素、紫杉醇制成缓释体,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缓释率,筛选缓释效果好的缓释体。体外利用L929细胞在空载体浸出液培养后测定吸光度值(OD值),计算相对增殖率(RGR),按六级评分标准评价空载体毒性,0~1级无毒性;利用C6胶质瘤细胞在药物缓释体中培养后计算细胞抑制率(IR)验证药物缓释体的缓释杀瘤效果。结果卡氮芥-PLA缓释体、阿霉素-PLA缓释体缓释平稳,紫杉醇-PLA缓释体缓释效果差并有暴释。空载体毒性为0~1级。卡氮芥-PLA缓释体平稳释放后细胞抑制率为12.3%。结论载体材料无毒性作用,卡氮芥-PLA缓释体缓释效果好,体外杀瘤平稳、持续杀瘤.可进一步通过体内动物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75.
<正>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由颈椎退变引起的一种进行性疾病[1、2],是引起成人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病因之一[3、4]。CSM于1952年由Brain等[5]首次报道,其症状体征多样,主要包括双手麻木、双侧手臂感觉异常、双手精细功动作障碍及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y征阳性等[6、7]。  相似文献   
76.
77.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造成神经受压症状和体征的颈椎疾患之一。Radhakrishnan报告每年每十万人口新增病例为83.2例,每年每十万50~54岁人口新增病例为202.9例,为各年龄组最高,与脊髓型颈椎病(8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有明显不同[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为单侧颈痛、放射性上肢痛和手指麻木。一般认为颈痛为前驱症状。体格检查中一般可见单侧上肢肌力下降、腱反射下降或消失和感觉障碍。压颈试验(Spurling征)和臂丛牵拉试验常为阳性,但在病史较长的患者阳性率下降[2]。1定位诊断1.1神经定位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绝大多数是…  相似文献   
78.
氯胺酮麻醉对机体部分免疫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胺酮麻醉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只大耳白兔随机均分成氯胺酮麻醉组(A组)和对照组(B组)。在实验开始时(T1)、4h后(T2)、第7天晨(T3)、第21天晨(T4)分别采兔耳缘静脉血1.5ml,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B细胞、CD4、CD8、CD25、CD11b、CD11c等细胞的含量。结果麻醉后A组血液中性粒细胞在T2时明显上升(P〈0.05),之后逐渐回降;CD4表达率在T2时显著下降(P〈0.01),之后逐渐回升,至T4时接近正常水平;CD8在T2、T3时略有下降,在T4时骤然升高(P〈0.01);CD25在T2、T3时下降(P〈0.05),在T4时也骤然升高(P〈0.01);CD11b、CD11c在T2时明显下降(P〈0.01),在T4时略有回升但仍低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氯胺酮麻醉对机体免疫细胞有抑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血清sCD40L、MMP-2 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61 例,稳定型心绞痛(SA) 患者19 例及正常对照组30 例.随机将ACS 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33 例) 和常规治疗组(28 例),比较各组间血清sCD40L MMP-2 及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 ACS 组与SA 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sCD40L MMP-2 及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CD40L MMP-2、及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降低ACS 患者血清sCD40L MMP-2及 hs-CRP 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1月),对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采用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包括PJK的发生率、年龄、性别、手术术式、近端固定椎(proximal instrumented vertebra,PIV)相较于近端转向椎(proximal end vertebra,PEV)的位置、PIV的位置、脊柱后凸矫正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术前与术后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术前与术后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术前与术后骶骨斜坡(sacral slope,SS)、术前与术后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PI-LL、矫正的丢失度、TK矫正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单个率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s,OR),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平均差异(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并给出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95%。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高质量队列研究。总计784例患者,其中213例休门氏病患者在矫形手术后发生了PJK(PJK组213例),非PJK组571例,随访时间为35.72±14.16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PJK的总发生率为23%(RD 0.23,95%CI 0.13~0.33,P<0.00001);PIV的位置(OR 0.37,95%CI 0.16~0.85,P=0.02)、脊柱后凸的矫正量(OR 4.52,95%CI 1.72~11.90,P=0.002)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而PI(WMD -1.51,95%CI -4.75~1.73,P=0.36)、年龄(WMD 0.15,95%CI -1.80~2.09,P=0.88),性别(OR 1.08,95%CI 0.39~2.97,P=0.88)、手术术式(OR 1.2,95%CI 0.65~2.22,P=0.55)、PIV相较于PEV的位置(OR 0.6,95%CI 0.32~1.14,P=0.12)、术前LL(WMD -1.22,95%CI -5.86~3.41,P=0.60)、术后LL(WMD -1.43,95%CI-6.02~3.16,P=0.54)、术前PT(WMD 0.63,95%CI -1.82~3.08,P=0.62)、术后PT(WMD 4.03,95%CI -1.71~9.78,P=0.17)、术前SS(WMD -0.10,95%CI -3.40~3.19,P=0.95)、术后SS(WMD -1.15,95%CI -3.95~1.67,P=0.42)、术前TK(WMD 1.38,95%CI -1.21~3.98,P=0.30)、术后TK(WMD 3.13,95%CI -0.56~6.817,P=0.10)、PI-LL(WMD -2.40,95%CI -6.92~2.12,P=0.30)、矫正的丢失度(WMD -0.49,95%CI -2.92~1.93,P=0.69)及TK的矫正率(WMD -4.22,95%CI -12.63~4.18,P=0.32)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PJK的发生率为23%,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时,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