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目的:通过将损伤后坐骨神经近端以不同比例与远端小间隙吻合后的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和图像分析,了解再生神经要达到原有两端直接吻合的效果,近端至少需原神经的多大比例。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进行。成年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后分别取坐骨神经近断端的1/4(1/4组)、1/3(1/3组)、1/2(1/2组)、2/3(D组)和整个近断端(对照组)以小间隙(2mm)自体静脉桥接的方法与远端吻合,术后12周行组织学和图像分析。结果:9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生神经轴突直径、髓鞘厚度及神经纤维数:1/4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轴突直径:(1.54±0.48),(2.53±0.87)μm;髓鞘厚度:(0.85±0.21),(1.44±0.44)μm;神经纤维数:(97.40±14.76),(167.00±33.58)根,(P<0.01)]。②1/3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轴突直径:(1.78±0.58),(2.53±0.87)μm;髓鞘厚度:(0.77±0.17),(1.44±0.44)μm;神经纤维数:(112.39±18.47),(167.00±33.58)根,(P<0.05)]。③1/2,2/3两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轴突直径:(2.22±0.73),(2.38±0.82),(2.53±0.87)μm;髓鞘厚度:(1.20±0.34),(1.33±0.41),(1.44±0.44)μm;神经纤维数:(133.41±20.65),(152.98±19.58),(167.00±33.58)根,(P>0.05)]。结论:在应用小间隙(2mm)自体静脉桥接缝合坐骨神经时,近端坐骨神经达到其1/2以上比例时再生神经数、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与原有神经直接吻合的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便,细胞免疫原性低,更适合于细胞移植,已有证实其在神经缺损修复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目的:明确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后,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3/2007-03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教研室完成.材料:选取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0只,鼠龄2个月;另选取出生1周的雌性Wistar大鼠6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用兔抗NGF单克隆抗体为Santa Cruz公司产品.方法:①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于移植前48 h加入BrdU进行标记.②取50只健康Wistar大鼠,利用钳夹法建立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移植组将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神经损伤处,而对照组注入等量的DMEM.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1,2,4,6周取移植组损伤段神经进行抗BrdU染色.②术后1,2,4,6周对两组损伤远端神经进行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软件分析阳性表达的积分吸光度.③术后每周进行步态分析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6周测量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坚牢蓝染色后计数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内径、测量大鼠实验侧腓肠肌湿重和肌纤维横截面积.结果:全部50只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2,4周在细胞移植组神经损伤处可以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②术后1和2周细胞移植组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积分吸光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术后4,6周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⑨术后3~6周细胞移植组坐各神经功能指数的恢复要优于对照组:术后6周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直径、腓肠肌湿重和横截面积均高于/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进行体内移植,移植后能在局部损伤微环境中发挥作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提高早期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钙通道阻滞剂可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向变圆且相互分离的方向改变,导致胶原蛋白的分泌减少.实验拟进一步观察钙通道阻滞剂对体外培养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3/06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2月龄清洁级Wistar大鼠10只,体质量200~220 g.②实验方法:制作双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术后2周取损伤处神经瘢痕,按组织块法培养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实验所用细胞为4~8代,分两组,维拉帕米组加入含维拉帕米的DMEM培养液,浓度为100 μmol/L,对照组不加药.③实验评估:48 h后制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标本,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维拉帕米组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突起细小,胞间网状物质少,胞浆中粗面内质网萎缩且数量减少,囊泡丰富:对照组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细胞间基质较多,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丰富,囊泡少见.结论:钙通道阻滞剂能使体外培养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形态趋于球形变,可能对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小间隙自体静脉桥接的吻合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上干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4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近椎间孔处将颈5、6神经根切去约1.5mm,颈6两端和颈5近端结扎;B组,剪除颈5、6、7神经根,颈5、6近端和颈7两端结扎。两组均以自体颈静脉桥接分别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颈5和上干。两组的左侧为对照侧。术后12周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电生理学检查。结果:A组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的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肱二头肌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角肌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后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功能恢复良好。而修复上干肱二头肌功能恢复较好;三角肌亦有恢复,但电生理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周围神经移植后,相应的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时程与规律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移植术后GAP-43在相应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假手术组:实验组行坐骨神经移植,分别于术后3 d,1,2,4,6,8周6个时间点处死后取其手术侧L4~L5背根神经节,应用Fn-PCR和Westem Blot技术检测GAP-43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GAP-43 mRNA表达量较低,且随时间无明显改变;实验组术后1周时GAP-43 mRNA在相应背根神经节中即有表达增强,2周时达到高峰,6~8周表达逐渐减弱.两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GAP-43蛋白与GAP-43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相同.结果表明神经损伤后相应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存在损伤反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月骨、三角骨周围性腕骨轴向崩裂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因左前臂被对滚机挤压致左手腕关节活动障碍入院。局部检查:左手及左腕关节肿胀明显,活动受限,压痛明显。X线后前位片显示:左腕关节近排腕骨的近侧和远侧弧线的连续性中断,正常的腕中关节间隙消失,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35岁,因右砪趾甲下出现逐渐增大的、无痛性的、柔软的肿物半年余来我院就诊。患者该部位无明显外伤史。肿物位于右砪趾胫侧甲下,质地柔软,界限不清,表面趾甲甲板欠平滑,颜色无明显改变,初始约为黄豆粒大小,逐渐增大至1.5 cm ×2.0cm,无压痛,右砪趾血运、感觉、运动功能正常。右砪趾正斜位X线片示:右砪趾末节趾骨背侧软组织肿物影,肿物临近部位的骨皮质,可见轻度压迹,骨质未见破坏。局部麻醉下行右砪趾拔甲,甲床切开,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肿物位于胫侧近端甲床的深部,表层甲床膨隆,变薄。纵行切开甲床,肿物白行膨出,为黄色,脂肪样,无包膜,界限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将肿物完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为良性脂肪瘤。术后随访3个月,肿物无复发,再生趾甲无畸形。  相似文献   
18.
足部第2楔骨脱位,其基本病变是由直接暴力所致,多见于跖侧脱位,背侧脱位比较少见,常合并有足部其他部位的损伤[1].笔者收治1例双足挤压伤,其中左足皮肤软组织挫裂伤、右足骨筋膜室综合征、第2楔骨脱位、跟骨粉碎性骨折经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小间隙的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C5、臂丛神经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后的效果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A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移位于C5神经根,B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臂丛神经上干,两组均是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实验侧。术中测量副神经、C5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直径;术后12周行电生理学观察两组大鼠肱二头肌、三角肌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神经组织学和图像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形态。结果:两组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直径:副神经主干为(0.45±0.05)mm,C5神经根为(0.66±0.11)mm,臂丛神经上干为(1.16±0.14)mm。②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术后12周A组肱二头肌、三角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肱二头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三角肌实验侧较正常侧潜伏期长,波幅低(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少于正常侧犤(99.60±22.61),(134.40±30.62)个,t=8.26,P<0.01犦。④轴突直径: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1.38±0.40),(2.88±0.62)μm,t=19.35,P<0.01犦。⑤髓鞘厚度: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0.92±0.22),(1.75±0.61)μm,t=5.98,P<0.01犦。⑥再生神经纤维形态:A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厚,神经束膜结构完整。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少,束膜结构不完整,有髓神经纤维鞘可见板层样分离。结论:①应用副神经移位可以修复C5神经根损伤,由于副神经直径相当于C5神经根直径的68%,可以节省动力神经源。②而副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因两者直径差异明显,副神经只相当于臂丛神经上干直径的39%而不能修复上干。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腕骨的轴向脱位比较少见[1],笔者收治闭合性经钩骨、豌豆骨周围尺侧轴向脱位1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35岁.工作中损伤右腕部.查体:右腕明显肿胀,手及腕部压痛阳性.因疼痛剧烈不能主动活动右腕及右手各指,无血管危象.X线片显示:腕关节的尺侧向近侧和尺侧方向移位,腕关节的桡侧与桡骨保持正常的解剖关系,第四、五掌骨随钩骨一起向近端移位(图1),钩骨较大的骨折块向背侧移位;CT检查显示:钩骨骨折.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在第三、四掌骨间背侧纵行切开,显露第三、四伸肌腱鞘间的伸肌支持带."T"形切开腕背侧韧带和关节囊,牵引腕部,将钩骨复位后,用1枚克氏针固定钩骨和头状骨,以稳定骨折及钩头关节,另1枚克氏针固定第四掌骨基底和钩骨,以稳定第四腕掌关节,修复撕裂的韧带.术后X线片显示:钩骨骨折和腕尺侧脱位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良好(图2).术后管形石膏外固定12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