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70篇
  免费   813篇
  国内免费   141篇
耳鼻咽喉   107篇
儿科学   101篇
妇产科学   99篇
基础医学   418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1604篇
内科学   851篇
皮肤病学   235篇
神经病学   262篇
特种医学   237篇
外科学   1373篇
综合类   5224篇
预防医学   1370篇
眼科学   128篇
药学   2677篇
  4篇
中国医学   294篇
肿瘤学   31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449篇
  2020年   400篇
  2019年   532篇
  2018年   422篇
  2017年   520篇
  2016年   557篇
  2015年   622篇
  2014年   806篇
  2013年   819篇
  2012年   1098篇
  2011年   1125篇
  2010年   939篇
  2009年   950篇
  2008年   702篇
  2007年   813篇
  2006年   737篇
  2005年   659篇
  2004年   565篇
  2003年   548篇
  2002年   483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282篇
  1998年   142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白芍总甙促干扰素诱生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白芍总甙的促干扰素诱生及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白芍总甙10 mg·L~(-1)在试管内无直接诱生干扰素(JFN)作用.可促进鸡新城疫互I系弱毒冻干疫苗诱生αIFN,其最适浓度为10 mg·L~(-1)可促进ConA诱生γIFN.当ConA为亚适剂量时,最适浓度为l~10 mg·L~(-1)当ConA为最适剂量时,其最适浓度为0.1 ~1mg·L~(-1),皆可提高IFN效价l~2倍。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白芍总甙250 mg·L~(-1)能使水泡性口炎病毒效价下降2.22个对数值。  相似文献   
92.
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肾病患儿,发生类柯兴综合征、骨质疏松[1]、类固醇糖尿病[2]等并发症较多,而有关精神神经系统异常的系统报道较少。本文分析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肾病患儿精神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病情况、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1984年7月~1995  相似文献   
93.
杨冬梅  王娟 《安徽医药》1997,1(3):21-22
麦滋林-S(简称M—S)是近年来合成的一种具有消炎、抗溃疡、保护胃牯膜,促进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的药物,系日本味之素公司寿制药厂生产,在我国已属推广使用阶段,现将我们使用麦滋林-S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4.
近年来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技术 ,显微操作技术如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的发展 ,因其携带遗传性缺陷的风险和生殖细胞畸变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故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目前 ,此项技术已在国内外各生殖中心迅速开展 ,现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5.
HLA-A26等位基因与银屑病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银屑病HLA-A26等位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190例银屑病患者及同一地区的健康对照191例,用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进行HLA-A26等位基因检测,对银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及与HLA-A等位基因间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1)受潮、感染、外伤、嗜酒、吸烟、食鱼虾、药物和精神紧张均为银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A-A26等位基因与银屑病呈显著正相关(P<0.001)。(3)HLA-A26等位基因与受潮、嗜酒和食鱼虾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HLA-A26等位基因似能增加受潮、嗜酒和食鱼虾发生银屑病的易患性。  相似文献   
96.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IL-10的水平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 TNM 分期为Ⅲ~Ⅳ期的NSCLC患者44例,其中30例接受以铂类药为主的化疗;另选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应用ELISA测定血清IL-10水平. 结果所有患者血清中的IL-10水平(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92.37±13.46 vs 84.20±2.17, P<0.01);Ⅳ期的NSCLC患者血清IL-10水平(ng/L)高于Ⅲ期NSCLC患者(268.27±25.03 vs 151.16±10.20, P<0.01).1个疗程后1个月有18例病情稳定或肿瘤部分缩小,12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者的血清IL-10水平(ng/L)降低(208.18±20.05 vs 129.96±14.22, P<0.05);治疗无效者的血清IL-10水平(ng/L)略低于治疗前(175.54±13.60 vs 162.13±11.69, P>0.05). 结论血清IL-10水平与NSCLC的发生及其转移相关,提示IL-10在NSCL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某种重要的作用,测定血清IL-10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7.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美容的临床与组织学评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后并发症的临床与组织学特点。方法 对 1998年至 2 0 0 3年接诊的 5 2例在外院注射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并引起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与组织学研究。为了便于比较 ,另选 12例 1988年~ 1994年期间接受液态硅胶注射的患者取出的组织病理切片与之对照研究。结果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后并发症以局部硬结最多见 ,而且多发生在注射后 1~ 2年左右时间里。人体组织对注射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反应为多核异物巨细胞增生 ,并形成肉芽肿。与液态硅胶比较 ,注射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引起组织的淋巴细胞反应弱 ,材料周围的纤维包膜较薄。机体内长期存留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反应。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作为软组织填充剂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8.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临床明确诊断的 3 4例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通过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尿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并对隐性感染或感染源进行治疗 ,然后再行肝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结果  3 4例患者介入治疗前血糖均降到 9.0mmol/L以下 ,尿糖控制在 -~ ++,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仅有 2例出现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经抗炎、利胆治疗后安全出院。结论 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尿糖降到一定的范围内 ,消除潜在的感染 ,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
TEM-105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获得浙江地区临床分离的 4株肺炎克雷伯菌所产的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序列,鉴定其基因型,并了解其相关特性。方法 PCR扩增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 Teasy载体,表达于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DH5α中,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确定基因型;其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 (pET 28c)连接,并在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DH5α中进行原核表达,提取质粒,用PCR进行表达鉴定,用等电聚焦电泳测定原核表达菌株中酶的等电点(pIs),用ESBLs表型确认试验鉴定表达菌株的表型,另外对这些临床菌株进行接合试验。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这 4株细菌产生的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含1 009个核苷酸,其表达酶的性质均为非ESBLs,pIs均为5 4,临床菌株的质粒接合试验均为阳性。这 4株临床菌株所产生的TEM型β 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已被GenBank命名为TEM 105(GenBank注册号:AF516720)。结论 浙江地区这 4株细菌所产TEM型β 内酰胺酶均为TEM 105,在世界上我们首次从临床分离株中发现TEM 105。  相似文献   
100.
本文用聚乙二醇沉淀结合反相间接血凝法检测了77例内因性氰葡膜炎(endogenous uveitis,EU)患者的视网膜可溶性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现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