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骨关节疾患CT三维成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三维成像诊断骨关节疾患的临床价值,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57例患者的三维影像资料,全部病例经手术或临床确诊。重点观察三维重建图像的表现及诊断准确率,与常规CT诊断准确率比较并进行X^2检验处理。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法(SSD)、多层面重建法(MPR)、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容积重建法(VR)。结果 三维成像诊断创伤性病变257例,非创伤性病变100例,诊断准确率为98.3%。统计学处理显示CT三维成像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CT(P〈0.05)。三维成像能清楚、立体显示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碎骨片及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结论 CT三维成像显示骨关节结构及病变直观、清楚,特别是复杂结构或深部关节。其诊断准确率高,同时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多排螺旋CT在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实现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于2015年7月—2018年2月期间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都符合手术指征,且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将其分为原发性肝癌组(A组)、肝脏转移瘤组(B组)、肝脏血管瘤组(C组),分别有22例、31例、30例,所有患者均行整个肝脏的CT增强检查,对3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0例CT增强扫描检查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诊断准确率为96.39%,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排螺旋CT运用于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诊断中可取得较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大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
背景:解剖测量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可为临床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手术提供依据与参考。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很好的应用前景。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查阅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行头颈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受检者的扫描图像,随机选取颈动脉分叉部无明显病变者92例。其中男45例,女47例;≤40岁者40例,> 40岁者52例。利用其断面图像进行三维成像处理,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后,对颈动脉分叉部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 结果与结论: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分叉部结构,实现其结构的单独和多结构、多方向观察及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受试者颈动脉分叉角为(43.5±12.3)°,颈总动脉远端内径(6.83±0.6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7.25±1.04) mm,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8.15±1.3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5.03± 0.55) mm,颈外动脉内径(4.22±0.60) mm。与≤40岁组比较,>40岁组颈动脉分叉角度、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均明显粗大,颈外动脉内径明显细小(P < 0.05),而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颈动脉分叉部各测量指标均显著细小(P < 0.05)。左、右侧组测量值比较,除颈动脉分叉角左侧明显大于右侧外,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三维CT可客观、准确测量颈动脉分叉部相关解剖值,具有个体化特征,可为相关应用解剖、疾病诊断及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技术及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行64-MSCTA检查,扫描范围下腹部至足尖,层厚1.25mm,螺距1.375。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完成扫描。三维成像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评价成像技术对图像的影响,分析及讨论其诊断结果。结果85例患者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急性血栓形成3例,下肢动脉瘤2例,基本正常8例。下肢动脉病变征像包括软硬斑块、狭窄、闭塞、扩张、侧支循环及血栓形成。其中12例进行手术治疗,10例行DSA检查,所见与64-MSCTA一致。结论64-MSCTA检查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结构、病变清楚,诊断准确率高。该技术将成为诊断下肢动脉疾患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5.
正人口老龄化和各种心脏疾病终末期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沉重的医疗负担和预后差是患者及家庭面临的严峻问题。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通常无法在心肌梗死(心梗)时间窗内开通罪犯血管,导致大面积心肌坏死后形成疤痕~([1])。心脏外科既往在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的同时切除梗死区域的疤痕,进行左心室重建,在部分患者中能够改善预后~([2])。但外科手术创伤大、费用多,手术风险高,因此未能在临床上广泛开展。目前,通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3例行CT平扫,10例平扫后行多期增强扫描,2例行MR检查,1例行食道钡餐检查。结果:病变位于乳突窦1例,肺部2例,纵隔2例,鼻咽1例,鼻窦1例,食道1例,胃窦1例,肝脏1例,腹膜后1例,膀胱1例,影像学表现为实性肿块8例,囊实性肿块5例,大部分病例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到明显强化,发生在头颈部及腹膜后的肿瘤及1例纵隔肿瘤影像表现具有侵袭性。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及炎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染色肌源性蛋白阳性表达。结论: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但能为其提供准确的解剖部位等信息,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最后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其免疫组化染色肌源性蛋白阳性表达是诊断IMT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扩张纡曲症(VBD)影像学最佳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64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BD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均接受MR平扫,59例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5例接受螺旋CT扫描,其中31例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重建(MIP、SSD、MPR),6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各种影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颅神经受扩张和纡曲的椎基底动脉推压,以Ⅷ、Ⅵ及Ⅴ对颅神经受累为主.39例CT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血管壁钙化斑,22例合并小脑和(或)脑干的梗死.结论 MR及MRA对VBD的检出明显优于CT,可作为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8.
患者男,53岁.发现左顶枕局部隆起1个月.1个月前无意中触及左顶枕部一肿物,质硬,压痛,约鹌鹑蛋大小,偶有夜间左侧额颞部胀痛,无头晕,无畏冷、发热,无恶心、呕吐.局部头皮无红肿,无肢体麻木无力,无四肢抽搐. 体格检查:左顶枕部见一隆起,约4 cm×4 cm×2 cm大小,质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差,压痛,表面皮肤未见红肿破溃.余神经外科一般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观察甲型H1N1流感肺炎治疗前后影像变化,探讨其转归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患者临床及治疗前后影像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结果:轻症12例,病变仅限于1个肺叶内,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密度影,临床以流感样症状为主,治疗后9例完全吸收,3例基本吸收。重症6例,病变累及单侧2个或双侧2个肺叶的片状阴影,以肺实变为主,临床表现为重症肺炎,治疗后1例炎症基本吸收,2例部分肺叶病变基本吸收,部分肺叶病变吸收后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另3例炎症吸收后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危重症7例,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大片状实变影和/(或)磨玻璃密度影,临床表现为病情危重,治疗过程中3例病情存在反复,无明显吸收;4例治疗后炎症部分吸收并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以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状阴影为主,影像表现多样,治疗后轻症者多完全吸收,重症及危重症者多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