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神经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细胞支架做为神经组织工程的重要部分,按材料可分为天然生物支架材料、人工合成支架材料和复合型支架材料3大类。此外,纳米技术也开始在支架材料中得到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目前细胞支架在应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随着生物学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的发展,细胞移植支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枢椎泪滴样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枢椎泪滴样骨折在颈椎损伤中较少见,以枢椎椎体前下缘冠状面大小不等的三角形或四方形分离骨块为特征[1]。自2004年7月至2009年8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共11例,分别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背景:神经根牵拉损伤是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近期发病原因之一,但确切的病理机制尚未经证实。目的:建立一种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损伤动物模型,探讨脊髓、神经根牵拉损伤后光镜和电镜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形态学动物实验,于2004-04/2006-10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12周龄雄性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牵拉组、中度牵拉组、重度牵拉组4组,每组10只。方法:轻、中、重度牵拉组动物全椎板切除显露双侧S1神经根,用测力神经根拉钩分别以0.4,1和1.8N的拉力水平牵拉左侧S1神经根造成神经根和脊髓的牵拉性损伤,分别定义为轻、中和重度牵拉,时间持续10min。对照组不牵拉。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周对受牵拉节段脊髓,两侧S1神经根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测神经元和髓鞘。结果:轻度牵拉组牵拉侧前角个别神经元稍肿胀,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形态基本上正常,个别白质小片状脱髓鞘样改变,神经根髓鞘和轴索轻度水肿,脱髓鞘不明显;中度牵拉组白质有脱髓鞘改变,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索崩解、断裂;灰质神经元水肿明显加重,前角运动神经原细胞尼氏体消失,核固缩、深染,神经根髓鞘和轴索水肿,局部轻度脱髓鞘改变;重度牵拉组牵拉侧白质为不规则的大片脱髓鞘区,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固缩、变形、核深染,神经根有髓神经纤维萎缩、数目减少,重度脱髓鞘改变。结论:以拉力为参数可以稳定地建立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术后神经根和脊髓的病理分级改变与牵拉损伤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4.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前凸、提供腰椎的即刻稳定性及取得较高的椎间骨性融合率。目的:验证运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微创系统行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及有效性。方法:在3.0cm的微创切口内放置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应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结果与结论:患者置入内固过程中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和大血管等副损伤。随访3个月以上。置入3个月后JOA评分明显高于置入前(P〈0.01),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置入前(P〈0.01)。X射线片显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假关节、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亦无炎症、过敏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前凸、提供腰椎的即刻稳定性及取得较高的椎间骨性融合率。目的:验证运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微创系统行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及有效性。方法:在3.0cm的微创切口内放置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应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结果与结论:患者置入内固过程中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和大血管等副损伤。随访3个月以上。置入3个月后JOA评分明显高于置入前(P<0.01),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置入前(P<0.01)。X射线片显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假关节、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亦无炎症、过敏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前路自锁定椎间融合器SynFix-LR与前路钢板和后路椎弓根螺钉比较,其操作更简单、创伤更少,而且其前方0切迹设计降低了血管损伤的风险.如果前路椎间融合后以SynFix-LR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上相似,那么在避免后路手术入路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脊柱稳定的效果.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后以前路自锁定椎间融合器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l临床建立前路椎间融合后SynFix-LR固定模型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两种内固定模型生物力学特性上差异.结果与结论:行单纯前路椎间融合后,腰椎的稳定性比完整标本有明显的下降.以SynFix-LR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都能有效地增加腰椎前路椎间融合的初始稳定性,而且两种固定增加脊柱稳定性的效果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区别,因此认为SynFix-LR是较理想的前路椎间融合固定器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复合支架材料在脊髓组织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在作为种子细胞载体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合成与制备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互补特性的支架材料组合成的复合材料支架,能够改善单一材料的不足,并保留原材料的特点.目的:通过分析和总结1998年以来采用复合支架移植修复损伤脊髓的研究,寻求适合脊髓组织工程的新型复合材料及其适用标准.方法:分别以"支架、脊髓损伤","scaffold、spinal cord injur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VIP)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1998-01/2009-12有关文章.纳入有关脊髓组织工程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2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理想的复合生物材料支架除了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高孔隙率及机械强度外,还要具有合适的刚度、渗透性、膨胀性、降解速率以及轴突引导作用.现有的单一材料支架很难同时具备这些性能,因此对不同材料的复合搭配是解决此难题的可行方法.不论用哪些材料,所制成的复合支架都要具有生物相容性,这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影响神经轴突再生的能力和结构;对不同大小分子的渗透性是评估营养物质进入支架和代谢废物排出的关键性能;要清楚支架在脊髓水环境中的膨胀程度,使其保持在合适的位置而不压迫再生的神经.目前还在寻找这样一种完全合适的支架来治疗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问融合术中神经根牵拉损伤的发生率和神经根耐受牵拉的阈值.[方法]应用神经根安全拉钩完成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共116例,术中应用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技术进行监测,记录SEP潜伏期和SEP波幅、神经根拉力和牵拉时间.术后10 d、1个月、3个月、1年进行随访,记录JOA评分.[结果]术中共有19例患者出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此时神经根拉力为(4.1±0.45)N,累积拉力为(42.89±2.96)N*min,明显高于潜伏期和波幅平稳组和好转组,术后FBSS的发牛率也明显高于后两组.[结论]术中神经根的牵拉损伤是腰椎后路椎体问融合术后早期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综合证(fail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主要原因,单次神经根拉力小于(4.1±0.45)N或累积拉力小于(42.89±2.96)N*min,发生神经根牵拉损伤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盆后部结构中,骶髂后韧带复合体、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完整,对骨盆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周围韧带解剖结构,了解各韧带对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骨盆标本,共40侧依次采用前后方入路,对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诸韧带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可分为3组:骶髂前韧带、骶髂骨间韧带和骶髂后韧带。耻骨上下韧带及耻骨前后韧带。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此3组韧带主要有两个功能:连接脊柱和骨盆环;维持骨盆环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于2001-01/2005-02选择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后路髓核摘除术,术后常规应用美洛西林6g预防感染,地塞米松10mg和速尿20mg脱水,止血敏3g和止血芳酸400mg止血。术后3d开始直腿抬高锻炼以减轻术后神经根粘连,1周后用五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3周后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腰围使用1个月,术后3个月恢复轻工作,半年恢复原工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间盘CT扫描,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腰椎29分评分法(JOA)进行评分,术中记录受压神经根直径。术后10d,1,3,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下肢麻木发生率。结果纳入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麻木发生率76%,术后10d,1,3,12个月下肢残留麻木率分别为34%,25%,22%,21%。术后12个月旁侧型突出、中央型突出、极外侧型突出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分别为21%,9%,67%。术后12个月椎间盘钙化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为65%。术后下肢残留麻木与手术年龄、受累神经根直径有关,与病程和术前JOA评分无关。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部分患者残留下肢麻木,术后12个月麻木发生率为21%,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