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皮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腰椎滑脱复位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DSEP)监测在腰椎滑脱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Ⅰ度-Ⅲ度腰椎滑脱患者,男14例,女18例,年龄37-72岁,均有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行椎弓根固定并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8例,椎弓根固定并后路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14例。术中应用丹迪Keypoint型诱发肌电仪进行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以P40波的潜伏期及波幅为观察指标.潜伏期较基准线延长10%和/或波幅低于基准线的50%时,判为DSEP异常。结果:4例患者术中或滑脱复位后出现DSEP异常,经积极处理,2例波形恢复至基本正常者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波形恢复欠佳者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10例患者滑脱复位后出现P40波的潜伏期缩短、波幅上升,术后患者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明显改善;18例患者术中监测波形稳定,术后2例患者出现下肢肌力下降。假阴性率为6.25%。结论: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可及时发现术中神经根潜在的损伤,但是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需联合其他监测方法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阿片类药物用于刮宫产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对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影响.方法 术后行PCEA的剖官产产妇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B组:0.008%布托啡诺;BR组:0.008%布托啡诺+0.2%罗哌卡因;MR组:0.004%吗啡+0.2%罗哌卡因;R组:0.2%罗哌卡因,观察记录孕妇术后2h(T1)、4h(T2)、8h(T3)、12h(T4)、24h(T5)和48h(T6)的VAS评分、OA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清MBP浓度、下肢SEP和神经功能.结果 T3、T4、T5时点的VAS评分,BR组[(1.64±0.38)分,(1.86±0.62)分,(1.93±0.67)分]和MR组[(1.74±0.39)分,(1.91±0.58)分,(1.98±0.63)分]均低于B组[(4.6±0.5)分,(4.6±0.3)分,(4.7±0.3)分]和R组[(2.64±0.41)分,(2.83±0.91)分,(3.37±0.87)分(P<0.05)];各组各时点的OAA/S评分无差异(P>0.05);MR组的恶心(6例)、呕吐(2例)和腹胀(5例)的发生率高于其余3组(P<0.05);4组产妇术后48h的血清MBP浓度、SEP及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剂量低浓度的阿片类药物用于PCEA对血清MBP和SEP无影响.  相似文献   
23.
正恶性肿瘤的脊柱转移多位于椎体,而椎管内的转移瘤少见,且绝大多数发生在硬膜外,发生于硬膜下髓外的情况罕见~([1]),且易被误诊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我院脊柱外科收治1例单发腰椎管内硬膜下肺癌转移瘤患者并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患者男,61岁,因"右侧腰腿痛4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6年11月2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背痛,向右下肢放射,休息后能缓解。1个月前开始右下肢疼痛明显加重,伴麻木感,不能久站,平卧不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单节段后路腰椎固定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影像学特征,探讨PLIF对融合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单节段PLIF或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共84例,其中PLIF组(A组)44例,手术邻近节段共140个关节突关节;髓核摘除组(B组)40例,手术邻近节段共122个关节突关节。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病变邻近节段FJ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退变发生率,依据Weishaupt分级系统对FJ进行分级,采用行平均分差检验,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病变邻近节段FJ的退变程度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随访时间及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J退变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软骨下囊肿、关节突关节对位不良、关节突关节空气征、关节突关节积液、关节突再塑形以及关节突关节融合。A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发生率分别为52.9%、31.4%,术后为75.7%、62.1%;B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发生率分别为51.6%、30.3%,术后为63.9%、50%。两组患者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术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Weishaupt分级,A组140个关节突关节中,术前0级3个,1级95个,2级34个,3级8个,退变发生率为97.9%;术后0级1个,1级49个,2级59个,3级31个,退变发生率为99.3%;B组122个关节突关节中,术前0级4个,1级82个,2级30个,3级6个,退变发生率为96.7%;术后0级2个,1级60个,2级39个,3级21个,退变发生率为98.4%,两组手术前后退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行平均分差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手术前后对比,术后退变程度加重,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A组术前FJ退变程度与B组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后FJ退变程度评分较B组术后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能会加速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以关节间隙狭窄和软骨下骨的侵蚀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5.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前凸、提供腰椎的即刻稳定性及取得较高的椎间骨性融合率。 目的:验证运用MAST QUADRANT 可扩张管通道微创系统行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及有效性。 方法:在3.0 cm的微创切口内放置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应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 结果与结论:患者置入内固过程中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和大血管等副损伤。随访3个月以上。置入3个月后JOA评分明显高于置入前(P < 0.01),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置入前(P < 0.01)。X射线片显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假关节、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亦无炎症、过敏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6.
背景:纤维蛋白凝胶已被证实为优质的生物材料,其在神经组织工程中亦得到应用,既往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凝胶可以做为一些移植细胞的支架材料.目的:观察纤维蛋白凝胶与大鼠嗅鞘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与地点: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于2007-08/2008-02在南通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完成.材料:将纤维蛋白单体与催化剂混合制成纤维蛋白凝胶;取SD大鼠嗅球,行嗅鞘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单纯培养嗅鞘细胞)和纤维蛋白凝胶组(嗅鞘细胞与纤维蛋白凝胶联合培养).培养1周后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显微镜下观察及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嗅鞘细胞形态学,细胞计数、胞体面积及细胞周长.结果:嗅鞘细胞接种到纤维蛋白凝胶后,大多数嗅鞘细胞能在纤维蛋白凝胶内生长,悬浮在纤维蛋白凝胶之中,以下层为主,接种7 d后细胞胞体呈梭形或三角形,多为双极或三极.纤维蛋白凝胶组的嗅鞘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胞体相对较大(P<0.05),两组细胞周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凝胶与嗅鞘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嗅鞘细胞能够在纤维蛋白凝胶内存活和增殖.  相似文献   
27.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01—01/2005-02选择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后路髓核摘除术,术后常规应用美洛西林6g预防感染,地塞米松10mg和速尿20mg脱水,止血敏3g和止血芳酸400mg止血。术后3d开始直腿抬高锻炼以减轻术后神经根粘连,1周后用五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3周后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腰围使用1个月,术后3个月恢复轻工作,半年恢复原工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间盘CT扫描,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腰椎29分评分法(JOA)进行评分,术中记录受压神经根直径。术后10d,1,3,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下肢麻木发生率。 结果 纳入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麻木发生率76%,术后10d,1,3,12个月下肢残留麻木率分别为34%,25%,22%,21%。术后12个月旁侧型突出、中央型突出、极外侧型突出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分别为21%.9%,67%。术后12个月椎间盘钙化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为65%。术后下肢残留麻木与手术年龄、受累神经根直径有关,与病程和术前JOA评分无关。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部分患者残留下肢麻木,术后12个月麻木发生率为21%,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自由肌电图监测在全麻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6月共86例接受全麻下PEID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62例,女24例;年龄平均41.2±8.1岁(23~64岁)。所有患者术中持续应用自由肌电图进行神经根功能监测,观察肌电图波形、峰值和运动单元数量。如果出现任何形式的肌电反应,均提示神经根受到一定激惹,而连续爆发性肌电反应则提示神经根受到持续的牵拉或者压迫。若手术结束时仍有明显异常的肌电反应存在,则预测为神经根损伤,并与术后患者症状比较。结果:术中在触碰、推挤及牵拉神经根时,相应的自由肌电图监测均出现肌电反应,记录阳性率为100%。共有79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神经灼性疼痛症状,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肌力下降和麻木加重。以上患者中有1例术中出现明显肌电反应,手术结束时为正常,术后出现明显下肢神经灼性疼痛,假阴性预测率1.16%;有2例手术结束时肌电图监测仍有明显异常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未有明显神经痛,假阳性预测率2.32%。结论:自由肌电图监测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全麻下PEID手术中神经根干扰情况,从而起到减少神经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9.
BACKGROUND: Kinesin II family member 3A (KIF3A), 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kinesin-2 family, not only holds some general characters of kinesin including the reg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transport and mediation of microtubule movement, but also possesses its own specific features. OBJECTIVE:To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function of KIF3A recently. METHODS: A computer-based online research for relative literatures published from January 1996 to July 2016 was performed in PubMed and CJFD databases using the English retrieval words of “KIF3A; kinesin; molecular motor” and Chinese keywords of “kinesin; microtubule; function; molecular motor; spinal cord injury”,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92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and 62 eligible articles were included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RESULTS AND CONCLUSION: KIF3A is involved in new bone formation regulation, in the control of nephron number, cell survival and gene expression, in sperm formation and in the inhibition of prostate cancer and glioblastoma process: In the meanwhile, whether KIF3A is involved in spinal nerve injuries is discussed. All provide valuable new information and new ideas for further in-depth study on the KIF3A.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0.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性分析2007-05/2008-07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和上海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例,男2例,女6例:年龄36~58岁,病程8~24个月:病变节段:均为单节段,C4-55例,C5-6 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置换后3个月行JOA评分,摄置换节段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射线平片,观察假体置入后的稳定性及置换颈椎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显示置换过程中和置换后未出现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平均置换时间135 min.8例患者均进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3~13个月,所有患者置换后症状明显缓解.JOA评分由置换前平均8.9分(6~12分)增加到置换后第3个月平均15.2分(12~17分).置换后3个月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5.3°(4.3°~6.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平均3.4°(2.8°~4.3°)和3.5°(2.9~4.3°).假体无偏移或下沉.末次随访未发现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假体松动、下沉或颈椎牛理曲度的改变.提示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能维持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和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