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2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摘要】 目的:探讨锥束CT拼接成像联合工形测量仪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矫形术中冠状位平衡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且术中均应用锥束CT拼接成像技术联合工形测量仪评估冠状位平衡情况的48例AIS患者的相关资料,患者年龄12~18岁(14.9±1.8岁),随访时间1~2年(1.8±0.2年)。根据冠状位平衡情况进行分型:A型为冠状位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20mm,B型为CBD≥20mm且C7铅垂线位于主弯的凹侧,C型为CBD≥20mm且C7铅垂线在主弯的凸侧,将CBD≥20mm定义为冠状位失平衡。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中、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CBD、骨盆冠状倾角(pelvic coronal obliquity angle,PCOA)以及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冠状位平衡情况及临床矫形效果。结果:48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58.45°±12.81°、14.13°±5.86°、14.48°±5.98°、14.39°±5.74°,术中及术后1周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PCOA分别为3.72°±2.75°、1.25°±0.97°、1.25°±0.96°、1.28°±0.96°,其中术中及术后1周较术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冠状位失平衡率为47.91%(23/48),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率为10.42%(5/48)。A型组25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CBD分别为12.53±4.46mm、8.06±3.15mm、8.37±3.13mm、8.66±3.77mm,术中与术后1周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组15例及C型组8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CBD分别为24.57±4.60mm、14.91±4.62mm、14.95±4.49mm、15.06±3.98mm及26.46±6.78mm、16.58±4.00mm、16.94±4.12mm、16.58±3.97mm,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1周较同组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同组术后1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3.98±0.57分)及ODI[(21.82±3.12)%]较术前[(7.68±0.64)分、(46.51±4.79)%]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锥束CT拼接成像联合工形测量仪是一种有效且整体平衡评估能力强的术中冠状位平衡评估方法,能够更好地辅助脊柱外科医生在AIS患者脊柱侧凸矫形术中进行冠状位平衡的评估,及时调整矫形程度,有效减少术后冠状位失衡发生。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髓内支撑辅助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三、四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3例肱骨近端Neer二、三、四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男5例,女28例,平均年龄(68.4±2.5)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9例。术前收集患者双侧肱骨三维重建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 Research 20.0软件进行模拟复位及镜像比对,获得骨折复位后骨缺损范围并以此设计髓内支撑假体模具。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髓内支撑假体模具,术中应用模具制作PMMA骨水泥髓内支撑假体。将该假体植入肱骨近端髓腔内,支撑肱骨头部骨折块,辅助锁定钢板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术后即刻行肱骨近端正侧位X线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测量并记录肱骨近端颈干角、肱骨头高度变化情况;术后1年通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 结果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1.5)月。Neer二部分骨折中,健侧、术前及术后1年颈干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38,P<0.05),两两比较中发现健侧颈干角(145.33±1.52)°与术前颈干角(102.00±11.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颈干角(145.67±2.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er三部分骨折中,健侧、术前及术后1年颈干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57,P<0.05),两两比较中发现健侧颈干角(145.86±3.18)°与术前颈干角(173.90±35.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颈干角(143.81±4.1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er四部分骨折中,健侧、术前及术后1年颈干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297,P<0.05),两两比较中健侧颈干角(146.44±3.74)°与术前颈干角(96.22±14.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颈干角(141.11±3.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er二、三、四部分骨折中,术中肱骨头高度与术后1年肱骨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er二部分骨折中,肱骨头高度差异平均为(0.70±0.18)mm,Neer三部分骨折中,肱骨头高度差异平均为(1.12±0.24)mm,Neer四部分骨折中肱骨头高度差异平均为1.92±0.21mm。术中与术后1年肱骨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三维重建CT显示所有患者均已获得骨折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中,二部分骨折患者为(78.42±4.31)分,三部分骨折患者为(74.34±3.82)分,四部分骨折患者为(69.31±3.43)分,VAS疼痛评分中二部分骨折患者为(1.53±0.81)分,三部分骨折患者为(2.12±0.63)分,四部分骨折患者为(3.14±1.22)分。 结论应用3D打印结合PMMA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辅助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二、三、四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可以增强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有效保持术后颈干角、肱骨头高度,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93.
宋士学  毕大鹏  田竞  解冰 《中国骨伤》2020,33(3):269-273
目的:探讨采用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治疗外翻型陈旧性Pilon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8例陈旧性Pilon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47岁;左侧2例,右侧6例;骨折根据Rüedi-Allg?wer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7~21个月。术前常规行负重下X线及三维重建CT检查对畸形进行评估,并通过3D打印模型设计实施模拟手术。其中5例存在距骨相对胫骨向后上方半脱位,5例受伤时合并腓骨骨折(2例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所有患者采用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方式恢复关节面平整,纠正下肢力线。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愈合时间及复位情况,术后1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复位丢失等发生。骨折愈合时间13~19周,且力线恢复良好。术后1年AOFAS评分63~90分;其中优1例,良4例,可3例。7例患者术后6~14个月重返原工作岗位。结论:对于外翻型陈旧性Pilon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手术可以有效恢复关节面平整,纠正下肢力线,改善踝关节功能,并发症少,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45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术式分为3组.A组采用保守治疗,B组采用清理成形术,C组采用微骨折术组.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估3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24个月的Lysholm评分.采用本研究小组自定义的满意度评分量表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对疼痛缓解、功能活动提高、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打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高.结果 3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C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B组,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个月,3组的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C组的Lysholm评分显著低于A组、B组,B组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个月,C组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自定义问卷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接受治疗后的1、3个月的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在治疗后的6、12、24个月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95.
96.
97.
目的观察Ⅰ期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肋骨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自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收治的接受Ⅰ期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肋骨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且获得满意随访的30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和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和骨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的后凸Cobb角、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Frankel分级变化,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3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45±0.35)h,平均出血(750.00±130.00)ml,术后输血(450.00±100.00)ml,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17.3个月。随访结束时,30例患者取肋骨植骨效果满意,均达到骨性愈合,最长愈合时间为12个月,且均无结核复发。患者术前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6例、C级8例、D级6例,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4例、D级8例、E级10例,改善率为92.6%(25/27)。患者术前平均血沉(83.2±20.9)mm/h,平均C-反应蛋白(87.1±17.0)mg/L;术后2周,平均血沉(36.9±9.9)mm/h,平均C-反应蛋白(35.4±8.3)mg/L。患者术后2周平均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平均后凸Cobb角分别为(64.2°±19.2°)、(24.9°±4.2°)、(26.6°±3.8°),术后1周平均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肋骨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可纠正脊柱生理曲度畸形,重建并恢复脊椎稳定,彻底刮除病灶,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症状,促进脊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观察并统计成年人寰椎后弓骨环的发生率,分析其对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因寰枢椎不稳等原因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11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颈椎正侧位X线、三维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并统计寰椎后弓骨环的发生率,按其是否闭合成环分为完全性骨环和非完全性骨环,并统计单双侧发病情况。根据是否存在寰椎后弓骨环分为寰椎后弓骨环组与结构正常组,测量并比较进钉点与寰椎后弓上缘的距离(包含寰椎后弓骨环)。观察术中及术后有无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均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DI)评估。结果 113例患者中,存在寰椎后弓骨环者15例(13.27%);其中,单侧后弓骨环11例(9.73%),单侧完全性后弓骨环4例(3.54%),单侧非完全性后弓骨环7例(6.19%);双侧后弓骨环4例(3.54%),双侧完全性后弓骨环1例(0.88%),双侧非完全性后弓骨环2例(1.77%),双侧分别为完全性和非完全性后弓骨环1例(0.88%)。寰椎后弓骨环组(19侧...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分析北方寒区长跑人群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MR结果,明确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情况及特点,探讨半月板损伤与年龄及位置相关性。方法 收集分析2021年第一季度就诊于我院行膝关节MR检查的长跑膝关节损伤患者共251人,分析其半月板损伤表现。结果 在年龄20-60岁的患者中,有0级76人、Ⅰ级87人、Ⅱ级70人、Ⅲ级18人,损伤分级与年龄的相关性(r=0.305,P<0.01);内侧半月板损伤94个,外侧半月板损伤87个,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423,P>0.05);半月板前角损伤88个,后角损伤146个,前后角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28,P<0.01)。结论 半月板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半月板后角较前角更容易损伤,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根据不同年龄段以及按照半月板损伤分布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内容,用以减少其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眶-上颌-颧骨(OMZ)骨折手术治疗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眶壁骨折修复术联合颧骨上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40例(40眼)OMZ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的Logmar视力和眼球运动分级,观察复视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男性32例(32眼),女性8例(8眼);平均年龄(39.54±15.91)岁;左眼24例,右眼16例;口外联合眶下壁10例,联合内下壁13例,联合内下外侧壁17例;均有明确外伤史,交通事故23例,摔伤12例,攻击5例;合并颅脑外伤16例,合并下肢骨折9例,清创缝合14例。患者术前Logmar视力为0.35(0.10,0.55),术后为0.10(0,0.50),术后视力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球运动分级0级8例,Ⅰ级31例,Ⅱ级0例,Ⅲ级1例;术后6个月时眼球运动分级0级27例,Ⅰ级12例,Ⅱ级0例,Ⅲ级1例。术前复视的20例患者,术后治愈11例,好转5例,无效4例。术前外伤所致并发症包括2例泪小管断裂和2例上睑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