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人工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洪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8-239
探讨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和分析相关因素。将患分为3组,选择髋臼底内下方泪点下缘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并统计了240例初次单侧全髋置换术,40例单侧翻修术以及69例双侧全髋置换术患术前和术后双髋正位X线片上肢体不等长的发生率和长度。初次单侧全髋置换术组中术前患肢短缩为185例,短缩率为77%,短缩超过15mm60例,占25%。手术后短缩率降至22%(54例),短缩超过15mm降至3%(7例);但是有25%患(61例)患肢出现延长,最长为20mm。在单侧翻修组40例患中,术前患侧短缩35例(87.5%),等长2例(5%),患侧处长3例(7.5%)。手术后共有12例(30%)双下肢等长,短缩降至17例(42.5%),而术后患肢增长增至11例(27.5%)。双侧初次置换组69例患中术前术后不等长无明显变化。全髋术后肢体不等长是相当常见的手术并发症。除患术前即存在严重不等长以外,术忽视术前设计和手术操作方法有误时引起术后肢体不等长是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背景:普通淀粉经过增塑,强度和弹性大大增加,成为增塑淀粉,该材料分子量巨大、缠绕点多、对小分子具有超强包容性、凝胶化能力强,可作为替代海藻酸盐的可降解材料,并通过加入骨诱导因子.成为具有止血及诱导成骨双重作用的组织工程材料;还可用于口腔组织引导膜、烧伤后皮肤敷料等.目的: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测试增塑淀粉的生物安全性.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6-04/10在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细胞实验室完成.增塑淀粉是通过将含水12%的玉米淀粉与一定比例的甘油在哈克密炼机中熔融共混得到的,温度和转速分别为110 ℃和80 r/min,混炼时间25 min,断裂伸长率115.3%~245.3%;由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研制.实验选用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株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库提供.方法:在1×107 L-1 L929细胞悬液中加入增塑淀粉后获得浸提液浓度为50%,对照组为该悬液常规培养液.用MTT比色法定量测试材料对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并根据GB/T16175-1996标准评估细胞毒性.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培养2,4,7d后形态和生长状况.主要观察指标: ①细胞毒性. ②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细胞相对增殖率.结果: ①细胞毒性:增塑淀粉组在培养2,4d后A值低于对照组,7 d后的A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培养2,4 d后增塑淀粉组细胞毒性大于对照组,而7 d则相反;实验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0~1.②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培养2 d时两组细胞均未占满视野,细胞形态呈三角、四边形,对照组有梭形细胞;培养4 d时细胞布满视野,细胞生长旺盛.增塑淀粉组细胞间仍有间隙,对照组细胞间无间隙,部分区域细胞出现堆积现象.培养7 d时淀粉组细胞生长出现堆积、重叠现象,生长旺盛度优于对照. ③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培养2,4,7 d后相对增殖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分别为85.63%.82.22%,113.05%.结论:增塑淀粉无明显细胞毒性,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23.
刘阳  周力  陶剑锋  李慧  王满宜 《山东医药》2010,50(44):10-13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比较平行和交叉构型螺钉固定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强度。方法对Synbone股骨近端模型骨进行80°截骨模拟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将18例标本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倒三角平行构型、上方加压交叉构型和下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固定骨折,使用MTS 858 Mini BionixⅡ试验系统测试标本的生物力学性质。结果倒三角平行构型螺钉组及上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的刚度均大于下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P〈0.05);在疲劳试验中,上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位移大于另外两组(P〈0.05)。平行螺钉在标本破坏后均发生不同程度退出,垂直于骨折线的加压螺钉均未发生退出。倒三角平行构型螺钉组和下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均有1例标本在破坏后可观察到骨折内翻。结论上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能更好地对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所承受的剪切应力、张力及内翻趋势,更适于此类骨折的固定。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骨科围术期患者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06例骨科围术期患者进行D-dimer水平的检测以及危险性评分量表(Wells)评估.结果 对术前患者血D-dimer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D-dimer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吸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及术后1 d、3 d、7 d血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 d D-dimer水平达高峰,与术后3 d、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 d,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患者与未应用抗凝剂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患者与未输血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应用骨水泥患者在术后1 d、7 d与未应用骨水泥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 d,膝关节置换与髋关节置换、非置换手术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Wells评分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r=0.166,P<0.05),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Wells评分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r=0.169,P<0.05).结论 骨科围术期患者D-dimer水平在术后有所增高,尤以术后1 d最高.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治疗、术中应用骨水泥以及不同的手术方式均可影响D-dimer水平,故D-dimer无法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间断性低剂量应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rhPTH(1-34)]在骨折愈合的早期过程中与成骨基因Runx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2月龄雄性Spragne-Dawley大鼠建立单侧闭合性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随机分为甲状旁腺素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皮下注射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10 μg·kg-1·d-1或等剂量安慰剂,分别于术后第2、4、7、14和21天取双侧股骨标本,提取组织RNA和蛋白质,分别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以检测Runx2的mRNA表达和蛋白质水平.结果 甲状旁腺素组较对照组,骨折端Runx2的mRNA表达水平于骨折术后第14、21天有明显升高(分别为2.6倍和3.8倍,P<0.05),同时骨折端Runx2的蛋白质水平也于术后第14、21天时有明显增加.结论 间断性低剂量应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在骨折愈合的早期过程中,可上调成骨基因Runx2的mRNA表达和蛋白质水平,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26.
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明确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清创术后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的可行性,了解在感染的环境条件下,开放松质骨植骨愈合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方法 新西兰白兔62只,制备双侧桡骨中段骨折,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性骨折模型,4周后经过x线片、病理、细菌培养来确定是否为感染。将确认为感染性骨折的47只兔,一侧桡骨行清创术并制造长度为1cm骨折端骨缺损,一期行自体松质骨植骨,伤口开放不闭合。另一侧桡骨不植骨为对照组。于第3、7天,第2、4、6、8、10、12周摄X线片,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学变化。术后14周处死剩余兔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组织病理检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植骨术后第3、7天病理示绝大部分植骨条坏死。2周显示有新生骨痂生长。4周骨折愈合率:植骨组为20%,对照组为7%。6周骨愈合率分别为60%和20%。8~12周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7%和67%。组织病理学显示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均可见缺损部位的炎症灶内有新骨形成和对松质骨条的替代过程。感染率:植骨组为13%,对照组为7%。骨痂面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一期开放植骨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2002年6月新组建的中华医分会骨科学会创伤骨科学组在深圳召开了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交流会。参会代表180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领导及多位骨科前辈参加了大会。大会主题为“骨盆髋臼骨折和开放骨折”。会议为期3天。5位来自德国和美国的创伤骨科专家在第一天进行了专题讲座,对骨盆髋臼骨折在放射学诊断分型、手术入路、手术技巧方面做了系统介绍,并交流了创伤急救、开放骨折的治疗、骨关节感染方面的治疗经验。大会共收到国内稿件225篇,其中临床稿件180篇。大会发言45篇。报告病例范围几乎包括了全身所有骨关节部位。治疗方法涵盖了现代骨科临床常用手术技术和部分非手术治疗骨关节损伤的经验。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交流了组织工程技术在骨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对骨盆髋臼损伤近年国内的治疗进展进行了交流,在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手术选择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在骨关节感染、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及肩胛骨、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跟骨手术内固定治疗方面都有近期的临床报告。同时,来稿中也反映出目前国内临床研究方法应进一步规范统一,这样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验交流与比较。  相似文献   
28.
加强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5,自引:14,他引:61  
股骨近端骨折目前创伤骨科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骨折之一。其中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有待加强。术前影像学诊断应重视内侧弓的完整性和后侧皮质的粉碎程度,对骨折的稳定性做出准确性判断。目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动力髋螺钉(dvnamic hip screw,DHS)、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对于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反转子间骨折,应首选髓内钉中心位固定。导航系统的骨科辅助手术技术的应用,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将促进股骨近端骨折的诊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9.
Man LB  Huang GL  Yuan RY  Li GZ  Wang JW  Hu J  Wang XF  Liu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4):2436-2438
目的 研究异体阔筋膜细胞外基质(ECM)的生物相容性,探讨开发一种新的肾损伤修补材料。方法将犬的阔筋膜用脱细胞液及DNA酶、RNA酶等处理,制成异体阔筋膜ECM。制备阔筋膜ECM浸提液,对昆明种小白鼠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对小鼠成纤维细胞进行细胞毒性检测。将犬左肾制成肾损伤模型,用异体阔筋膜ECM进行修补,分别于术后不同时段于修补局部取材行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阔筋膜ECM浸提液注射后4h,小鼠无异常反应,第1~3天体重均呈增长趋势,未发现死亡和中毒反应,与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别。MTT法显示细胞相对增殖率(RGR)为112%(第2天)、96%(第4天)及97%(第7天),毒性评定相应为0、1、1级,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术后各时段ECM材料修补局部均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结论 异体阔筋膜ECM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理想的肾损伤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利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医疗优势,建立骨关节退行性病变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做好资源准备。方法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及管理体系,收集2007年7月以来因骨关节退行性病变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的组织及血液标本,组织标本从离体到冻存控制在10rain以内,且标本尽量多管分装,分别按不同要求处理后放入-80℃超低温冰箱冷冻保存,同时收集相应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数据库信息化管理。结果从2007年7月至2011年11月共收集了2605例骨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信息及标本,共15188管份组织与血标本。向科研及临床工作者提供临床信息及组织标本165份,血标本2005管份,以及相应患者的临床信息,分别应用于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等分析研究,并有相关文章发表。结论骨关节退行性病变样本资源库的建立,是开展相关疾病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规范的样本收集操作流程及完善的管理体系是资源库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