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8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以下简称腹透)患者营养状况的动态变化,探讨影响腹透患者营养状况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选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进入持续非卧床腹透(CAPD)的43例患者,每隔6个月进行营养状况[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血白蛋白(Alb)水平]及其临床影响因素(包括肾脏和透析溶质清除率,蛋白质能量摄入水平,炎症和容量状况,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慢性合并症)的调查,共4次,随访2年。结果(1)43例CAPD患者随访2年中肾脏尿素清除指数(Kt/V)、肌酐清除率(Ccr)和总Kt/V明显下降(P=0.02),但营养不良发生率从65.12%下降至25.58%,血Alb从(34.53±5.10)g/L上升至(37.01±4.39)s/L(P=0.01)。(2)43例患者中14例(32.56%)始终营养良好(A),18例(41.86%)由透析前的轻中度营养不良转为营养良好(B)(其中4例于透析后1年营养改善),3例处于营养波动状态(C),8例始终为轻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D)。将A和B合并为Ⅰ组,C和D合并为Ⅱ组,Ⅱ组患者血C反应蛋白、容量负荷状态及感染、心脑血管事件、创伤等急性并发症发生次数均高于Ⅰ组(P〈0.05),平均血Alb、蛋白质明显低于Ⅰ组(P〈0.05)。(3)C反应蛋白(P=0.011)、标化的细胞外液(P=0.019)是导致营养不良或波动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大部分CAPD患者(74.4%,32/43)在透析2年内营养状况明显好转,而持续营养不良或营养状况波动者伴随明显的蛋白质摄入不足、炎症状态、容量负荷及发生急性合并症。  相似文献   
102.
来自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对老年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的结果分析显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肾脏淀粉样变性病和糖尿病肾病是老年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分别占老年肾病综合征的21.2%~44.4%、9.1%~17.2%和5.0%~15.2%.我们对这3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的临床问题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03.
临床医生要肯于读书 善于读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 ,深感有必要向临床医生提出要“肯于读书、善于读书”这一问题。首先 ,并非临床医生都肯读书。以英国某医院 1999年的一个调查统计为例 ,1周内阅读专业文献不足 15~ 6 0min者占主治医生的 30 % ,住院医生的 15% ,实习医生的 75%。我国的情况恐怕更有不及。在临床工作中“吃老本”“想当然”“人云亦云”的情况相当普遍。“临床医学就是经验医学”是 19世纪的陈旧观念。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 ,在 2 0世纪中已逐渐纠正这种片面性。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时 ,更应自觉地摒弃这种陈旧的观念。作为一个好的临床医生…  相似文献   
104.
105.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常见于老年人。增龄可导致大动脉发生退行性改变,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均降低;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导致水钠潴留,上述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老年人易出现单纯收缩期血压升高。多年来因普遍认为老年人ISH是随年龄增长的自然生理过程,故对其诊断治疗研究不多。近几年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对老年人ISH危害的认识不断加深,在治疗目标和用药选择方面均进行了大规模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6.
Zhang M  Li XM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1):898-903
目的 检测IgA肾病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MAPK)不同亚类蛋白质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初步探讨MAPK各亚类在体内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36例住院IgA肾病患者的肾活检标本 ,分为轻度系膜增生组、局灶增生组和增生硬化组。采用普通病理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观察各组肾组织中肾小管和间质的病理改变、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纤连蛋白 (FN)在肾小管、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在肾小管和间质表达的变化 ,并应用非磷酸化和磷酸化激酶的特异抗体检测肾组织内MAPK(包括ERK、JNK和p38)的表达及活化情况。结果 随着肾小球病变程度的加重 ,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PCNA阳性率逐渐增高 ;其中增生硬化组的PCNA阳性率是正常对照组的 2 38倍 (P <0 0 1) ,α SMA表达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增多 ,局灶增生组和增生硬化组的肾小管α SMA表达阳性率均显著增高 (P <0 0 5 )。FN在肾间质的表达增加 ,α SMA表达阳性率与FN表达阳性率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正常人肾组织中MAPK各亚类均有基础表达 ,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MAPK各亚类的表达部位与正常人相似 ,肾小管ERK和JNK活化程度随肾小球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 ,以增生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在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引起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血清中检测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AECA),探讨其在该类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1例PTU引起的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及10例临床上使用PTU治疗甲亢,无系统性血管炎症状而ANCA阳性的患者,应用体外原代培养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制备可溶性抗原,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其血清中的AECA.结果:PTU相关ANCA阳性小血管炎组患者疾病活动期共有10(91%,10/11)例病人血清可检出AECA,有6种不同的蛋白可以被识别.对以上10例AECA阳性患者同时测定了其缓解期血清的AECA,发现其中7例AECA转为阴性,3例出现的条带与活动期比较无差别.使用PTU治疗甲亢,无系统性血管炎症状而ANCA阳性患者组中未检出AECA.结论:PTU相关的ANCA阳性小血管炎中存在着不同分子质量大小的AECA,AECA在该类疾病的发病中可能具有比ANCA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足细胞内热休克蛋白27(HSP27)是否与转录激活因子5(ATF5)形成复合物及其在足细胞凋亡中的意义。方法高糖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系建立细胞凋亡模型,应用Hochest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印迹分析技术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途径的活化,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HSP27和ATF5形成复合物的变化,阻断实验观察MAPK信号途径对高糖调节足细胞HSP27与ATF5形成复合物以及足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了高糖刺激足细胞凋亡的模型,30mmol/L高糖刺激48h凋亡率(27.2%±8.9%)显著高于5.5mmol/L正常糖(对照)48h组(10.6%±2.7%,P<0.05)。正常糖(对照)组细胞HSP27与ATF5即可形成复合物,而在高糖刺激12hHSP27与ATF5形成的复合物明显增加为正常糖组的195%±36%(P<0.05)。高糖刺激30min即可使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p38活化。进一步阻断实验显示ERK1/2活化抑制剂可以减弱高糖刺激引起HSP27和ATF5形成复合物的效应(PD98059+高糖组为109%±19%,高糖组211%±46%,P<0.05),同时加重高糖诱导细胞凋亡(PD98059+高糖组凋亡率为51%±4%,高糖组凋亡率为27%±9%)(P<0.05)。p38活化抑制剂不影响高糖刺激引起的HSP27和ATF5形成复合物(SB20358+高糖组为290%±43%,高糖组为231%±20%,P>0.05),但可减轻高糖诱导细胞凋亡(SB20358+高糖组凋亡率为16%±6%,高糖组凋亡率为27%±9%)(P<0.05)。结论高糖依赖ERK1/2信号通路而不是p38信号通路刺激足细胞HSP27与ATF5形成复合物的增加,蛋白复合物可能在高糖诱导的足细胞凋亡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比较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Manchurian Dutchmanspipe—acute tubular necrosis,MD—ATN)与抗生素致ATN(antmiotic—acute tubular necrosis,A—ATN)两组病变中肾小管间质细胞表型特征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异同,初步探讨两者预后明显差异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例MD—ATN和5例A—ATN患者的。肾活检组织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Ⅲ型胶原、Ⅳ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程度的异同。针对两组患者临床预后的显著差别,重点从损伤修复及纤维化发生两个方面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MD—ATN组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PCNA阳性率以及EGF表达均显著低于A—ATN组(P<0.01);(2)两组肾小管间质内α—SMA表达均增加,差异无显著性;(3)两组肾间质内均出现TGFβ1阳性细胞浸润以及CTGF的显著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4)MD-ATN组肾间质内FN、Ⅲ型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均较A—ATN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1)与A—ATN组比较。MD—ATN患者RTEC损伤后自身修复能力减低,EGF低表达可能为其修复不良的原因之一。(2)MD-ATN与A—ATN患者肾间质内α—SMA、TGFβ1和CTGF均呈高表达,但仅MD—ATN患者的肾间质内出现细胞外基质沉积,提示其病变慢性化的趋向可能与细胞外基质降解因子和(或)内源性抗纤维化因子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0.
防患于未然——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类药物日益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有力武器。然而,随之而来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以及由其导致的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DID)也已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劲敌。据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1999年报告:我国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ADR和DID,死亡人数已达到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这些数据提示ADR、DID在我国已成为新世纪中疾病谱变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应引起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