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4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4篇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目的:评估宫 腹腔镜检查患者术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并联合应用切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对术后肩痛和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宫-腹腔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组1,n=30)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生理盐水2 mL稀释),建立气腹前切口注射0.5%(体积分数)罗哌卡因20 mL;另一组患者(组2,n=30)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建立气腹前切口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记录停药后患者的苏醒时间和睁眼时间,患者在恢复室内(0 h)和术后2 h、4 h、8 h、12 h、24 h、48 h的切口疼痛和肩痛的评分,以及术后患者应用曲马多的次数和剂量。结果:与组2患者相比,组1患者的术后肩痛发生率较低(37% vs. 67%,P=0.020),术后48 h内重度疼痛的发生患者较少(4 vs. 11,P=0.037);术后12 h,组1患者的右侧肩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 NRS)评分为0(0,2),而组2患者为0(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1患者的左侧肩痛的NRS评分在术后12 h和24 h分别为0(0,1)和0(0,4),也低于组2患者的0(0,8)和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14)。术后即刻,组1患者腹部切口疼痛的动态和静态NRS评分均低于组2患者(P=0.001,P=0.005);术后12 h和24 h,组1患者的腹部切口疼痛的静态NRS评分也低于组2患者(P=0.042,P=0.029)。组2患者术后24 h内需应用曲马多的例数多于组1 (8 vs. 0,P=0.002)。结论:术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并切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可显著改善宫 腹腔镜检查术后的肩痛和切口疼痛。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价穿刺针增强显像技术在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对穿刺针可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或Ⅱ级,拟于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和/或前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显像组(n=30)和增强显像组(n=30)。两组均通过超声(SonoSite M-Turbo)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以及肌皮神经,增强显像组在进行穿刺时开启多波束增强技术按钮,两组通过刺激器引出特定运动后,在每支神经周围推注0.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10 mL,记录行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的操作时间、各支神经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以及并发症,评价超声图像中穿刺针的可视性。结果: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增强显像技术组较普通显像组操作时间短[(2.63±0.81) min vs. (5.07±1.89) min,P=0.01],且在行桡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时,增强显像技术组的穿刺针可视性更好(P<0.05)。结论:对位置较深的神经采用增强显像技术可提高穿刺针可视性并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83.
目的:采用视可尼喉镜引导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将导管气管腔开口分别置于塑形后导管远端弯曲的凸面和凹面,比较这两种不同塑形方法在插管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择期胸外科手术并需进行左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患者,采用视可尼喉镜引导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根据气管导管塑形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U组和T组,患者使用的双腔气管导管均沿视可尼喉镜镜杆塑形,T组塑性后导管的气管腔开口置于导管远端弯曲的凸面, U组气管腔开口置于导管远端弯曲的凹面。全麻诱导后,采用塑形后的导管在视可尼喉镜引导下插管,记录患者视可尼喉镜插管操作时间、插管次数、支气管插管错位、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时间、插管总时间及是否有口唇和牙齿损伤,评估术后1 h及24 h患者声音嘶哑及咽喉疼痛情况。结果: 136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68例。U组患者视可尼插管操作时间少于T组[(35.1±6.1) s vs. 39.6±11.8) s, P=0.007],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92.6% vs. 88.2%, P=0.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组插管阻力评分更低;T组支气管插管错位的例数少于U组(4 vs. 13, P=0.020),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时间更短[(44.1±20.9) s vs. (53.6±29.2) s, P=0.032];两组患者插管总时间以及两组口唇、牙齿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声音嘶哑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评估,术后1 h时U组均低于T组;而在咽喉疼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面,术后1 h和24 h时U组均低于T组。结论: 使用视可尼喉镜引导左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时,将导管沿视可尼镜杆塑形,使其气管腔开口位于塑形后导管远端弯曲的凹面能够节省视可尼喉镜插管操作时间,并减少术后咽喉疼痛及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但这种塑形方法会增加支气管插管错位的发生率以及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导管位置所花费的时间。  相似文献   
8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已经进入各行各业和人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以数字形式获得围术期相关信息的系统,建立医疗信息的共享,实现数据协同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以往麻醉恢复室收入患者采用纸质版手写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及监测数据,需要时间较多,记录的同时往往忽视对患者的观察,患者符合出室标准后,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单节段椎旁神经阻滞(pav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NB)在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2月58例老年患者接受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式分为2组:单节段PVNB组(P组)和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组(S组),每组29例。P组在超声联合外周神经刺激器或单纯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L1单节段PVNB,给予0.4%罗哌卡因20 ml。S组在L3/4棘突间隙进行穿刺,给予0.5%布比卡因10 mg。记录患者麻醉前(T0)、手术切皮时(T1)、疝囊剥离时(T2)和关切口时(T3)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麻醉阻滞平面、麻醉效果、芬太尼补救率、局麻药毒性反应、外周神经损伤、尿潴留、谵妄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随访患者的麻醉满意度。结果 5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麻醉阻滞平面差异有显著性(Z=-4.144,P=0.000),芬太尼补救率、麻醉效果和麻醉满意度...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远志皂苷元对全脾切除术后发生术后认知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老年大鼠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 方法 140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配到7个组,每组20只。对照组C组(group C)无需经历手术。其余120只大鼠均需手术,并分为单纯手术组(group S1、S3、S5)及术后远志皂苷元治疗组(group T1、T3、T5)。术前所有大鼠均进行为期5天的Morris水迷宫(MWM)训练。训练后,单纯手术组(group S)进行全脾切除术,术后不予以远志皂苷元治疗,而治疗组(group T)术后均予以远志皂苷元治疗,在术后第1、3、5天均进行MWM。术后第1、3、5天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和信号通道相关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在全脾切除术后第1天,S组、T组在水中滞留的时间、游到平台的距离、炎性细胞因子和信号通道相关的mRNA表达水平都明显高于C组(P<0.05)。但是T组升高的程度却远小于 S组(P<0.01)。T组在术后第3天、 S组在术后第5天上述3个特性与group 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大鼠全脾切除术可导致短暂性认知缺陷,远志皂苷元治疗可显著改善上述短暂性认知缺陷,其机制可能与其明显抑制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和信号通道相关的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7.
中国老年麻醉的快速发展已经走过10年的奋斗历程, 取得长足进步[1], 但面对我国快速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以及"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中国老年麻醉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以应对2022—2032年中国深度老龄化对麻醉学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交互画像法在麻醉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见习的北京大学2018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18名学生采用交互画像法进行培训, 对照组14名学生采用传统方法培训, 见习结束后通过理论考核、随堂技能测试及问卷调查结果来评价教学效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19.43±2.84)分和(18.71±1.81)分,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 P=0.094);试验组学生气管插管成功率为18/18, 椎管内麻醉成功率为18/18;对照组学生分别为12/14和14/14, 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试验组学生在独立画出喉镜解剖[(9.72±0.56)分比(6.79±2.81)分]和完成椎管内穿刺操作[(8.67±1.29)分比(5.93±2.60)分]2方面的自评分高于对照组学生, 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麻醉见习教学中使用交互画像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麻醉科基本理论和临床...  相似文献   
89.
镇痛泵内的药液含有毒麻药品成分, 目前临床中镇痛泵使用后无法将残余药液顺利排出, 现有对镇痛泵内残余药液的处理多采用剪断镇痛泵管路使药液自动流出的方法, 但此方法亦不能将残余药液完全排出。因此对残余毒麻药品管理造成了隐患。另外在对镇痛泵毁型时, 存在导致医护人员手部受锐器伤的风险。为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设计了一种镇痛泵毁型装置, 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