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1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摘要】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8例多节段脊髓受压的慢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2.3±8.1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慢性颈脊髓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减压节段:17例为C3~C7,1例为C3~T1,术中固定融合3.8±1.0个椎体。12例患者出院时(术后2周左右)复查颈椎MRI,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13.5年(10.5±2.8年)。在术前、出院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Cobb角,在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及改良K线,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评估手术固定节段骨性融合及后凸矫形角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及颈痛VAS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前后凸节段的局部Cobb角为6.6°±6.5°后凸,术后2周为3.8°±8.0°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 术前C2~C7颈椎Cobb角为1.3°±9.4°前凸,术后2周为5.8°±7.0°前凸,无显著性差异(P>0.05)。12例患者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术前为11.1°±4.2°后凸,术后2周为1.3°±5.2°后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C2~C7节段脊髓前缘角术前为6.5°±4.4°后凸,术后2周为1.1°±6.3°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39%)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均在术后1~4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11例患者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手术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后凸矫形角度无丢失;颈椎MRI显示脊髓无受压,正中矢状位片显示脊髓前缘角无丢失。11例患者JOA评分术前8.0±2.8分,末次随访时15.6±0.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JOA评分改善率(83±14)%;颈痛VAS评分术前为2.2±3.0分,末次随访时为1.1±1.2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合并有退变性颈椎后凸的多节段受压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采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良好的脊髓功能改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2.
目的:拟通过至少6年临床资料随访,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因素对相邻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骨科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而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患者72例,其中男33例,女39例,术时年龄55.9±9.2岁(31~71岁),术后平均随访86.8±7.5个月(72~120个月)。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腰椎MRI、正侧屈伸位X线片,末次随访腰椎MRI、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利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融合节段LL、剩余LL等。利用MRI与X线片判定术后ASD情况。以106例无症状中老年志愿者全脊柱X线片测量结果作为对照,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及术后远期随访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分析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与ASD的相关性。结果:共50例患者(69.4%,50/72)末次随访时出现ASD;ASD组与无ASD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骨盆矢状位参数(PI、SS、PT)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LL,ASD组患者(32.6°±15.4°)、无ASD组(37.3°±12.0°)显著小于对照组(49.2°±9.1°)(P0.05);末次随访时,无ASD组LL显著大于ASD组(42.8°±10.5°vs 36.3°±14.0°,P0.05),但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2例未融合至S1节段的患者中31例末次随访时出现ASD,30例融合至S1节段的患者中19例出现ASD,尽管两组间ASD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341),但对于融合至S1组的患者,出现ASD的患者融合节段更长,LL显著减小,剩余LL显著减小。结论:(1)术后远期LL与A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充分改善LL可能会降低ASD发生率;(2)尽管融合至S1不是ASD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融合至S1的患者,融合节段越长,术后腰椎前凸曲度越小,剩余的腰椎前凸曲度越平直,会增加ASD发生率。  相似文献   
243.
目的: 分析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术中超声辅助下环形减压术的手术疗效和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节段胸椎OPLL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例均完成后壁切除后行术中超声检查确定环形减压节段, 并进行环形减压。纳入研究的30例患者男性14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龄(49.3±11.4)岁。首发症状以下肢麻木无力为主(83.3%), 平均症状持续时间为(33.9±42.9)个月(1~168个月)。神经功能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mJOA)评分(0~11分)评估, 神经功能改善率根据Harabayashi法计算。根据神经功能改善率是否大于25%将患者分为较优改善组和较差改善组, 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病程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mJOA评分、手术节段、脑脊液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37.4±33.8) min(56~190 min), 平均出血量为(653.7±534.2) mL(200~3 000 mL); 术前mJOA评分为(6.0±2.1)分(2~9分), 末次随访时mJOA评分为(7.6±1.9)分(4~11分), 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 < 0.001)。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为(38.1±24.4)%(14.3~100.0%), 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75%~100% 4例, 50%~74% 3例, 25%~49% 14例, 0~24% 9例。较优改善组与较差改善组相比较, 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 通过术中超声辅助下胸椎环形减压术可以对长节段OPLL患者进行有效的减压, 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控制患者术中出血量有助于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44.
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是脊柱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其适应证包括腰椎管狭窄症、退变性腰椎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胸腰椎骨折、感染和肿瘤等。该术式在重建脊柱平衡、维持矫形效果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该术式需要固定腰椎多个运动节段,往往导致腰椎活动度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引发腰椎僵硬,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和生活质量。目前,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疗效评估主要集中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等方面,而对于手术附带结果(collateral outcome)如腰椎僵硬的关注较少[3]。随着长节段固定融合术的广泛应用,术后出现腰椎僵硬的病例越来越多。为了准确描述患者术后腰椎僵硬状态,甚至有学者制作了专门评估腰椎僵硬的量表。本文拟对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腰椎僵硬相关功能障碍的评估现状做出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45.
【摘要】 目的:提出改良脊髓压迫率(modified compression ratio,mCR)和脊髓旋转角(spinal cord rotation angle,SCRA)的概念,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前脊髓形态特征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8例CSM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37例,年龄38~73岁(53.8±10.7岁)。在患者术前轴位T2* MRI图像上测量脊髓在受压最严重层面(maximally compressed level,MCL)的脊髓压迫率(compression ratio,CR),以椭圆拟合受压脊髓,脊髓在该椭圆短轴上的距离与椭圆长轴之比为mCR,该椭圆长轴与水平位置所成夹角为SCRA。以C2/3层面的相应形态指标为内参对MCL层面的CR、mCR和SCRA进行矫正。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3年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并计算脊髓功能恢复率(recovery rate,RR)。以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形态指标(矫正CR、矫正mCR与矫正SCRA等)及临床参数(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术前mJOA评分等)与预后指标(术后3年mJOA评分与脊髓功能RR)的关系。结果:矫正CR为(58.31±16.71)%,矫正mCR为(49.11±16.17)%,矫正SCRA为5.09°(2.29°,10.61°)。症状持续时间12.0(4.3,36.0)个月,术前mJOA评分为13.46±1.69分,术后3年mJOA评分为16.00(14.50,16.50)分,脊髓功能RR为62.50%(33.33%,90.40%)。多因素分析显示,矫正SCRA为术后3年mJOA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标准化系数(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d.coef)=0.25,P=0.015],矫正mCR为脊髓功能RR的独立预测因子(std.coef=0.21,P=0.038)。矫正CR与术后3年mJOA评分及脊髓功能RR无显著相关性(P>0.05)。临床参数并非术后3年mJOA评分或脊髓功能RR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矫正mCR、矫正SCRA可用于预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矫正SCRA与术后3年mJOA评分、矫正mCR与脊髓功能RR呈正相关。矫正CR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246.
【摘要】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节段CSM患者,其中42例患者采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升顶组),年龄31~79岁(57.2±10.7岁);33例患者采用传统“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悬吊法组),年龄48~82岁(67.2±9.6岁)。所有患者于术后3~14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相关基本信息;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C7倾斜角(C7-Slope),同时测量颈椎活动度(ROM);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mJOA)评分、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术中出血量和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顶组患者年龄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小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术前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C7-Slope和颈椎RO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升顶组C7-Slope和C2-C7 SVA小于悬吊法组(P<0.05),C2-7 ROM大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m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mJOA和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JOA评分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比,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早期可获得相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且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及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47.
自1983年Hirabayashi等首次报道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以来,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  相似文献   
248.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代。其中,机器学习是一种基于数据学习,通过计算机算法实现AI的重要方法。机器学习可以利用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神经网络等多种算法模型框架,具有像人脑一样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如对医学影像判读、术后康复预测等。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脊柱由骨结构及其周围的脊髓、神经、血管、韧带和肌肉等软组织组成,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对图像的准确判读是对临床医师的一大考验。而医学影像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像,其分析方法也可以与计算机视觉语言的三大任务,即图像分类、图形分割和目标检测相适配。笔者从腰椎疾病的视角,对这些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思路进行分类,梳理近年来AI技术在腰椎领域应用的研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