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办,陕西省医学会、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办的第十二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年会于2016年9月7至10日在西安陕西宾馆隆重召开,注册代表1001名,规模为历届之最。会议收到论文1707篇,经过专业学组评审,653篇论文进行了发言交流。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医学会、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领导到会讲话,并由王维林教授和孙宁教授代表中华小儿外科分会为我国小儿外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德高望重的张金哲院士颁发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骨牵引在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2002年9月至2007年8月作者治疗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发病年龄11~14岁,平均年龄13.1岁;稳定型滑脱7例,不稳定型5例.轻度稳定型滑脱采用经皮1枚空心螺钉原位固定(3例).中、重度稳定型滑脱(4例)及不稳定型滑脱(4例)先行股骨远端外展内旋位骨牵引2周,后在全麻下行经皮1~2枚空心螺钉固定.采用X线摄片测量股骨近端正侧位头干角,自身比较股骨头骨骺复位情况.采用Iowa髋关节评分评价最后随访时髋关节功能.结果 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5年,平均2.6年.稳定滑脱组牵引前-牵引后-术后的正位头干角与侧位头干角均无显著差异;不稳定型滑脱组正位头干角牵引前与牵引后和术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除1例治疗经过复杂的不稳定型滑脱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外,其余未见严重并发症.该例Iowa髋关节评分86分,其余均在90分以上.结论 空心钉固定前骨牵引对于不稳定型滑脱复位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对于中、重度稳定型滑脱,骨牵引无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椎间盘镜下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对受累神经根的神经节行鞘内注药,观察其对术后早期疼痛及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2007年6月-2009年8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1例.神经节给药组85例和对照组76例.在椎间盘镜下行腰椎间盘切除术过程中,试验组:向受累神经节鞘内打入1.5nl布比卡因和地寒米松混合液.对照组:神经节鞘内不注药.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12h,l、3、7d,腰、臀部及双下肢疼痛及麻木情况行VAS视觉评分并评定受累神经根功能.在术后第6.12.24个月,采用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对术后各组患者远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统计学分析显示神经节给药组术后早期受累肢体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神经节给药能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术后麻木改善程度经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6、12、24个月疗效评定显示,两组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椎间盘镜下神经节注射药物安全,能有效控制术后神经根炎性疼痛.  相似文献   
24.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与关节囊、韧带等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蛋白有密切关系。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与正常儿的髋关节圆韧带的形态学特点,分析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及二者比例(Ⅰ/Ⅲ)变化规律。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于2006-10/2007-03卫生部先天畸形实验室完成。 对象:选择2005-06/2006-08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童骨科住院并第1次手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21例。根据术前X射线片按Tönnis标准分3组,髋臼发育不良组3例、髋关节半脱位组12例、髋关节脱位组6例。选择因其他疾病第1次行髋关节手术及尸检患儿13例为对照组。标本取自患者股骨头相连接部位圆韧带。 方法:将各组标本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普通显微镜和偏振光显微镜下并测量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及计算比例(Ⅰ/Ⅲ)。 结果: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对照组Ⅰ型胶原明显高于各病例组(P < 0.01), Ⅲ型胶原稍低于病例组(P < 0.05)。胶原含量比例(Ⅰ/Ⅲ)随着年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 (P > 0.05);各病例组胶原含量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和对照组间圆韧带Ⅰ和Ⅲ型胶原含量及比例(Ⅰ/Ⅲ)有较大差别,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发生可能与关节囊中胶原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25.
背景:人体组织属性主要表现为非线性,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点更易受软组织材料属性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与人体真实属性更接近. 目的:构建正常成人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 方法:利用MarConi MX8000多层螺旋CT对健康成人进行颅底-C3段扫描,获取二维图像.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图像,图像分割,数据光顺,三维重建后生成颅底-C3节段脊柱三维实体模型;将此模型导入ScanFE模块,进行体网格划分;在ANSYS 10.0软件中直接导入以上三维模型,构建颅底-C3段内韧带单元,模拟韧带力-位移曲线,建立完成颅底-C3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垂直向下方向施加40 N预载荷,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模型应力分布与临床相符度. 结果与结论:构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663551个单元,178247个节点.施加预载荷及1.5 N?m力矩后,寰枕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3.3°、后伸11.9°、侧屈4.3°、旋转8.7°;寰枢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5.5°、后伸12.6°,侧屈6.4°、旋转30.8°,与尸体标本实验结果相符.从整个模型的纵向应力分布看,在任何相对位置状态下,枢椎齿状突后方的应力均较高,后伸位时应力增高区域加大.上颈椎的应力主要集中于椎管周围,寰椎侧块两端及枢椎横突的应力则较小.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相对工况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C2-C3小关节应力均大于钩椎关节,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果提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及simple ware、Ansys10.0软件,建立的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符合人体真实的运动规律,可以很好地模拟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早产、维生素D和骨代谢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出生的81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为妊娠28~32周的早产儿(重度早产组),134例为妊娠32~36周的早产儿(轻度早产组),656例为妊娠满37周的足月儿(足月产组)。使用25-(OH)-D、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和Ⅰ型胶原C末端肽(C-telopeptides typeⅠcollagen,CTX)对应的ELISA试剂盒完成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清浓度及骨代谢标志物浓度的测定。结果足月产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大于重度和轻度早产组(P<0.01)。三组间的维生素D和PT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早产组与足月产组、重度早产组与轻度早产组中的OPG水平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组中,25-(OH)-D浓度与OPG、CTX的浓度呈正相关(r=0.563,P<0.01;r=0.581,P<0.001),与PTH浓度呈负相关(r=-0.621,P<0.001),OPG与PTH的浓度呈负相关(r=-0.518,P<0.001),与CTX浓度呈正相关(r=0.653,P<0.001),PTH与CTX浓度呈负相关(r=-0.520,P<0.001)。结论成骨活动障碍及破骨活动亢进可能是导致早产儿易患代谢性骨病的关键因素,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代谢性骨病的原因之一。监测血清25-(OH)-D和骨代谢指标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骨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27.
BACKGROUND:Gene transfection of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 can stably synthesize seed cells that secrete specific cytokines, thereby achieving long-term stable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seed cells.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gene transfec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Sox-9 and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 (HIF-1α) in rabbit ADSCs. METHODS:ADSCs were harvested from the posterior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from Adult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then the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e fluorescent assay. After being transfected with pcDNA3.1-IGF-1, the cells were selected with G418. RT- PCR and western blot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HIF-1α in normal ADSCs, pcDNA3.1-transfected ADSCs, and pcDNA3.1-IGF-1- transfected ADSCs. The growth curve of cells was measured by MTT, and meanwhile, proliferation efficiency of cells was measured by counting CM-DiL-labeled cells. Immune fluorescent assa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HIF-1α and Sox-9. And the content of glycosaminoglycan in each group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dimethylmethylene blue dye-binding assay.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stably expressed pcDNA3.1-IGF-1 cell lines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nd showed stable expression of IGF-1 at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MTT and CM-Dil fluorescenc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GF-1-transfected cells displayed stronger proliferation ability and efficiency, and these cells showed a positive expression of HIF-1α and Sox-9 as well as higher glycosaminoglycan content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P < 0.01). All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GF-1 gene transfec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ADSCs, and promot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Sox-9 and HIF-1α. And the secretion of chondral extracellular matrix such as glycosaminoglycan is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28.
29.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参与关节软骨组织机体生理重建及病理破坏。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软骨缺损及表面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关节软骨组织中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 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骨软骨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表面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表面软骨缺损,对照组双膝关节制作关节囊切开。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股骨髁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软骨缺损组术后4周缺损中有少量新生组织生成,8及12周可见到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表面缺损组表面软骨缺损4及8周未见修复迹象,12周可见微量纤维组织填充,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术后表面缺损组关节软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对照组关节软骨组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基质金属蛋白酶3低表达,无形态学异常改变。说明机械性损伤可以导致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发生改变,丧失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而退变,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损伤后的软骨组织中表达增高,使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增加,是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
背景:陶瓷关节因具有出色的耐磨损性,极高的硬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开始大量应用于临床。但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和传统金属-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的比较研究国内外研究较少。目的:对比观察陶瓷-陶瓷与传统金属-聚乙烯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年轻患者髋关节疾病效果的差异。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行全髋关节置换42例44髋,其中20例22髋选用陶瓷-陶瓷人工关节,22例22髋选用传统的金属-聚乙烯人工关节。手术方法采用外侧入路,置换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及相应功能锻炼。置换后患者进行定期临床与放射学随访,至少随访6个月。置换前及置换后6个月时测量2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并以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无脱位、松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陶瓷-陶瓷关节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2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陶瓷-陶瓷关节置换后效果良好,近期随访效果满意,在改善患者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方面与传统的金属-聚乙烯关节相当,但其优点和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是年轻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较为理想的关节界面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