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3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111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186篇
基础医学   201篇
口腔科学   190篇
临床医学   475篇
内科学   464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158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582篇
综合类   1319篇
预防医学   17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72篇
  2篇
中国医学   162篇
肿瘤学   1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409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408篇
  2004年   453篇
  2003年   351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MVR)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的手术方法和意义。方法 191例二尖瓣病变同时伴有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1)的患者,其中130例于MVR手术同期行TVP。70例轻度TI中,有7例行Kay氏法二瓣化成形术,2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中度和重度TI均同期行TVP:其中中度TI 92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57例,Kay氏法二瓣化成形术33例,人工瓣环固定术2例;重度TI 29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6例,人工瓣环固定术23例。结果 130例中死亡3例,127例康复出院。122例随访29~112月,发现32例有轻度或极轻度三尖瓣返流(TR),7例中度TR,3例重度TR。结论二尖瓣病变同时伴有功能性TI的患者,在施行MVR同时,应行TVP,尤其是中重度TI更要积极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能有效纠正TI,阻止轻度TR加重,减少严重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老年人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仁济医院(西部)1999~2001年18 646例手术病人,其中老年病人4 820例,统计分析其高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老年病人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0.93%;术前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和手术种类两个因素与老年人围术期高血压发生率显著相关(P<0.01);各手术组围术期高血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全麻各时段的高血压发生率亦有显著差异(P<0.01);527例围术期高血压中,发生低血压121例(22.89%).结论老年人围术期高血压发生率与术前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和手术种类显著相关;高血压病人围术期易发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83.
隐匿性甲状腺癌是指肿瘤最大直径不超过1cm的甲状腺癌,又称甲状腺微小癌,大多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癌的6%~35%。对于隐匿性甲状腺癌的手术范围,目前还没有预测性的临床随机实验来提供明确的治疗指南。因此原发灶的切除范围及颈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成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84.
浅部真菌病是常见皮肤病。目前有多种外用制剂对该病有一定的疗效。我们从1997年5~7月采用1%联苯苄唑溶液(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生产)治疗浅部真菌病263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对此作一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从门诊、住院病人中随机选择263例具有典型皮肤损害的各类真菌感染患者,并作真菌直接镜检,结果均为阳性。263例各类真菌病患者中无合并湿疹或伴皮肤细菌感染,此外,2个月内不曾内服或2周内未外用过抗真菌药。  相似文献   
85.
<正>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已进入一个新纪元——介入性电生理消融治疗。消融疗法可采用多种能源,本文结合临床就其生物物理特性进行叙述。一、高能直流电能经电极导管将高能直流电能输送到与远端电极相接触的心肌组织,造成的病损可以很深。由于瞬间通过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很高,可破坏导管的导电性能,故在导管使用前后需常规测量导管的电阻。放电能量为300~400J时,远端电极可产生1000~3000V电压,电极表面温度急剧上升可达5000℃,与电极接触的血浆迅速汽化,形成气泡、电弧和火球现象。气泡可在15ms内扩大爆裂并产生高达70磅/时~2的压力。气泡的体积与放电  相似文献   
86.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10、IL-5和ECP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10, IL-5和 ECP水平的测定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探讨它们在支气管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harmacia UniCAP系统和ELISA方法分别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E CP和IL-10、IL-5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 ECP水平分别为(3.97±2.13) μg/L和(21.76±12.08) μg/L.正常对照组,支气管哮喘ECP 升高组和支气管哮喘ECP正常组的血清IL-5水平分别为(10.90±4.41) pg/mL,(20.62± 15.7 4) pg/mL和(9.24±7.16) pg/mL.正常对照组和支气管哮喘ECP升高组之间IL-5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和支气管哮喘ECP正常组之间IL-5水平无差异(P>0.05) ,支气管哮喘ECP正常组和ECP升高组之间IL-5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ECP与IL-5 明显相关 ,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465(P<0.01).正常对照组,支气管哮喘ECP升高组和支气管哮喘ECP正常组的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38.28±15.17) pg/mL,(22.76±15.25) pg/mL 和(42.32±14.61) pg/mL,支气管哮喘ECP正常组和ECP升高组之间IL-10水平有显著差异( P<0. 01).结论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嗜酸粒细胞有密切的关系,ECP和IL-5可反映嗜酸粒细胞的活化程度,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嗜酸粒细胞处于激活状态,易于释放蛋白颗粒;IL-5对嗜酸粒细胞有调控作用.支气管哮喘组的血清IL-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提示支气管哮喘患者IL-10分泌减少,不能有效抑制炎症或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及释放,亦即不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或加重气道炎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7.
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及基因调节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对人单核细胞株THP 1分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CP 1)蛋白及基因的影响。方法 利用ELISA法检测AⅡ作用后THP 1分泌MCP 1的表达 ,利用RT PCR检测其MCP 1的mRNA表达。结果  4种不同浓度的AⅡ (1× 10 -6、1× 10 -7、1× 10 -8、1× 10 -9mol/L)刺激THP 12 4h后 ,MCP 1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 ,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AⅡ可调节THP 1细胞MCP 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AⅡ可通过致炎症作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8.
人胚胎海马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Ⅴ.室管膜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HE和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对60例6周至足月的人胚胎海马室管膜上皮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室管膜发生了剧烈变化。最早室管层神经上皮细胞为假复层柱状,随着未分化细胞向外迁徙,海马室管膜层神经上皮细胞迅速增殖,形成复层上皮。当室管膜层细胞停止迁徙时,室管膜开始向假复层柱状及单层柱状上皮转变。电镜观察,胚胎早期神经上皮细胞由未分化细胞构成;其特点是,细胞质内各种特化细胞器匮乏,但糖原丰富。15周左右未分化细胞开始向长突细胞及室管膜细胞分化。长突细胞电子密度高,底部有细长突起,表面有微绒毛,胞质内微丝丰富;而室管膜细胞电子密度低,底部无突起,但表面有丰富的纤毛。对长突细胞及免疫组化染色的GFAP阳性细胞进行形态和发育特征的比较,提示两者属同一类细胞。扫描电镜下,15周前室管膜表面微绒毛较多,以后纤毛逐步发育,大量密集纤毛布满于室管膜表面。此外,还能见到一类接触脑脊液神经元,这类神经元可为多极或双极,并有突起伸入室管膜上皮内。  相似文献   
89.
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立猪骨髓间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 ,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对猪MSCs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进行研究。抽取猪骨髓 ,体外培养MSCs。取第二代MSCs ,以含有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β -磷酸甘油、地塞米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通过细胞形态变化 ,碱性磷酸酶染色及钙盐沉积对成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MSC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向多边形转变 ,ALP染色阳性 ,VonKossa染色阳性 ,经体外诱导分化后呈典型的成骨细胞样改变。猪骨髓MSCs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 ,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可以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较理想的细胞来源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0.
PBX1基因剪切体表达与SLE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了解PBX1基因各种剪切体的表达在SLE患者和正常人中是否存在差异 ,探讨PBX1的表达与SLE发病的相关性。通过PCR扩增及毛细管芯片电泳 ,确证剪切体h、k、l存在于人体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对剪切体h、k、l分别进行SLE患者组和正常组的mRNA表达定量比较。结果发现这 3种剪切体在患者组中的表达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正常人的表达是SLE的 9~ 12倍。重度患者的k、l剪切体与轻中度的病人相比表达明显降低 ,并发狼疮性肾炎的病人k剪切体的表达较无肾累及的病人显著降低。说明PBX1基因剪切体h、k、l在SLE患者中mRNA表达水平下降 ,并与SLE活动度及肾累及有关。提示机体通过PBX1的表达量的调节可能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