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外科手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s)的重要治疗手段,其进展依赖于人们对脊柱生物力学理念的理解与革新.充分认识腰椎衰老退变过程中生物力学改变是理解LDDs发病过程、改革LDDs手术策略,进而采用针对性更强、更微创治疗方法的重要基础.本文阐述LDDs与椎体、椎间盘...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和Gamma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33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法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组55例和Gamma钉组7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和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amma钉组出现2例髋螺钉切割,1例远端锁钉断裂,1例股骨干骨折;PFNA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PFNA和Gamma钉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与Gamma钉相比,PFNA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更适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及不同的细胞系在微囊内的存活情况,为促进骨再生微囊化基因给药平台的建立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从大鼠骨髓、脂肪和滑膜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BMSCs、ADSCs和SMSCs),并培养C3H10T1/2、C2C12和NIH/3T3等细胞系.利用高压静电法制作包裹以上细胞的海藻酸-聚赖氨酸-海藻酸(APA)微囊.然后用EB/Calcein-AM染色方法测定细胞在微囊内1周及4周的存活情况。结果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ADSCs和SMSCs)以及C3H10T1/2、C2C12和NIH/3T3等细胞系在APA微囊内1周及4周的存活率均较高。结论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ADSCs和SMSCs)以及C3H10T1/2、C2C12和NIH/3T3等细胞系可在APA微囊内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44.
骨骼是乳腺癌优先且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患者常先出现骨骼微转移(转移前龛影),进而发展为明显的转移灶,造成骨破坏。这一过程取决于骨微环境提供的生长支持和癌细胞对这一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骨微环境内细胞可产生多种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骨转移进展,而乳腺癌细胞也会释放各种因子,影响骨髓微环境内细胞,加重骨破坏。乳腺癌骨转移的骨髓微环境内分子机制研究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骨是多种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临床上对肿瘤骨转移的诊断甚至先于原发性肿瘤,了解肿瘤骨转移机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肿瘤转移及其引发的骨结构变化,主要与骨的结构特异性及微环境内肿瘤细胞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相互作用有关。该文就骨结构和微环境对肿瘤转移的影响作一综述,以期找出抑制肿瘤骨转移,减少靶器官破坏的新而有益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报道使用一种新型光刀结合掌侧小切口微创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的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对34例(39侧)腕管综合征,采用新型光刀结合掌侧小切口技术行微创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其中16例左手(41%),23例右手(59%).术后随访通过美国密歇根州手功能评价问卷调查(MHQ)评估手功能,并分别在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包括握力、捏力和手的灵巧度在内的定量测量的后续评估.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能立即正常使用患手.部分患者在术后2周出现轻至中度的瘢痕压痛及切口疼痛,均在术后6个月内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所有病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期间,通过MHQ量表对患者的调查显示,在疼痛缓解、患者满意度、手功能、日常活动以及工作绩效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此外,手术后6个月观察到患者的握力和捏力有显著改善. 结论 使用新型光刀掌侧小切口微创腕管切开松解术取得了良好的术后功能和患者满意度.同时手术时间短、简单、经济、有效,治疗不需要进行神经外膜松解的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47.
金属对金属(metal-on-metal,MOM)髋关节置换术主要包括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metal-on-metal totalhip arthro-plasty,MOM-THA),大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large-diameter head total hip arthroplasty,LDH-THA)以及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HRA)。自新一代的MOM假体应用以来,临床效果满意,然而术后金属离子的释  相似文献   
48.
背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是移位性锁骨中段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植入物可供选择。然而,不同的植入物各有其特点,对于哪种植入物更为理想尚无定论。 目的:比较解剖型多轴锁定接骨板、重建接骨板与通用重建带接骨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9年11月至2012年2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91例,男61例,女30例;年龄18~70岁,平均43.5岁。其中解剖型多轴锁定接骨板内固定30例(锁定组)、重建接骨板内固定30例(重建接骨板组)、通用重建带接骨板内固定31例(重建带组)。记录三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Constant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 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优势侧别、损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随访时间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无感染、医源性神经血管及胸膜损伤。锁定组手术时间、软组织激惹发生率低于重建接骨板组及重建带组(〈0.01,〈0.05),肩关节功能优于重建接骨板及重建带组(〈0.05,〈0.01);三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肥厚性瘢痕形成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解剖型多轴锁定接骨板、重建接骨板、通用重建带接骨板均可用于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应用多轴锁定接骨板手术时间更短,临床效果优良,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在不同加载质量和牵引角度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信号的变化特点,并与Any Body软件颈椎建模仿真所得的相关肌肉力活性变化特点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合理性。方法选取10例青年志愿者,行仰卧位颈椎牵引,JE-TB0810表面肌电仪测试颈部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EMG信号,利用平均肌电值(average EMG,AEMG)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分析颈部EMG信号的变化规律。结果斜方肌上部和胸锁乳突肌AEMG均随着加载质量和牵引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方肌上部AEMG较胸锁乳突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肌肉在不同牵引角度和加载质量下MP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与颈椎牵引建模仿真所得斜方肌上部和胸锁乳突肌肌肉力活性特点相符。结论仿真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临床上可根据颈部肌肉的兴奋程度和疲劳时间合理施加牵引重量,既达到治疗效果,也提高患者的舒适性,为颈椎牵引设备的进一步研制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紫云英苷对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 BMM)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C57BL/6小鼠的股骨与胫骨骨髓腔中提取小鼠BMM细胞,并使用含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梯度浓度的紫云英苷(0、50、100、200μmol/L)的培养基培养5~7天,通过TRAP染色、共聚焦荧光染色与RT-PCR检测BMM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水平。结果 培养5~7天后,TRAP染色与F-actin环检测显示紫云英苷显著抑制了RANKL诱导下小鼠BMM细胞向破骨细胞的分化,且抑制效果与紫云英苷浓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T-PCR结果显示紫云英苷显著抑制了小鼠BMM细胞中破骨分化相关基因TRAP、CTSK、NFATc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紫云英苷能够有效抑制RANKL诱导下小鼠BMM细胞向破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