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27篇
  免费   1363篇
  国内免费   839篇
耳鼻咽喉   113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50篇
基础医学   1429篇
口腔科学   1875篇
临床医学   1233篇
内科学   1333篇
皮肤病学   177篇
神经病学   596篇
特种医学   6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420篇
综合类   1572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836篇
眼科学   489篇
药学   640篇
  6篇
中国医学   248篇
肿瘤学   100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324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411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862篇
  2013年   839篇
  2012年   1271篇
  2011年   1222篇
  2010年   911篇
  2009年   683篇
  2008年   603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504篇
  2004年   533篇
  2003年   763篇
  2002年   571篇
  2001年   498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297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2.
3.
4.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胃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胃癌血管内皮细胞(co-HUV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GX1二聚体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100~200 μmol/L可抑制co-HUVEC增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GX1二聚体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对照组PBS 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胃癌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gastrodin (GAS), an active component derived from the Chinese herb Tian ma (Gastrodia elata Blume), on chronic inflammatory pain of mice and the involved molecular mechanisms were investigated. GAS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mice chronic inflammatory pain induced by hindpaw injection of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 and the accompanying anxiety-like behaviors. GAS administration reduced CFA-induced up-regulation of GluR1-containing 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AMPA) receptors, GluN2A- and GluN2B-containing N-methyl-d-aspartate (NMDA) receptors, and Ca2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alpha (CaMKII-α)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The GluN2A and GluN2B subunits of NMDA receptors, the GluR1 type of AMPA receptor, and CaMKII-α are key molecules responsible for neuroplasticity involved in chronic pain and the accompanying anxiety. Moreover, GAS administration reduced the activation of astrocyte and microglia and the induction of TNF-α and IL-6 in the ACC of the CFA-injected mice. Therefore, GAS administration relieved chronic pain, exerted anxiolytic effects by regulating neuroplasticity molecules, and attenuate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by reducing the induction of TNF-α and IL-6 in the ACC of the CFA-injected mice.  相似文献   
6.
7.
科研作图是展示研究数据的主要形式,也是科研素养的重要体现。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是接触科学研究的第一站,然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环节对科研作图能力缺乏系统性培养,许多研究生在科研作图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本文分析比较了常用作图工具Microsoft Excel、Origin和Graphpad Prism的特点;以学校口腔医学硕士的培养过程为参考,分析目前硕士研究生科研作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发现不同作图软件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当前硕士研究生作图存在风格不统一、拼图不规范、图注不规范等问题,应当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作图工具,提升作图能力。科研作图是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应当加强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作图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自噬是真核细胞通过溶酶体对其自身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器回收再利用的过程,其在维持细胞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自噬发挥“双面作用”,既可以抗癌也能促癌。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自噬作用密切相关,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对肿瘤细胞造成的应激可通过自噬得以缓解,抵抗治疗,因而自噬抑制剂对于放化疗等具有协同促进作用。本文就自噬在前列腺癌中发病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前列腺癌的诊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起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例乳腺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在18例患者中,17例为女性,中位年龄为57岁,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11/18,61.1%)。将其分为原发性乳腺DLBCL(PB-DLBCL)和继发性乳腺DLBCL(SB-DLBCL)两大类。11例(57.6%)PB-DLBCL与7例(42.4%)SB-DLBCL相比,其具有Ann Arbor分期多为Ⅰ-Ⅱ期(P<0.01)、B症状少(P=0.013)、相对更高的白细胞计数(P=0.041)、骨髓未累及(P=0.043)、完全缓解(CR)率高(P=0.049)等特点。生存分析发现PB-DLBCL患者5年总生存期(OS)显著长于SB-DLBCL患者(P=0.013)。本研究以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居多,生发中心型(GCB)与non-GCB型之间OS无显著差异(P=0.885)。所有获得CR患者的生存期均显著延长(P=0.008)。结论:乳腺DLBCL多见于中年女性,以右侧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分子分型多为non-GCB型。与SB-DLBCL患者相比,PB-DLBCL患者具有Ann Arbor分期早、B症状少、相对更高的白细胞计数、骨髓未累及、CR率高等特点,并且生存期显著延长。无论是PB-DLBCL和SB-DLBCL,还是GCB型和non-GCB型,获得CR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EZH2(enhancer of zeste 2 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 subunit)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肿瘤基因组计划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下载乳腺癌与正常乳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进一步利用Ualcan数据库和人类蛋白质图谱(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数据分析EZH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利用Ualcan数据库分析EZH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并筛选其共表达基因;对EZH2及其共表达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以明确EZH2的共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相关通路;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及后进展生存期与EZH2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EZH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而EZH2的甲基化程度在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中则差异不明显。同时,EZH2的表达水平与年龄、乳腺癌分期及乳腺癌分子分型等因素密切相关。EZH2及其共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核碱基的调节、细胞周期调控、染色体分离、DNA复制、DNA修复等生物学过程,并参与了细胞周期、DNA 复制、M/G1期转化、M期、有丝分裂前中期、ATM通路等生物学通路。此外,EZH2基因表达水平高的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及后进展生存期均明显低于EZH2基因低表达的患者。结论:EZH2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同时,EZH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ZH2在乳腺癌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