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皮同轴大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oaxial large-channe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34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E-LIF组52例,MIS-TLIF组8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及术前腰痛、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1 d及术后1、3 d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评估术中肌肉损伤情况;采用Brantigan标准评价两组椎间融合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1 d及术后3 d、3个月、1年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术前1 d及术后3个月、1年ODI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IF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MIS-TLIF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IF组术后1、3 d血清CK水平均显著小于MIS-TLIF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1年规律随访。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PE-LIF组48例椎间融合成功,MIS-TLIF组77例椎间融合成功;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的椎间融合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E-LIF组和MIS-TLIF组分别有2例和3例发生下肢麻木,1例和3例发生神经水肿性疼痛,1例和1例发生Cage移位,1例和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两组均无感染及硬膜囊撕裂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6%vs.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9)。结论 在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时,PE-LIF能达到与MIS-TLIF相似的临床疗效,且术中出血更少、肌肉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07-108
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腰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治疗,21例患者为前外侧入路组(A组),24例患者为后入路组(B组),23例患者为前后结合入路组(C组),对比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脊柱后凸Cobb角。结果患者脊柱后凸Cobb角经3种术式治疗均能改善,但C组疗效更优。据患者病变部位以及范围行不同手术方法是腰椎结核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胃-食管预制机器人胸内手工分层吻合(PRILA)的技术特点。 方法术前活检确诊为食管癌并愿意接受机器人辅助微创食管切除术(RAMIE)的患者为本研究纳入对象。胃食管吻合前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以胸骨角为标志在体外完成管状胃的预制;吻合前采用冷造口的方法在胃前壁造口;采取保护性胃包裹及传动法拖曳管状胃进入胸腔的方式;采用腔内阻断的方法夹闭食管近端,以减少吻合时食管端出血。术后每半年随访一次以追踪患者转归。 结果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12名食管癌患者采用PRILA术式顺利完成了肿瘤切除及消化道重建,均未发生中转开胸。所有患者取得R0切除,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9天,出院时所有患者可耐受半流质饮食,术后随访1年均未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胃-食管PRILA在食管癌的外科治疗中安全可行。该术式通过对食管及管状胃的预处理,为术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术野,保证了手术的流畅性和分层吻合的精确性。该方法为胸外科医师应对胃-食管胸内吻合的挑战提供了一条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生存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接受治疗的14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生存组93例,病死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VE-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I(APACHE II)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乳酸含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结果生存组患者VE-Cad、VEGF、TNF-α、IL-6以及CRP水平均低于病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APACHE II、SOFA评分低于病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乳酸含量、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天数均少于病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VE-Cad水平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血清VE-Cad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状况越差,临床可加强对此指标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成都地区中老年人高血糖、血脂异常与其肠道菌群的种群结构之间的关系,寻找与糖脂代谢相关的重要菌群。方法 征集 110 名成都地区 45 岁及以上中老年人, 分为糖脂正常组、血脂异常组、高血糖组和双高组(同时患有血脂异常及高血糖),检测其血糖、血脂,并收集粪便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相对丰度差异及其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 (1)物种多样性:糖脂正常组肠道菌群Chao指数高于血脂异常组和高血糖组(F=3.67,P=0.016;F=3.58,P=0.018)。(2)菌群相对丰度差异:门水平上, 前五位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水平上, Roseburia 在糖脂正常组相对丰度高于血脂异常组(F=2.80,P=0.037),Phascolarctobacterium、 RombOTUsia 在糖脂正常组的相对丰度均高于高血糖组(F=3.34,P=0.024 ;F=2.94,P=0.032),Blautia、Ruminococcus torques、Dorea 在双高组相对丰度均高于高血糖组(F=2.78,P=0.038,F=2.82,P=0.034;F=3.89,P=0.011)。(3)血糖、血脂指标与菌群相对丰度的相关性:门水平上, 糖脂正常组 Actinobacteria与空腹血糖(Glucose ,GLU)负相关,高血糖组 Firmicutes 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正相关,双高组 Actinobacteria 与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负相关, Verrucomicrobia 与 GLU 正相关而与 LDL 负相关。属水平上, Bifidobacterium 的相对丰度在糖脂正常组与 GLU 负相关,在血脂异常组与 TG 正相关,在双高组与 TG 负相关; Blautia 在血脂异常组与 LDL 负相关,高血糖组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正相关,双高组与 TC、HDL 正相关; Akkermansia在双高组中与 GLU 正相关而与 LDL 负相关。结论 患有血脂异常、高血糖的中老年人肠道菌群结构与糖脂正常人存在差异,但双高差异不明显,说明中老年人肠道菌群与中老年人血糖、血脂代谢的关系较为复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以下简称“该院”)规范头孢菌素类注射剂皮试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影响及其经济学价值,为头孢菌素皮试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规范头孢菌素类注射剂皮试前后的皮试筛查情况、药物过敏情况和换药情况等数据,同时从药品费用、耗材费用和护理劳动时间等方面对规范头孢菌素皮试进行经济性研究。结果:该院规范头孢菌素皮试前,皮试率高达95.14%(2 782/2 924),皮试阳性率约为2.19%(61/2 782),患者用药后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4%(10/2 924),其中包含0.03%(1/2 924)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反应。规范头孢菌素皮试后,皮试率降至15.84%(384/2 424),皮试阳性率为3.91%(15/384),患者用药后的过敏反应发生率降至0.29%(7/2 424),且均表现为Ⅰ度或Ⅱ度过敏反应。经济性方面,规范头孢菌素皮试后,患者角度的人均皮试成本下降70.64%(从29.50元降至8.66元),医疗机构角度的人均成本下降76.30%(从53.16元降至12.60元)。结论:不规范的头孢菌素皮试不仅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了解泸州市居家居民HP感染情况及有关危险因素,为泸州市人群家庭HP感染防治提供一定策略及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泸州市市区203组家庭共510例人群,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UBT)来检测是否有HP感染,对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生活中个人习惯和消化道相病史等相关问题展开问卷调查,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根据Hp感染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 在510个研究人群中,有146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占总人数的28.63%,分布在105个家庭中,平均每户1.39例。全部调查对象中,家庭中无人感染占48.27%(98/203)、家庭中1人感染占34.98%(71/203)、家庭中2人感染占14.29%(29/203)、家庭中2例及以上感染占2.46%(5/203)。在所调查总体中,男性203例(39.80%),平均年龄(49.13±21.81)岁;女性307例(60.20%),平均年龄(51.30±16.70)岁;不同性别中,男性HP的阳性率比女性要高(P>0.05),其中男性占32.02%,女性占26.38%;对各年龄段泸州居民进行HP阳性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与藏族患者治疗效果、肾毒性之间的相关性,为藏族患者万古霉素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4月至2022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收治使用万古霉素并接受治疗药物监测的藏族患者,根据谷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组,分别比较感染治疗效果和肾毒性发生风险。结果:共纳入88例患者,其中有治疗效果评价结果的病例88例,有肾毒性评价结果的病例81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在藏族患者中,谷浓度是否低于10 mg·L–1对于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谷浓度是否高于20 mg·L–1对于肾毒性发生风险的影响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常用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范围(10~20 mg·L-1)可能并不适于藏族人群的血药浓度监测,仍需开展该人群的群体药动学研究以进一步探寻适合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长时间移居西藏高原后返回平原3年以上的汉族人群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348例高原移居人群及86例平原汉族对照的心功能、心脏结构.按照不同性别分析两组人群各心脏指标的差异.结果 返回平原3年以上的高原移居人群在排除年龄影响下,不论男性或是女性,其右房左右径均较平原汉族增大(男性30.81±3.89 vs.29.39±3.93;女性29.05±3.06 vs.27.40±2.97,P均<0.05),左室后壁厚度及幅度也较平原汉族增加(P均< 0.05).高原移居人群三尖瓣反流(TR)发生率显著高于平原对照(44.25% vs.8.13%,P=0.000),而且高原移居女性TR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50.28% vs.38.15%,P=0.025).结论 长时间的高原居民对右心房和左心室的影响显著,三尖瓣反流发生率显著增高,且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上述心脏改变在返回到平原多年后仍不能恢复到平原对照人群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对跟骨骨折患者炎症反应及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选取成都新华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28例。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跟骨结节关切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疗效、并发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22水平、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ecollagen,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type Ⅰ collage cross-linked-telopeptide,CTX)、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吡啶啉(pyridinoline,PYD)水平。 结果研究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跟骨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研究组炎症因子IL-1β、IL-6、IL-2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OC、BALP、PI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X、TRAP、PY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4%(P<0.05)。 结论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对跟骨骨折效果确切,可有效恢复跟骨解剖结构,改善骨代谢,且炎症应激反应小,并发症少,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