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 1年10月~2012年4月因OVCF就诊而又同时接受了胸腰椎MRI、SPECT及SPECT-CT检查的20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12例,男8例,年龄60~80岁,平均73.5岁,平均病程21d.根据MRI表现确定最终诊断,MRI上出现骨髓水肿像的椎体定义为新鲜骨折椎体,椎体形态有压缩改变但MRI信号无异常者定义为陈旧骨折.由2位核医学医师分别评估SPECT及SPECT-CT检查,记录出现核素浓集的椎体,并给出疾病诊断意见.采用Kappa检验对比MRI与SPECT-CT判断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的一致性以及定性诊断能力.参考MRI发现,采用卡方检验分析SPECT与SPECT-CT定位病椎能力的异同.结果:根据MRI或SPECT-CT,20例患者均确诊为新鲜OVCF,其中MRI发现32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SPECT-CT发现34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根据SPECT诊断新鲜OVCF 12例,疑似新鲜OVCF但难以与肿瘤、感染相鉴别8例,共发现34个椎体存在核素浓集.MRI发现新鲜OVCF 32个椎体、陈旧OVCF 10个椎体,SPECT-CT发现新鲜OVCF 34个椎体、陈旧OVCF 8个椎体,两者之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0577,P<0.05).在对病椎定位的准确性上,以MRI定位的病椎节段为参考,SPECT与MRI定位相同24个椎体,SPECT-CT与MRI定位相同30个椎体,SPECT-CT定位准确性优于SPECT(P<0.05).SPECT-CT检查还发现了MRI未能显示的骨骼病损,其中骶尾椎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骶髂关节炎1例,胸锁关节良性病变1例.结论:SPECT-CT在OVCF的定位、定性诊断上与MRI的价值相似,其准确定位病椎的性能优于传统SPECT检查;SPECT-CT还可以发现一些MRI未能显示的合并骨骼病损.SPECT-CT是患者不能接受MRI时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2.
任辉  邢鹏 《医学综述》2014,20(19):3575-3577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及气滞血瘀,西医则认为其发病为激素调控、营养因素、物理因素、遗传因素和药物因素所致。近年来,随着中西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中药和针灸等中医治疗,骨营养补充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和解偶联剂、手术治疗等西医治疗和综合治疗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治疗方法。该文对骨质疏松症最新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脾肾相关理论高度概括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骨骼和脂肪的内在关系,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囊泡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骨-脂肪Crosstalk”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笔者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脂肪源性外泌体在SOP中的作用,对挖掘中医药防治SOP的新靶点及丰富脾肾相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调理脾肾是治疗SOP“骨脂代谢失衡”的关键,为防治SOP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asegue征与MRI影像定位区域的关系。方法纳入自2015-04—2016-07诊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Lasegue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MUS分类法和胡有谷区域分类法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MRI片进行区域定位,共定位30个区域,分析Lasegue征与定位区域的关系。结果通过突出区域与Lasegue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椎间盘突出区域与Lasegue征有关(OR=1.007),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高(AUC=0.5)。秩和检验发现,30个区域的Lasegue征阳性和阴性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本组Lasegue征阳性多集中在18个突出区域,突出在Lesions(2A)+Ⅰ、Lesions(2A)+Ⅲ、Lesions(2AB)+Ⅲ和Lesions(3AB)+Ⅰ区域时,Lasegue征表现阳性的趋势更明显。结论 Lasegue征虽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特异性检查,突出在不同区域对其影响不显著,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但突出在某些固定的区域时,Lasegue征却有着呈阳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医证型与影像和体征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7月10日入院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析其中医证型与影像或体征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与影像关系:不同中医证型在突出节段、突出程度、MRI表现、Pfirrmann椎间盘分级和突出位置分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当突出位于L4/5时,突出位置分型差异不显著(P0.05)。(2)中医证型与体征关系:不同中医证型对腰椎活动、直腿抬高试验有影响(OR0.5),但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其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且不同中医证型对其阳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亦不高[ROC曲线下的面积值(AUC)0.5]。【结论】本研究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对临床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0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就诊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采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每次治疗后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对2组患者1个月内的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第1次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3.79±0.82)分低于对照组的(4.25±0.62)分;第1次及第2次治疗后试验组ODI评分(38.25±10.61)分、(25.59±6.81)分低于对照组的(62.29±16.62)分、(35.56±9.50)分;1月内试验组复发率为10%(5/50),低于对照组的38%(1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快速缓解症状,恢复正常功能,还可以预防短期内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巴戟天寡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血清骨转化指标和骨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阿仑膦酸钠,7 mg/kg)、巴戟天寡糖低剂量组(25 mg/kg)、巴戟天寡糖高剂量组(75 mg/kg),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大鼠模型并给予不同药物干预处理后,测定各组大鼠中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 P1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 TRACP-5b)、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 CTX-1)水平,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对大鼠腰椎骨密度进行检测,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股骨远端骨微结构进行分析,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信号轴探讨六味地黄丸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六味地黄丸组以及阿仑膦酸钠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经双侧卵巢切除造模后,六味地黄丸组予以六味地黄丸157.5 mg/(kg·d)灌胃,阿仑膦酸钠组予以阿仑膦酸钠片7.35 mg/(kg·d)灌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12周后取得大鼠骨组织以备分析。采用骨组织转录组学(RNA-Sequence)对模型组和六味地黄丸组进行测序分析;分析大鼠骨矿含量、弹性模量、股骨刚度、右侧股骨和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水平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 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中椎体内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发病率及其在伤椎内位置特点,并比较不同位置IVC对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有IVC的OVCFs治疗效果影响差异。[方法]共有52例单节段并位于胸腰区域(T_(11)~L_1)有IVC的OVCFs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均超过两年。根据IVC在伤椎内的位置特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IVC偏上组、IVC偏下组和IVC达到上下终板组。三组组间及组内相应的放射学和临床参数在术前、术后(即时、术后1年、术后2年)分别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术前基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术后即时的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均显著矫正;三组术后即时放射学及临床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2年随访期间内,三组患者椎体高度及后凸角角均进展性加重,尤以IVC偏下组为最重,其次是IVC偏上组。三组在伤椎复位率及复位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C偏下组2年内的高度及后凸丢失率显著超过其他两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术起初对于所有IVC的OVCFs患者有效。然而,在后期随访中IVC偏下组更易出现严重的椎体再塌陷及后凸畸形,因此建议术后需要严密的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位置和程度变化对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在已验证的T11 ~ L1有限元骨质疏松模型的基础上,指定T12为伤椎,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将T12椎体内部松质骨在不同位置予以不同程度的截除,模拟9种IVC的有限元模型.首先将前1/2高2 mm松质骨在偏上、中、偏下予以截除模拟轻度IVC模型(S1、C1、I1),将前1/2高4 mm松质骨截除模拟上下进展的重度IVC模型(S2、C2、I2),将高2 mm松质骨完整截除模拟前后进展的重度IVC模型(S3、C3、I3).分别比较9种模型在各种生理活动范围时在T12皮质骨应力分布差异.结果 对所有IVC模型而言,最大米塞斯应力(von Mises)主要集中在前屈活动时伤椎皮质骨前壁上下缘,其次是后伸活动时后壁上下缘.当IVC偏上或偏下时,伤椎皮质骨最大应力在前屈时显著增加(超过正常模型17%),而当IVC位于中部时最大应力仅轻微增加(约超过正常模型5%).当IVC进展性加重时,模型的最大应力均增加,但是当IVC向前后进展加重时在各种生理活动范围下最大应力值超过轻度IVC模型最大应力8%以上,而当IVC上下进展加重时最大应力值仅超过轻度IVC模型最大应力值3%以下.结论 除IVC位于中部时对伤椎稳定性影响较小外,其余大部分位置和程度的IVC对伤椎稳定性均有显著的影响,可能需要早期手术干预以稳定椎体、预防进展性严重塌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