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火器伤后膝关节软骨退变的病理学表现。方法将3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7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仅行兔右后肢膝关节关节囊切开并获取软骨标本;对兔右后肢膝关节建立火器伤关节软骨损伤模型后,6h组、3d组、7d组、14d组、28d组、56d组分别于造模后6h、3d、7d、14d、28d、56d时处死兔子,获取软骨标本。对各组软骨组织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及TUNEL标记。结果对照组、6 h组、3 d组、7 d组的大体评分依次减少( P<0.05),7 d组、14 d组、28 d组的大体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6 h组、3 d组、7 d组、14 d组、28 d组的Mankin评分依次增加(P<0.05),而28 d组与56 d组的Manki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 h组、3 d组、7 d组、14 d组、28 d组、56 d组软骨细胞凋亡率依次升高(P<0.05)。结果火器伤造成软骨细胞合成分泌蛋白多糖障碍及胶原纤维网网架的断裂,而残存的正常软骨细胞不能修复这一损伤,由此产生的软骨慢性损伤是导致造模后软骨发生退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硬脊膜损伤是脊柱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导致脑脊液漏,进而形成硬脊膜假性囊肿,引起神经根损伤,严重者可以发生感染,引起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甚至合并脑脓肿及颅内出血。一直以来,脊柱手术脑脊液漏的治疗都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本文现就脊柱手术硬脊膜损伤及脑脊液漏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在兔腰椎横突间融合中的诱导成骨作用。方法骨骼成熟的中国白兔24只,行双侧腰5~6椎体横突间植骨融合。实验组除植入髂骨外,取2ml自体骨髓植入融合区。不同时期处死动物,脊柱标本应用组织学方法分析。结果各时期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切片中均可见到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成骨方式,实验组标本中膜内成骨明显占优势,对照组则以软骨成骨为主,此组切片中可见到更多的纤维组织。结论兔腰椎横突间融合模型中,自体骨髓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骨移植添加物,可在应用有限自体髂骨植骨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中下肢长度的控制方法.方法 36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拍摄双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必要时行CT检查,标记健侧股骨头顶点与股骨干的垂线,经小粗隆顶点与股骨干的垂线,以卡尺测量二者间距离,根据X线片放大率计算其真实长度,根据所用假体品牌、型号计算截骨平面;术中将试模插入股骨干后用卡尺实际测量,指导实际截骨平面及假体型号,假体安装完毕测量结果与预测一致后再将假体复位,控制假体的长度.结果 经上述方法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9例双下肢长度差控制在3~5 mm,7例在5~8 mm,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8.4分.结论 通过术前测量和术中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可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治疗股骨、胫骨肥大型骨不愈合合并畸形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治疗的3例股骨、胫骨肥大型骨不愈合合并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均为男性。所有骨折不愈合端均不切开。胫骨不愈合者均需经皮截断腓骨,使用Taylor Spatial Frame(施乐辉公司)固定,将13个参数输入计算机,设定牵开速度1 mm/d,生成电子处方。股骨不愈合者使用Orthofix外固定架固定。术后第2天按照1 mm/d的速度牵拉,在牵开恢复长度的过程中逐渐纠正畸形。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畸形纠正情况和骨愈合情况。结果病例A术后20 d畸形完全纠正,术后1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病例B术后25 d畸形完全纠正,术后1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病例C术后29 d成角畸形纠正,术后19个月获得骨性愈合。结论牵拉成骨技术可纠正肥大型骨不愈合的成角畸形及短缩,可作为肥大型骨不愈合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保护骨科止血带所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方法将48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对照组各120例。4组麻醉方式相同,各项穿刺及第一次抽血完成即刻,A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4μg/kg,B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6μg/kg,C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8μ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4组泵注时间均为10min。之后开始上止血带。分别于扎止血带前(T1),松止血带10min(T2),松止血带30min(T3),松止血带60min(T4),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方法检测并对比4组患者各时段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TNF-a,IL-8水平。行血气分析检测并对比4组各时段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水平。结果4组T1时MDA、SOD水平、IL-8水平、PaO2、PA-aD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2、T3、T4各时间段,各组MDA水平、IL-8水平、PA-aDO2水平均高于T1时,但B组、C组升高幅度少于A组,且3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T3和T4各时段各组SOD水平、PaO2水平均低于T1时刻,但B组、C组降低幅度少于A组,且3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各时段Pa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各时段Pa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min泵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0.8μg/kg均可显著抑制患者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程度,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保护骨科止血带所致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54岁。因双下肢疼痛麻木活动障碍3d而入院,3d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突然出现双下肢疼痛,肌注止痛药物后疼痛未缓解,3h后出现双下肢逐渐麻木,活动障碍,小便偶有失禁。MRI示L2~S1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近期无麻醉及硬膜外封闭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Wiltse 入路(后旁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间盘突出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应用Wiltse 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临床结果应用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平均失血326 mL,术后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显示所有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术后12个月40例患者获得良好的融合(100%)。结论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退变性腰间盘突出的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减少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6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及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15 mg/kg,对照组术前应用0.9%氯化钠,所有的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然后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术中及术后两组的出血量,观察应用氨甲环酸的并发症。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氨甲环酸组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术后12 h内,两组无静脉血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术前应用单剂量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腰椎后路手术术后失血,并且无明显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由超声图像测量肱骨远端骨骺前倾角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使用高频探头 ( 7~10MHz)对 2 0 3例 5d~ 2 3岁正常受检者的右侧肘关节分别按年龄分为 5组 ( 5d~ 4岁、5~ 8岁、9~ 12岁、13~ 16岁、≥ 17岁 ) ,按性别分为 2组 ,测量肱骨小头及外半滑车前倾的角度 ,并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肱骨小头前倾角度 48.89°± 8.96° ,外半滑车前倾角度 3 3 .70°± 7.18° ;肱骨小头前倾角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在 13~ 16岁时达最大值 ( 5 5 .0 0°± 5 .88°) ,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17岁以后前倾角度略减小 ( 5 2 .3 8°± 8.2 7°) ,但与最大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外半滑车前倾角度变化规律与肱骨小头前倾角度相似 ,仅在 5d~ 4岁组与 5~ 8岁组间角度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5~ 8岁以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肱骨远端骨骺前倾角度男、女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肱骨远端骨骺的图像 ,由声像图可观察、测量骨骺前倾的角度 ,以阐述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