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冬春  王勇 《中国医疗前沿》2012,(4):41+54-41,54
目的观察消栓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肝素组、功能锻炼组各25例,并观察患者术前1d、术后第7d、15d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血小板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与肝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功能锻炼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和低分子肝素钠都可以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凝、高粘状态,减少DVT的发生。消栓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2005~2008年收治成人尺骨鹰嘴骨折合并肱骨外上髁骨折患者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全部为闭合性损伤,跌倒伤7例,车祸3例,年龄35—55岁,平均45.8岁。左6例,右4例,均为单侧,手术伤后3~6天内进行。  相似文献   
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近年共收治闭合性Pilon骨折23例,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18~55岁,交通伤12例,坠落伤8例,旋转扭伤3例。按Ruedi—Augouer分型:I型6例,Ⅱ型15例,Ⅲ型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深度分析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软骨细胞分化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探究其关键性靶基因及分子机制,为临床靶向治疗骨关节炎提供分子理论依据。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104782),包含10个骨关节炎样本及1 464个软骨单细胞测序结果,运用R语言分析软骨细胞分化中关键Marker基因,并采用质控和数据过滤、PCA、TSNE、细胞轨迹、GO、KEGG信号通路及蛋白互助网络分析揭示软骨细胞分化机制。结果该数据集共包含基因17 380种、20个主成分、9种细胞类型、1 886个Marker基因及6种分化途径,其中软骨祖细胞为软骨最早分化细胞。GO分析涉及软骨发育、结缔组织发育等生物过程;涉及含胶原蛋白细胞外基质、内质网内腔等细胞组分;涉及肝素结合、糖胺聚糖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涉及蛋白质消化吸收、ECM受体相互作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获得5个关键Marker基因(COL1A1、COL2A1、VEGFA、COL1A2、DCN)。结论 运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GEO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来筛选骨关节炎半月板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分析生物学功能,以期为骨关节炎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98918),分为正常组与骨关节炎组,各12例,利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差异分析获得DEGs,利用DAVID 6.8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后运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PI)及获得关键靶基因,进一步运用荧光定量PCR试验验证关节靶基因表达。结果 最终获得220个DEGs,包括114个上调和106个下调DEGs。GO主要涉及细胞外区、细胞外间隙、胶原三聚体、胶原纤维组织、蛋白质细胞外基质等过程。KEGG主要与补体与凝血级联、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消化吸收、朊病毒病等信号通路有关。PPI分析获取5个关键靶基因,包含VEGFA、MMP9、COL1A1、SPI1、ITGB1。预测前5位靶基因miRNA分别为hsa-miR-4728-5p、hsa-miR-6750-3p、hsa-miR-6727-3p、hsa-miR-6734-3p...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植骨内支撑术结合中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4例(34髋)Ⅰ、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2组均采用髓芯减压植骨内支撑术治疗,治疗组同时结合中药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rris积分、影像评分、疗效总积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87.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Harris评分、影像学评分、疗效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髓芯减压植骨内支撑术结合中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较单纯髓芯减压植骨内支撑术治疗能较好地减轻甚至消除患髋疼痛、改善痛髋活动度和下肢生理功能,促进了骨组织再生及修复,加快了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分别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目的: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1/08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细胞室完成.材料:3月龄SPF级SD大鼠6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扩增,1 d龄以内清洁级SD乳鼠10只用于成骨细胞的分离与扩增.方法: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均一性及细胞表型.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骨细胞,以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分泌情况.利用Transwell培养板将成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液以及其中的大分子蛋白可以相互交流而细胞间不相互接触的培养板内培养,以采用普通培养板单独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矿化能力,20 d后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茜素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计数钙化结节.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均一性较好,2代细胞均一性在90%以上,CD34、CD45表达为阴性,CD44表达阳性.成骨细胞原代培养20 d时出现不透光的钙化结节,生长期细胞分裂相多见,细胞突起相互连接,汇合时呈铺路石状.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呈现酒红色,骨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胞质内出现黑色颗粒或块状沉淀.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的钙化结节数高于对照组(P<0.05):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量高,成骨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刘氏五经推拿为主治疗小儿夜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9例夜啼患儿,运用刘开运教授的“五经推拿”法,配合相关脏腑器官足底反射区按摩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67例,占84.8%;好转8例,占10.1%;未愈4例,占5.1%;总有效率94.9%。结论:运用刘氏五经推拿配合足疗治疗小儿夜啼临床疗效确切,并具有安全、经济、简便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分别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目的: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1/08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细胞室完成。 材料:3月龄SPF级SD大鼠6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扩增,1 d龄以内清洁级SD乳鼠10只用于成骨细胞的分离与扩增。 方法: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均一性及细胞表型。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骨细胞,以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分泌情况。利用Transwell培养板将成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液以及其中的大分子蛋白可以相互交流而细胞间不相互接触的培养板内培养,以采用普通培养板单独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矿化能力,20 d后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茜素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计数钙化结节。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均一性较好,2代细胞均一性在90%以上,CD34、CD45表达为阴性,CD44表达阳性。成骨细胞原代培养20 d时出现不透光的钙化结节,生长期细胞分裂相多见,细胞突起相互连接,汇合时呈铺路石状。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呈现酒红色,骨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胞质内出现黑色颗粒或块状沉淀。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的钙化结节数高于对照组(P < 0.05);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量高,成骨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由此产生的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与骨生成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被称为“成血管-成骨耦联”机制。近年来,一种以高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CD31)及唾液糖蛋白内粘蛋白(EMCN)为特征的新型毛细血管亚型,即H型血管,被鉴定并发现在调控成血管-成骨耦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文将对H型血管促进成血管-成骨耦联的作用机制及调控H型血管新生的相关分子与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骨折愈合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