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CP经皮桥接固定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经皮锁定桥接钢板技术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插入锁定桥接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61例。结果61例随访6~24个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和钢板松动断裂。内固定术后无植骨52例的临床愈合时间为12~16周,植骨9例为19~24周。结论经皮锁定桥接钢板技术是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合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2.
背景:维持良好的颈椎曲度亦是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症状的重要前提,已有研究证实骨科前路钢板内固定植入物置入对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具有良好的作用。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钢板植入物置入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前凸的恢复情况。设计:观察实验。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3-02/2006-01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72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46例,女26例;年龄45~70岁,平均54岁;病史2~6年。纳入标准:①MRI显示颈脊髓受压。②均取自体髂骨植骨。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所有患者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所有颈椎前路钢板为枢法模公司生产提供的Orion锁定钢板。根据手术需要分为单节段椎间盘切除组(n=32)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组(n=40)。方法:①采用经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 钛质钢板内固定置入法,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颈后仰,气管内插管全麻。取颈前右侧横行或斜型切口,在Caspar椎体牵开器辅助下行椎间盘切除减压,取自体3面皮质髂骨植入减压椎间隙,安装Orion带锁钛板,获即刻稳定,放置引流,缝合切口。②术后颈托保护下进行日常活动,8周后逐步去除颈托。③分别于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及12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④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骨性融合情况。椎间融合标准为:融合节段间两棘突尖之间无异常活动,植骨块与上下椎体界面间无透亮带,其骨小梁通过植骨块与椎体界面。⑤随访中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obb角、D值的变化。②随访骨性融合及排斥情况。结果:纳入患者7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节段椎间盘切除组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6及12个月Cobb角及D值均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12月随访结果表明所有患者植骨均获骨性融合。③钛钢板内固定植入物置入后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提示材料和宿主之间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植入物加自体骨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恢复颈椎生理前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TSCIence、万方数据、维普网(vip citation databases,VIP)和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检索时限均从2017年8月31日~2023年2月28日,收集有关中国地区TSCI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并发症和合并伤的研究,对文献所报道的TSCI发病率、年龄特征、男女比例、病因学占比、损伤节段和损伤程度等数据进行提取。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与筛选文献、提取文献数据,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按照AHRQ(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Stata 17.0 软件进行单臂研究数据的Meta分析,整合纳入文献中的各项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结果由森林图表示。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英文文献21篇,对文献中报道的TSCI患者数据进行Meta合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TSCI年发病率为0.06‰[95%CI(0.04‰~0.08‰)]。TSCI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性别比例为(1.86~4.73)∶1,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范围为32.09~53.92岁。中国TSCI的主要病因是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和低处跌倒,其占比分别为30%、31%和25%。中国TSCI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是颈段和胸段,占比分别为55%和21%。TSCI损伤的严重程度按照ASIA分级进行评定,以A级和D级损伤占比最大,分别为30%和38%。中国TSCI患者伴随合并伤的概率为56%[95%CI(45%~67%)],主要是头部损伤和肢体骨折。TSCI后产生并发症的概率31%[95%CI(24%~38%)],以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结论:当前中国TSCI发病率偏高,跌倒和交通事故是其主要病因。损伤节段以颈段为主,损伤程度以ASIA A级和ASIA D级占比最多。超过半数的患者会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合并伤,近1/3的患者会在TSCI后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应用时仍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其中疗效评估,尤其是中期疗效缺乏长期随访及系统的评估标准。 目的:评估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中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2001-07/2003-03采用生物型假体治疗3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假体均为美国Stryker公司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进行5.3~8年的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评估根据置换后随访双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臼杯、股骨假体位置及周围骨质改变,并测量臼杯内衬磨损速度与趋势;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臼杯及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导致的翻修作为止点。 结果与结论:患者Harris评分从置换前的平均41分提高到最近随访时的平均91.3分。未出现可确诊的无菌性松动影像表现或要求翻修,亦未发现骨盆局限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3±0.06) mm/年。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臼杯及股骨假体的生存率均为100%。中期随访结果(至少5.3年)表明,生物型假体用于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提供理想固定效果,临床疗效满意。未发现无菌性松动,骨溶解的发生率亦低下。但患者年龄越大,发生松动的概率越大,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适用于年龄< 65岁的患者,骨水泥假体适用高龄、骨质情况欠佳的患者.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骨水泥假体不适用于年龄> 70岁、既往身体健康、日常活动量满意、无骨质疏松或有轻度骨质疏松的患者.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用于老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行非骨水泥假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年龄> 70岁的老龄患者57例65髋,平均年龄8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3例3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2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7髋.记录置换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置换后初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置换前及置换后3,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X射线片结果、置换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随访6~40个月,平均19.6个月.53例完成随访,4例失访,未发现假体松动和需翻修手术病例.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40.7±18.9)分提高到置换后的(89.2±5.5)分,优良率为93.7%.置换后并发症包括术口血肿1例、脑血管意外1例几泌尿系感染1例.提示老龄患者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能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大鼠air pouch模型作为一种对骨科生物材料较敏感的体内模型,多用来检验磨损微粒刺激引起的细胞和炎症因子反应.而在人工关节置换的中晚期,磨损微粒可诱导假体周围组织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最终产生无菌性松动.目的:评价应用大鼠air pouch模型进行磨损微粒造成无菌性松动机制分析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体内实验,于2009-01/03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取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Ti-6Al-4V微粒组、UHMWPE微粒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另外,取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设计为界膜组.方法:大鼠背部皮下注射过滤后的空气3 mL,每2 d 1次,共6次.1周后各组大鼠囊腔内分别注射Ti-6Al-4V微粒悬液、UHMWPE微粒悬液及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注射1周后处死动物,切开分离囊腔组织进行大体及光镜下观察,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自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果:大体观察发现,囊腔组织表面可见增生的小血管,部分区域可见纤维状组织,类似于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2个微粒组光镜下可见大量吞噬细胞,界膜组出现同样的组织细胞反应,生理盐水组未见明显组织细胞反应.Ti-6Al-4V微粒组、UHMWPE微粒组及界膜组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4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2种微粒均能刺激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及活性升高,其效应类似于人工关节磨损微粒所引起的溶骨反应.提示大鼠air pouch模型能够代表磨损微粒所引起的生物学反应,是磨损微粒造成无菌性松动机制研究中较为可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背景:现有资料显示,膝关节是否为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之一,存在明显分歧。 目的:观察膝关节退变在低能量性髋部骨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因轻微外伤性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而入院治疗的患者116例,男38例,女78例;发病年龄(69.2±14.5)岁;均为单纯髋关节骨折。所有患者常规拍摄双髋关节、双膝关节正侧位片。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双侧膝关节采用Kellgren和Lawrence评分标准进行分级,行双侧膝关节HSS评分,髋关节WOMAC评分。 结果与结论:116例骨折类型为:股骨颈骨折6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8例,股骨转子下骨折2例;膝关节KL分级:0级0例;Ⅰ级21例;Ⅱ级51例;Ⅲ级44例;Ⅳ级0例;KL分级骨折侧平均为(2.19±0.72)级,健侧为(1.51±0.52)级,两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膝关节HSS评分:骨折侧为(78.4±8.09)分,健侧为(80.2±8.1)分,两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膝关节退变对低暴力损伤性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等髋部骨折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可以促进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作者的前期实验发现肱骨远端髓腔内存在骨性突起,但对其具体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还不清楚.目的:观察肱骨远端髓腔内骨性突起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CT扫描测量与实体标本观察对比,于2007-06/12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室和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80根干燥成人肱骨,均由南昌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左49根,右31根,排除肱骨无骨折及病损.方法:应用16层CT对80根肱骨远段1/3进行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后,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截面观察并描述鹰嘴窝上髓腔内骨性突起的形态特点,然后将20根肱骨远段1/3在冠状面上从中线纵行剖开,对髓腔内骨嵴行直观观察.主要观察指标:骨嵴丰要存在于内侧还是外侧,骨嵴基底部范围,骨嵴排列特点.结果:鹰嘴窝上髓腔内1.9~3.2 cm内(平均2.6 cm)存在骨性突起,骨质与皮质骨相近.基底部位于后方,内、外侧分别旱倒八字形排列.骨嵴以一侧为主,其中59根以内侧为主,21根以外侧为主,呈二三行平行排列:另一侧骨嵴则较紊乱.结论:描述了以前未有记载的肱骨远端髓腔内骨嵴的形态,对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和肘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否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活性,从而抑制溶骨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体在大鼠皮下气囊中的分子生物学反应,探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抑制骨溶解生物活性的可能机制.方法:于鼠背部皮下注射过滤后的空气3 mL,每2 d 1次,共6次.1周后,20只SD大鼠按注射成分的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于囊腔内注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体悬液(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1,2周后取囊腔组织进行光镜下观察,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mRNA水平;Westem blotting法测定EMMPRIN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光镜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囊腔组织均未见明显组织细胞反应.实验组第1周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与实验组第2周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第2周较对照组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EMMPRIN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第2周小于第1周.提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体抑制了溶骨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活性,从而抑制溶骨反应.  相似文献   
10.
双钢板内夹板式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在AO分型中属于C型骨折。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传统的单侧钢板内固定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笔者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双钢板内夹板式内固定治疗此类患者1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