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术前2 h口服不同容量碳水化合物(CHO)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胃液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8~55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常规禁饮组(对照组)、口服CHO 200 ml组(C200组)、口服CHO 300 ml组(C300组)和口服CHO 400 ml组(C400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禁饮,C200组、C300组和C400组术前2 h分别口服CHO 200、300、400 ml。入手术室后,超声测量平卧位、右侧卧位胃窦部横截面积并行Perlas等级评分。常规全麻诱导插入I-gel喉罩后置入多孔鼻胃管抽吸胃液,测定胃液量。记录口服CHO前、口服CHO 2 h后的口渴及饥饿VAS评分、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Y)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400组胃液量明显增多(P<0.05)。与C400组比较,对照组和C200组Perlas 2级比例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C200组和C300组Perlas分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口服CHO...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周围性肺结节切除术患者呼吸、循环和急性期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周围性肺结节楔形切除术的患者84例,男45例,女39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42例。两组麻醉诱导前 10 min分别恒速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首量泵注结束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E组麻醉诱导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术中维持艾司氯胺酮0.5 mg·kg-1·h-1持续泵注。S组麻醉诱导给予舒芬太尼0.1 μg/kg,术中维持瑞芬太尼0.05 μg·kg-1·min-1持续泵注。两组其余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一致。记录术中低氧血症、心动过缓、低血压和体动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t0)、置入喉罩后(t1)、打开胸膜后30 min(t2)、拔除喉罩前(t3)、送返病房前(t4)的HR、MAP、SpO2、PaCO2和PaO2。记录t1、t2、t3 时VT、RR。于t0 及术后24 h(t5)时抽取肘正中静脉血3 ml,检测TNF-α、IL-6浓度。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幻觉、谵妄、噩梦发生情况,口腔分泌物量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S组比较,E组术中低氧血症、心动过缓、低血压和体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t0 时比较,S组t1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t1、t2、t3 时SpO2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E组t1、t2、t3时SpO2明显升高(P<0.05),t1、t2、t3、t4 时PaCO2明显降低、PaO2明显升高(P<0.05),t1、t2 时VT明显增大、RR明显增快(P<0.05), t5 时静脉血TNF-α和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幻觉、谵妄、噩梦发生率和口腔分泌物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艾司氯胺酮可以降低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下周围性肺结节切除术患者术中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期炎症反应,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序贯法测定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麻醉前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

方法 选择2022年1—8月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65岁,BMI 18~24 kg/m2,ASAⅠ—Ⅲ级。在超声引导下行PENG阻滞,定位成功后,于腰肌肌腱后方和耻骨支之间的肌筋膜平面单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采用序贯法测定0.375%罗哌卡因EV50,初始给药容量为12.5 ml,相邻容量梯度为1.5 ml。注药后20 min评估镇痛效果,若患肢活动时VAS疼痛评分<4分,视为镇痛有效,则下一例患者容量降低一个梯度;反之,则升高一个梯度,至出现7个镇痛有效-镇痛无效交叉点时结束研究。采用Probit概率回归法计算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的EV50、95%有效容量(EV95)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 0.375%罗哌卡因EV50为8.84 ml(95%CI 7.50~9.85 ml),EV95为11.12 ml(95%CI 9.78~17.09 ml)。

结论 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超声引导下单侧PENG阻滞进行麻醉前镇痛的EV50为8.84 ml(95%CI 7.50~9.85 ml)。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中低潮气量复合不同时期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开腹手术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肺顺应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接受开放性腹部手术的老年全身麻醉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中期PEEP组和后期PEEP组.常规通气组未复合PEEP,中期PEEP组在手术开始后1 h 复合PEEP,后期PEEP组在拔管前1h复合PEEP,各组PEEP设定为10cmH2O,持续1h.3组均采用间歇性正压通气(IPPV)模式,潮气量为6mL/kg,吸呼比为1∶1.5~2,调节呼吸频率,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在35~45mmHg(1mmHg=0.133kPa).分别于术前、术后1h、术后24h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气管插管后30min、术中90min和拔管前30min的潮气量、PEEP值、气道峰压(Ppeak),计算肺顺应性(CL). 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h各组PaCO2明显升高(P<0.05),常规通气组和后期PEEP组氧合指数(OI)明显降低(P<0.05),常规通气组和中期PEEP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1h比较,术后24h中期PEEP组PaCO2明显降低(P<0.05),常规通气组OI明显升高(P<0.05),常规通气组和中期PEEP组A-aDO2明显下降(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潮气量复合术中1h PEEP或拔除气管导管前1h复合PEEP均能改善术后血气指标,前者可以改善术后1h和术后24h的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肥胖女性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2 h后的胃液量(GV)是否等于或小于常规禁饮者。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BMI 28~32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碳水组(CHO组)和禁食组(Control组),每组51例。Control组术前1 d的23:00开始禁食禁饮,CHO组在麻醉前2 h口服300 mL碳水化合物。主要指标:用胃超声检查并计算右侧卧位两组胃液量的平均差异与非劣效性界值(Δ) 17.05 mL进行比较。次要指标:胃超声下右侧卧位横截面积(CSA)、 Perlas分级、单位体重的胃液量(GV/kg)、胃液pH值、患者满意度、胃排空时间。结果 胃液量的平均差异为7.18 mL(95%CI:-0.06~14.43),95%CI的上限低于预设的非劣效性限值(Δ=17.05 mL)。Control组和CHO组的平均胃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26,66) mL vs. 58(34,65)mL,P=0.43]。两组单位体重的胃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五羟色胺(5-HT)、缝隙连接蛋白40(Cx40)和43(Cx43)在慢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所致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SPF级BALB/c小鼠40只,8周龄,体重25~29 g。实验一: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两组:对照组(O组,n=8)和慢性缺氧模型组(H组,n=32)。所有小鼠正常饮食,O组在正常环境喂养4周,H组予低氧舱(每天吸入10%氧气10 h)喂养4周后,监测MA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随后处死小鼠,取心肺组织称量并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实验二:O组和H组于显微操作下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远端肺小动脉血管,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法鉴定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H组分离得PAEC和PASMC进一步分为三组:缺氧+si-Cx40组(H40组)、缺氧+si-Cx43组(H43组)和缺氧+无义siRNA组(HN组),H40组和H43组PAEC和PASMC分别接受Cx40基因和Cx43基因的特异性siRNA脂质体siPORTNeoFX转染,HN组接受无义siRNA转染。所有细胞在10%氧气条件下进行传代培养。采用qPCR检测Cx40和Cx43 mRNA表达量,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EET和5-HT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SMC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蛋白-22α(SM22α)和2r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r)含量。
结果 实验一:H组MAP、mPA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均明显高于O组(P<0.05)。实验二:与HN组比较,H40组PAEC和PASMC中Cx40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H43组PAEC和PASMC中Cx43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H43组和H40组PAEC中EET浓度明显升高(P<0.05),PASMC中EET和5-HT浓度、α-SMA和SM22α含量明显降低(P<0.05),PASMC中BMP2r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H40组比较,H43组PAEC中EET浓度明显升高(P<0.05),PASMC中EET和5-HT浓度、α-SMA和SM22α含量明显降低(P<0.05),PASMC中BMP2r含量明显升高(P<0.05)。
结论 PAEC感受缺氧信号,合成分泌增加的EET、5-HT通过Cx40和Cx43转移至PASMC中,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收缩蛋白α-SMA、SM22α的表达。通过阻断缝隙连接之间EET、5-HT的转运,有助于减轻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和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麻醉诱导前预注不同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20例,男52例,女68例,年龄18~64岁,BMI 20~3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C组)、右美托咪定0.5 μg/kg组(L组)、右美托咪定0.75 μg/kg组(M组)和右美托咪定1.0 μg/kg组(H组),每组30例。C组麻醉诱导前10 min恒速静脉泵注生理盐水0.5 ml/kg,L组、M组和H组麻醉诱导前10 min分别恒速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0.75和1.0 μg/kg。所有患者为全凭静脉麻醉,麻醉用药相同。记录输注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定前即刻(T1)、麻醉诱导前即刻(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手术切皮即刻(T4)、气腹开始即刻(T5)、气腹后10 min(T6)、缝合完毕即刻(T7)、气管拔管后即刻(T8)的HR和MAP。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阿托品使用例数、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1、4 h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苏醒期躁动、术后心动过缓、术后低血压、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L组、M组和H组T2—T8时HR明显减慢(P<0.05),T3—T8时MAP明显降低(P<0.05),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1、4 h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M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H组阿托品使用率明显升高(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L组比较,H组T2—T6时HR明显减慢(P<0.05),M组和H组术后1、4 h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诱导前预注右美托咪定0.75 μg/kg可以有效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性肋骨骨折非手术患者呼吸功能和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创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非手术患者81例,男48例,女33例,年龄40~70岁,BMI<35 kg/m 2,ASA Ⅰ或Ⅱ级。按照是否行ESPB将患者分为两组,ESPB组(E组,n=39)和非ESPB组(N组,n=42)。E组于入院当日或次日在超声引导下行ESPB,N组未行任何神经阻滞,仅给予胸带外固定及静脉滴注地佐辛5 mg。记录入院后24、48和72 h的用力肺活量(FVC)和VAS疼痛评分,记录入院后24 h内、入院后24~48 h和48~72 h时段内地佐辛用量。记录气胸、神经损伤、血肿、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与入院后24 h比较,入院后48和72 h E组FVC明显升高(P<0.05),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入院后48和72 h E组FVC明显高于N组(P<0.05),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N组(P<0.05)。与入院后24 h内比较,入院后24~48 h和48~72 h E组地佐辛用量明显减少(P<0.05)。入院后24~48 h和48~72 h E组地佐辛用量明显少于N组(P<0.05) 。E组未出现气胸、神经损伤、血肿、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超声引导下ESPB能改善肋骨骨折非手术患者肺活量,提高镇痛效果,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任志强  梁文波  尹宁 《江苏医药》2021,47(10):1017-1019,1023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对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TEAS;P组在术毕送入麻醉复苏室时给予TEAS;AP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和术毕送入麻醉复苏室时分别给予T EAS.每次电刺激时间为30 min.记录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观察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 与A组比较,P组和AP组患者的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较早,患者满意度增高(P<0.05),AP组优于P组(P<0.05).P组和AP组术后住院时间少于A组,AP组PONV发生率亦少于P组(P<0.05).P组和AP组PONV发生率低于A组,AP组亦低于P组(P<0.05).结论 分别在麻醉诱导前30 min和术毕进入复苏室时实施T EAS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可明显促进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53岁,163 cm,48 kg。因"摔倒致右髋部疼痛,运动困难1 h"入院。入院后髋关节平片提示:右股骨颈骨折。既往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病史3年。入院时HR 90次/分,律齐,RR 16次/分,BP 133/91 mm Hg;意识清楚,说话声音含糊不清,语速慢;右侧鼻唇沟变浅,舌肌萎缩明显,舌肌震颤(+),伸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