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依托咪酯易化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抑制的诱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Eto)对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和长时程抑制(LTD)影响。 方法 利用场电位技术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1区fEPSP。 结果 10 μmol/LEto可显著抑制fEPSP的基础传递,加药后35minfEPSP的幅值为基线值的(71.7±3) % ,与基线相比差异显著(P <0 .0 5 ) ;1μmol/LEto对基础传递无影响,但可易化LTD的诱导。对照组低频后35minfEPSP幅值为基线值的(85±3) % ,而1μmol/LEto组低频后35minfEPSP幅值为基线值的(6 9±2 )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AP 5可以阻断对照组和Eto组LTD的诱导。 结论 Eto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海马CA1区fEPSP ,并且易化LTD的诱导。  相似文献   
2.
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高度脂溶性、起效迅速的麻醉药物,主要通过非竞争性地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发挥作用,然而由于其可能伴随的幻觉、妄想、身心分离等精神分裂症样表现以及潜在的成瘾性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临床麻醉中应用较少。如今随着对氯胺酮抗抑郁、抗炎、神经保护等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氯胺酮在国内的应用正逐步扩展。但是氯胺酮也具有神经毒性,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神经细胞凋亡,尤其是作用于发育期大脑时。本文针对氯胺酮的神经保护与神经毒性作用两种特性,其相关机制以及通过氯胺酮与其他麻醉药物的复合运用来更好地利用其神经保护,减少神经毒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野百合碱复合单肺切除所致肺血管重建中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 =2 5 ) :(M +P)组左肺切除术后1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6 0mg/kg ;对照组假手术处理。于手术前0周,手术后14 ,2 1,2 8,35d再次开胸经右心室置入导管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 ,检测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 (LV +S) ]比值。肺小动脉阻塞评分法检测肺血管内膜增厚程度。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肺肌型小动脉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WT % )。RT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动脉eNOS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 +P)组mPAP、RV/ (LV +S)、WT %和肺小动脉阻塞分数明显升高(P <0 .0 1) ,肺组织eNOSmRNA表达在注射野百合碱左肺切除后14 ,2 1,2 8,35d明显降低并呈时间依赖性(P <0 .0 1)。左肺切除后5周,(M +P)组肺血管eNOS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eNOSmRNA表达水平与肺高压程度、RV/ (LV +S)、WT %改变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 <0 .0 1)。 结论 eNOS表达下调可能在野百合碱复合单肺切除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野百合碱 (MCT)复合单肺切除诱导的实验性肺动脉重建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方法  16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 2组 (n=8)。 (M+P)组 :大鼠行左肺切除 ,7d后皮下注射 MCT6 0 mg/ kg;对照组 :大鼠仅行假手术处理。每组大鼠于术后 5周检测肺动脉压、右心室 /左心室 +室间隔 [RV/ (L V +S) ]的比值 ,同时观察右肺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M+P)组大鼠肺动脉压力和 RV/ (L V+S)比值明显增高 (P<0 .0 1) ;病理观察显示 (M+P)组大鼠 MCT注射后 4周肌型肺小动脉中膜明显增厚 ,肺腺泡内小动脉明显肌化、内膜增厚。对照组大鼠肺小动脉未见血管结构重建。与对照组相比 ,(M+P)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坏死及内弹力膜断裂明显增加。 结论 肺小动脉内皮损伤、肌型肺小动脉中膜增厚和肺腺泡内小动脉肌化、内膜增厚是 MCT复合单肺切除诱发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