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发育不良节段数3.6±1.3个节段,平均椎弓不连节段数5.7±1.5个节段,局部后凸角平均-92.2°±20.2°,C2-7 Cobb角平均-68.6°±31.0°,T1倾斜角(T1 slope,T1S)平均-12.5°±12.5°,后凸顶点位于C4节段1例,C5节段5例,T1节段1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8.5~14分(平均12.6±2.1分),其中1例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记录患者预矫形方式及手术方式,入院时、预矫形后、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例术前接受颅骨牵引,3例接受平衡悬吊牵引,3例接受联合牵引,经术前牵引预矫形后,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60.8%。1例接受手术松解、Halo-vest外固定治疗,1例接受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1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4例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固定6.0±2.1个节段,2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接受翻修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84个月(41.2±32.0个月),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平均-27.9°±11.6°,矫正率69.7%,C2-7 Cobb角平均-13.3°±28.4°,T1S平均4.9°±17.9°;术后mJOA评分10.5~17分(15.7±2.3分),改善率78.3%。对比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mJOA评分、C2-7后凸角、局部后凸角及T1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CDS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前方椎体发育不良伴多节段椎弓不连,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治疗策略可采取术前牵引预矫形并前路多节段椎体切除重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2.
目前,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已成为临床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指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老化、退化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被认为是DDD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引发患者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修复IDD是治疗DDD的重点。IDD过程中伴随着炎症介质的产生、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以及氧化应激的发生。褪黑素作为一种吲哚类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近年来受到研究者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对IVD具有保护作用,对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也有一定的作用,其有望成为IDD修复的治疗药物。笔者拟对褪黑素在椎间盘退变修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及IDD的早期药物干预和修复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低颅压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胸椎后路手术且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3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31例,年龄30~78岁(56.6±11.1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低颅压症状分为低颅压症状组和非低颅压症状组,低颅压症状组15例,男1例,女14例,年龄43~78岁(58.9±11.0岁),非低颅压症状组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30~72岁(55.1±11.2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头痛,按照WHO规定标准对恶心呕吐进行分级,头晕按患者的主观感受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补液量及引流量;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低颅压症状的危险因素;总结低颅压症状的具体表现、严重程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评价补液、调整体位、改变引流方式等治疗措施对低颅压症状的疗效。结果:15例出现低颅压症状的患者中,头痛11例(73.3%),恶心呕吐9例(60.0%),头晕5例(33.3%),其中7例(46.7%)为单一症状,6例(40.0%)合并2种症状,2例(13.3%)合并3种症状。头痛VAS评分为2~6分(4.0±1.0分),恶心呕吐程度:Ⅱ级1例,Ⅲ级7例,Ⅳ级1例,头晕程度均为轻度。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时间为术后24~96h(41.3±25.5h)。低颅压症状持续天数为1~4d(2.2±0.9d)。低颅压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补液、调整体位及改变引流方式,拔除引流管时间为3~5d,平均为3.9d。15例患者低颅压症状经保守治疗后均完全缓解,顺利出院。脑脊液漏继发并发症情况,非低颅压症状组颅内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胸膜腔瘘1例,低颅压症状组伤口裂开1例。患者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比例为39.5%(15/38),低颅压症状组和非低颅压症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补液量及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体重、身高、BMI、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中总入量、术中总出量、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钠、平均每日引流量、平均每日引流量/体重、平均每日补液量、平均每日补液量/体重与低颅压症状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的比例较高;低颅压症状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头晕,半数患者会合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补液、调整体位及改变引流方式等综合处理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低颅压症状或缩短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HDDS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年龄14.9±5.9岁(9~35岁)。均行减压、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随访42.5±33.1个月(3~120个月)。依据术后末次随访时的Dubousset腰骶角(Dubousset lumbosacral angle,Dub-LSA)将患者分为70°(7例)、70°~79.9°(8例)、80°~89.9°(4例)及≥90°(16例)四组,依据末次随访时滑脱的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Ⅲ度及以上(5例)、Ⅱ度(6例)、Ⅰ度以内(24例)三组,分别对比各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结果:滑脱率术前为(66.7±22.5)%(35%~100%),末次随访时为(18.9±20.9)%(0%~72%);DubLSA术前为61.9°±14.7°,末次随访时82.1°±17.3°。末次随访时Dub-LSA越大、滑脱程度越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较术前改善越明显;直至Dub-LSA≥90°和滑移程度在Ⅰ度以内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均有显著性改善,由后倾型骨盆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的比例显著增加。Dub-LSA≥90°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6.4°±6.5°与27.2°±4.9°(P0.001)、SS分别为33.5°±9.1°与42.1°±9.3°(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16)与43.8%(7/16)(P=0.00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滑脱程度在Ⅰ度以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8.9°±8.6°与30.6°±7.4°(P0.001)、SS分别为31.4°±11.5°与41.2°±8.7°(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24)与29.2%(7/24)(P=0.009),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将HDDS患者的Dub-LSA复位至≥90°和将滑移复位至Ⅰ度以内能够显著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且能够将部分(43.8%)后倾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索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患者45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0.1±7.6岁,平均病程为4.3±4.4个月(1~24个月)。术前Frankel分级E级25例,D级17例,C级1例,B级2例。术前伴有内脏转移10例,伴有其他骨转移1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肿瘤切除组和姑息减压组,肿瘤切除组包括肿瘤减灭术和全脊椎切除术。统计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生存状态分为终点组(已去世)和随访组(仍存活),记录随访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评估及随访前半年内的影像学复查结果。通过Kaplan-Meier法估算中位生存期并获得生存曲线。将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仍有30例患者存活(随访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6.7±31.6个月,手术后的中位生存期为81.0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为84.4%,术后2年生存率为78.6%,术后3年生存率为70.2%。随访组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NR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6.0±2.4分(1~10分)和2.9±2.7分(0~8分),19例患者与术前相比疼痛明显缓解(NRS评分降低3分以上)。术前和随访时的KP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71.3±14.3分(30~90分)和70.0±12.2分(40~90分)。29例患者随访时的Frankel分级为D级以上,其中6例获得改善,14例保持不变。单因素分析中颈椎转移(P=0.040)、内脏转移(P=0.018)、术后放疗(P=0.027)和术后靶向治疗(P=0.018)对术后生存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切除组的患者预后优于姑息减压组,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后局部放疗和全身靶向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提高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手术治疗可以缓解疼痛,保护神经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脊柱血管瘤是发生于脊柱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0%~26%,其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胸椎,尤其是上胸椎;女性较男性多见,男女发病比约为1∶1.3~1∶2.25,发病年龄多为40~50岁[1、2].脊柱血管瘤大部分病灶是无症状的(静止性,Enneking分期为S1期),只有0.9%~1.2%的脊柱血管瘤有症状;在有症状的...  相似文献   
7.
寰枢椎畸形表现复杂多样且患病率不低,国外报道在普通人群中寰椎枕化的患病率约为0.08%~2.79%,寰椎后弓不连为1%~4.3%,颈椎融合为0.58%;也有数据显示C2~3节段融合占先天性颈椎融合的比例为74.1%。由于该病通常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且位于颅底与脊柱交界处,骨畸形通常较严重、并伴有血管畸形,致死、致残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由于病因不清,目前尚无寰枢椎畸形病因层面的干预措施;同时也缺乏早期预测手段,患者多在出现外观畸形或者神经损害时才引起重视。目前临床上没有可靠的内科治疗方法,而外科治疗手术风险很高。因此,研究寰枢椎畸形早期诊断和可靠的病因学干预靶点是目前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寰枢椎在胚胎起源上来自于中胚层形成的体节,故而寰枢椎先天性畸形发生早期与胚胎体节发育密切相关,体节发育成为研究寰枢椎畸形的关键线索。笔者就体节发育及其在寰枢椎畸形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体节发育遗传基因突变与该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3个月时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多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伴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纳入67例患者,男44例,女23例;年龄31~78岁(56.5±9.9岁)。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颈椎矢状面MRI T1加权像上测量各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术前椎间盘突出≥2.0mm定义为较大椎间盘突出;术后3个月时突出大小较术前变化≤0.5mm定义为无明显变化,>0.5mm定义缩小或增大,统计缩小、无明显变化和增大的椎间盘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手术前后较大椎间盘突出大小。结果:共测量335个椎间盘,术前314个椎间盘存在突出,C2/3 57个,C3/4 64个,C4/5 66个,C5/6 65个,C6/7 62个;中位突出大小为2.09(1.43,2.69)mm。其中163个突出≥2.0mm,C2/3 9个,C3/4 42个,C4/5 38个,C5/6 41个,C6/7 33个。术后3个月时313个椎间盘存在突出,中位突出大小为1.97(1.35,2.76)mm。314个术前存在突出的椎间盘中,83个(26.4%)椎间盘突出较术前缩小,175个(55.7%)无明显变化,56个(17.8%)增大。其中163个术前突出≥2.0mm的椎间盘术后3个月时54个(33.1%)椎间盘突出缩小,86个(52.8%)无明显变化,23个(14.1%)增大;C2/3、C3/4、C4/5、C5/6、C6/7较大椎间盘突出缩小、无明显变化和增大的患者分别为2、5、14、19、14例,5、28、20、19、14例和2、9、4、3、5例,其中C2/3、C3/4节段椎间盘突出大小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4/5、C5/6、C6/7节段椎间盘突出大小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缩小(P<0.05)。3例(4.5%)患者因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术后突出增大,症状缓解不明显而行二期颈前路手术。结论:多节段CSM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3个月内较大椎间盘突出程度可发生变化,约1/3的椎间盘突出可发生缩小,多见于C4/5、C5/6、C6/7节段;椎间盘突出增大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腰椎肿瘤的上下位椎体的术前CT值,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组,判断分析术前CT值与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钛网下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全脊椎切除钛网重建术的29例腰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42.4±14.5岁(23~69岁);随访时间121.2个月(48~175个月)。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通过腰椎CT测量钛网的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椎体间高度,将椎体间高度较出院时下降超过1mm纳入下沉组,未超过1mm纳入无下沉组。收集两组人数、性别、年龄(依照中位年龄分组)、肿瘤发生部位和术后是否辅助放疗等资料;测量肿瘤节段的上、下位腰椎椎体的术前CT值,并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为低CT值和正常CT值。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临床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分析判断术前上下位椎体CT值在钛网下沉预测中的价值。结果:术后3个月钛网下沉组3例,无下沉组26例;术后6个月钛网下沉组11例,无下沉组18例;术后12个月钛网下沉组18例,无下沉组11例;术后24个月钛网下沉组22例,无下沉组7例。术后不同随...  相似文献   
10.
椎旁肌是维持脊柱稳定和运动功能的重要结构之一,包括前群(腰大肌、腰小肌和腰方肌)和后群(多裂肌、竖脊肌、半棘肌、回旋肌和横突间肌)。椎旁肌退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其与多种腰椎疾病及手术预后密切相关。椎旁肌退变包括肌肉数量(quantity)和肌肉质量(quality)两方面改变,主要以肌肉萎缩(肌纤维变细及减少,肌肉质量变小)和脂肪浸润(肌肉成分改变)的形式表现。随着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研究者可利用超声、CT和MRI等手段从不同角度描述椎旁肌退变,探究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了椎旁肌退变的影像学评估及其与腰椎疾病的关系,但是由于采用影像学参数不同、评价体系不统一,且受个体因素差异大,使得不同研究的结果难以比较[1~3]。目前该研究领域中最常用的影像学参数为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肌肉密度(muscle density)及脂肪浸润(fat infiltration),笔者将从这三方面以及新型影像学指标在评估腰部椎旁肌退变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综述,比较各个影像学参数在相关研究中的适用范围、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