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5篇
  免费   469篇
  国内免费   89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81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623篇
内科学   213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112篇
特种医学   2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00篇
综合类   1698篇
预防医学   251篇
眼科学   103篇
药学   383篇
  1篇
中国医学   136篇
肿瘤学   22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411篇
  2012年   560篇
  2011年   568篇
  2010年   445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AIM:To investigate into the chang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METHODS:BMD of lumbar vertebrae 2-4 and femur in 6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ere measured with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and were compared with age, sex and BMI-matched normal control group. RESULT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BMD of lumbar vertebrae 2-4 in female of menopaus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P&;gt;0.05), but BMD of total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P&;lt;0.05), BMD of neck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P&;lt;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BMD of L2-4 and femur in male of 50 years old abov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gt;0.05). CONCLUSION:BMD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x,BMD of female of menopaus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ere descended easily,especially in areas of neck BMD, it should couse to pay attention to in order to prevent pathologic bone fracture;BMD of male of 50 years old abov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have no the obvious change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穿刺性血管损伤的声像图特征。方法26例周围血管穿刺后出现局部肿块、血管杂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的形态、回声、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观察肿块内、破口处、肢体动脉和静脉内的血流信号。结果3例单纯性血肿,彩色血流成像肿块内无血流信号;19例假性动脉瘤,肿块内有低速的动脉血流信号,动脉与肿块的破口处有五彩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和收缩期高速湍流血流频谱;4例动静脉瘘,在瘘口处可见有一股五彩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和连续性高速分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为穿刺性血管损伤提供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膝关节清理术治疗中重度软骨退变的膝骨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治疗中重度软骨退变的膝骨关节炎的效果. 方法采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术后康复训练治疗17例(21膝)中重度软骨退变的膝关节骨关节炎. 结果手术时间55~100 min,平均75 min.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15~20 d,平均13 d.术中关节被动活动范围0°~120°,术后关节活动度0°~110°.随访5~36个月,平均21个月,良好6例(8膝),尚可9例(11膝),差2例(2膝).关节活动范围0°~120°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中重度软骨退变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医学生需要具备不同层次的能力,所以需要不同的考试形式来衡量能力的高低。不同考试方法的选择对于反映所选课程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维也纳医科大学的考试设计及其作用,以及对我国医学教育评估的启示。通过学习奥地利先进的教学评估理念和方法,可为我国医学教育评估方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已有研究证明其与严重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有关,目前全球心房颤动的患病人数超过了3 300万,预计未来40年内其患病率将增加1倍以上。多年来,医学相关人员在探究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开创改进其治疗方法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目前心房颤动的治疗管理仍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难题,尽管心房颤动治疗的手术消融和导管消融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但对于心房颤动最佳的治疗方式、消融能量的选择尚无统一定论。导管消融通常需要多次手术且成功率低,而手术消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鉴于心脏外科医生和电生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结合导管及微创手术消融诞生了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新型策略——混合消融模式。混合消融克服了导管消融和微创手术消融的缺点,减少了不良结局,在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尤其是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心房颤动消融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目前混合消融模式治疗心房颤动的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这种新型心房颤动治疗策略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临床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6.
自行设计和制造平面和三维立体培养室及贮液室等构件,用医用硅胶管连接;转子泵作为动力源,贮液室通气口供给5%CO2 95%空气,恒温水浴箱保持构件37℃恒温,这样组成了种植细胞与生物瓣支架复合体的脉动培养系统,并进行生物力学和生物相容性测试,为心脏组织工程瓣的体外构建提供研究器材。结果显示,该装置密闭性能好,内环境能保持37±1℃、CO2浓度5%±1%、pH值6.8~7.5;流量在0.125~6.0L/min的范围内任意调节;同种瓣膜上的内皮细胞经2周培养后扩增约10倍;瓣膜支架的细菌和霉菌培养均为阴性,说明我们构建的脉动流培养系统能有效地模拟体内脉动流场实现种植细胞在体外的增殖、重塑,为心脏组织工程瓣的体外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蛋白mdm2、bcl-2和AR(雄激素受体)之间的关系,为脑膜瘤的性激素对抗治疗提供一些新信息。方法从华西医院病理科获得04年1月-07年12月病理诊断明确的脑膜瘤共394例,计算机随机抽样60例,其中良性脑膜瘤(WH0I)41例,用LsAB法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dm2、bcl-2、AR的表达。结果在良性脑膜瘤中mdm2、bcl-2、AR的表达率分别为67%、62%、33%,三者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结论(1)是否能够作为抗性激素治疗疗效的筛选和/或预测指标,bcl-2比mdm2更有潜在价值。(2)AR在脑膜瘤中的促进生长作用的相对独立性,提示AR可以作为脑膜瘤对抗激素治疗的新靶点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市HIV、HCV、HBsAg、梅毒在一般献血人群的感染情况,确保输血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HIV、抗-HCV、HBsAg、RPR和TRUST试验检测梅毒。结果在献血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5.36%;抗-HCV阳性率为1.35%;梅毒阳性率为0.42%。结论多次献血者HBsAg检测阳性率较低;有献血浆史的献血者抗-HCV检测阳性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癫痫的,I岳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000例脑卒中患者中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癫痫的总发生率6.00%,卒中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为53.33%(32/60),晚期发生率为46.67%(28/60),以部分发作为最多占65.00%(39/60),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关,皮质病灶较易发生卒中后癫痫,皮质(10.65%)与皮层下(2.73%)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不同卒中类型癫痫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发作的最常见原因,皮层病灶较易发生癫痫。  相似文献   
20.
经颅磁刺激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安全性。方法 :选用 3 6只健康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 ,低频刺激组和高频刺激组 ,对低频组和高频组分别给予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经颅磁刺激 ,然后对各组大鼠的行为、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髓鞘碱性蛋白 (MB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含量进行观察。结果 :低频刺激组 (5Hz)和高频刺激组 (2 0Hz)在刺激过程中均未出现异常活动 ,无肢体强直、阵挛等 ,脑组织形态学包括大体观察、普通光镜及电镜改变不明显 ,其血清MBP和NSE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一定强度和频率内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