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的PET/CT图像自动分割技术在肺癌靶区勾画中的应用。方法:采集20例无转移的肺癌患者的PET/CT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疗科医生分别依据CT图像和PET/CT图像采用目测法勾画肿瘤靶区,分别命名为GTV-cT和GTV-PET。所有PET图像均由自主编写的基于PCNN的分割方法进行靶区的自动分割.所得靶区为GTv-PETauto。采用PINNACLEV9.2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分别计算三种方法所勾画的靶区体积,对三种GTV的体积大小和重合关系进行比较。结果:两名医生依据cT图像勾画的靶区平均体积GTV-CTl和GTV-CT2分别为(210.56+197.38)cm3和(192.83±187.05)cm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PET/CT勾画的靶区GTV-PETl和GTV.PET2分别为(141.50±118.43)cm3和(130.47±116.70)cm3,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名医生依据PET/CT图像勾画的靶区差异较依据CT的差异小。PET/CT自动分割靶区GTV-PETauto为(133.19±101.28)cm3,与GTV-PET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验证了PCNN分割方法的可靠性。GTV-PETauto、GTV-PET均小于CT手动勾画靶区GTV-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3例靶区因区分肿瘤和肺不张而缩小。结论:基于PCNN的PET/CT图像分割技术提高了肿瘤靶区勾画的精确性,减少了不同医生勾画靶区的差异性,并大大缩短了医生进行靶区勾画的时间。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1.5 T磁共振引导放疗中的电子流效应(ESE)及其对射野外剂量的影响。方法 首先,利用Monaco系统研究了均匀射野(5 cm×5 cm)在规则几何模体外入射端和出射端的空气中ESE。其次,回顾性地选取在常规加速器上接受过放疗的1例喉癌病例和1例乳腺癌病例,重新用Unity机器模型在Monaco系统中进行剂量计算,研究磁场下ESE对射野外皮肤剂量的影响。结果 在磁场作用下,规则几何模体的入射端和出射端都观察到ESE效应,但出射端ESE明显强于入射端。在喉癌病例中,ESE现象不明显,对射野外皮肤剂量影响很小。在乳腺癌病例中,射野外ESE会延伸到下颌附近,导致下颌皮肤剂量升高,1 cm3体积对应剂量D1 cm3=454.6 cGy。添加1 cm虚拟防护膜后,下颌皮肤剂量D1 cm3降低到113.6 cGy,几乎与无磁场情况下相当(D1 cm3=92.5 cGy)。结论 磁场下的ESE会改变射野外的剂量分布,导致局部剂量升高。在喉癌病例中ESE不明显,但对于乳腺癌病例,ESE可延伸到下颌位置,外加防护膜对ESE具有较好的屏蔽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建立肺癌放射抗拒细胞系H1975R,并探究miR-17在其放射抗拒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梯度剂量连续照射,体外建立肺癌放射抗拒细胞系H1975R。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对H1975R和H1975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进行验证。利用RT-PCR检测亲本细胞和放射抗拒细胞的miR-17的表达水平,并通过上调或下调miR-17表达,比较其放射敏感性变化,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结果 H1975R的放射生物学参数D0、Dq和SF2均比亲本H1975大(P<0.05),显示更强的放射抗拒性。从RT-PCR结果可知,miR-17在H1975R的表达量是H1975的2.67倍(P<0.01)。上调H1975细胞的miR-17表达后,其放射敏感性降低,而细胞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均增强,G2/M期细胞比例增多(P<0.05)。下调H1975R细胞的miR-17表达后,其放射敏感性升高,而细胞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均降低,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结论 miR-17参与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抗拒的调控,其可能成为治疗放射抗拒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4.
目的:拟基于3种配准方法(B样条弹性配准、仿射配准和刚性配准),探讨宫颈癌外照射放疗累积剂量及其差异。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进行了两次放疗定位的10例宫颈癌病例。首先,以第二次扫描的CT图像为参考,采用归一化的互信息(MI)和平均绝对差(MAD)评价3种配准方法(B样条弹性配准、仿射配准和刚性配准)的精度。然后,分别采用上述3种方法,将第一次放疗的IMRT剂量,累积到第二次扫描的CT图像,得到3种配准方法的累积剂量DB、DF和DG,最后,以DB为基准,分别比较DF与DB、DG与DB的差异。 结果:配准精度:本文3种配准方法的MI值分别为1.27±0.02、1.24±0.03和1.24±0.02,MI值越大,精度则越高;MAD值分别为4.93±1.03、6.36±1.59和6.76±1.77,MAD值越小,精度则越高。累积剂量差异:DF与DB、DG与DB的MAD分别64.8±49.7和72.9±47.5,MAD值越小,剂量差异越小。DF与DB、DG与DB在直肠和膀胱的V50偏差较大,但是在本研究所选的DVH参数(直肠和膀胱的D50%、V50,CTV和GTV的D95%、Dmean)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不同分次的宫颈癌外照射CT图像进行配准,建议采用三维弹性配准方法,其配准精度较高,能获得较准确的即往放疗总剂量。  相似文献   
25.
【摘 要】 目的:探讨保护颈动脉鞘的局部晚期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计划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的影响。 方法:对1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设计常规IMRT计划及保护颈动脉鞘的IMRT计划。对PGTVnx和PCTV1的平均剂量(Dmean)、D98%、D50%、D5%、D2%、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颈动脉鞘和危及器官剂量进行评价。 结果:与常规IMRT计划相比,保护颈动脉鞘的IMRT计划中PGTVnx的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PCTV1的D50%、Dmean,颈动脉鞘的Dmax、Dmean,脊髓的Dmean,以及脑干的V40、Dmean均有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保护颈动脉鞘的局部晚期鼻咽癌IMRT计划能保证靶区剂量覆盖,降低颈动脉鞘和脑干的剂量,同时,计划的剂量分布也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估算放疗技师在应急处理后装放射源卡源过程中的受照剂量。方法 使用仿真人体盆腔模型替代宫颈癌患者,填充石蜡的假人替代放疗技师,模拟放射源在患者的子宫口位置发生卡源事故的场景,采用热释光剂量仪测量假人的4个敏感器官(晶体、甲状腺、乳腺、睾丸)表面不同时长内的受照剂量,并计算穿戴0.35 mm铅当量的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结果192Ir源强370 GBq计,无防护情况下各敏感器官在不同处理时间的受照剂量均小于0.12 mGy。在穿戴防护用品之后,各敏感器官的受照剂量减少1.7%~19.8%。结论 放疗技师在没有穿戴防护用品,192Ir源强为370 GBq,应急处理时间35 s内的入射体表剂量不超过0.12 mGy,只相当于做一次X线摄影检查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27.
宫颈癌是全球妇科肿瘤中发病最高的3种肿瘤之一,2008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1].宫颈癌在我国是第2大常见妇科肿瘤,仅次于乳腺癌.手术、放疗、化疗是宫颈癌的常用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错过早期的手术机会,放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联合放、化疗可以明显提高盆腔局部控制率和改善总生存[2-3].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3位[4],直肠癌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预防和治疗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主要手段是放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应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MC)算法探讨电子线挡块对输出因子的影响。方法:针对西门子Primus直线加速器的10emx10em限光筒,先在此限光筒内设计8个边长为2cm-9cm的方野.采用MC算法分别模拟计算它们在6MeV、9MeV和12MeV下的输出因子,然后再设计13个不同大小的矩形野,同样采用MC算法计算它们的输出因子,并与采用公式OUF(X,Y)=[OUF(X,X)·OUF(Y,Y)]^1/2得到的输出因子进行比较。最后,将3cmx5cm和4cmx8cm两个矩形野的中心分别向左移动4个位置,观察射野中心的位置变化对输出因子的影响。结果:采用上述公式计算矩形野的输出因子能较好地吻合采用MC算法得到的输出因子,两者的差距不超过1.3%。3crux5cm和4cmx8em两个矩形野的中心位置变化对剂量分布影响不大,输出因子差距不超过1.4%。结论:任意大小的矩形野的输出因子均可采用此公式计算得到,前提是须测量较详细的方野的输出因子。电子线射野中心的位置对剂量分布的影响不大。关键词:电子线;输出因子;蒙特卡罗算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99Tcm-MDP SPECT/CT诊断宫颈癌放疗后骨盆不全骨折(PI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宫颈癌放疗后疑似PIF患者的全身显像(WBS)和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资料。以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及随访(>12个月)结果作为最终诊断PIF的标准,比较WBS、SPECT/CT对PIF的诊断效能。结果 37例患者共50个骨盆病灶,最终诊断PIF 42个(30例)。WBS诊断PIF的灵敏度为45.24%(19/42),特异度50.00%(4/8),准确率46.00%(23/50);SPECT/CT诊断PIF的灵敏度为92.86%(39/42),特异度75.00%(6/8),准确率90.00%(45/50);SPECT/CT诊断宫颈癌放疗后PIF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高于WBS(χ2=22.28、22.24,P均<0.01),但二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结论 99Tcm-MDP SPECT/CT可用于诊断宫颈癌放疗后PIF。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影响宫颈神经内分泌癌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20年7月收治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30例宫颈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方案,随访截止至2021年3月31日,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3(9~135)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6(1~102)月、19(3~102)月,中位年龄为44.5岁(21~65岁)。截至随访日期,13例(43.3%)患者存活。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P < 0.001)、化疗(P=0.018)、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6)以及分期(P=0.014)对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影响。手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对总生存时间具有影响(P < 0.001,P= 0.033)。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及化疗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时间的两个独立因素(P=0.002,P=0.005),手术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唯一独立因素(P=0.002)。年龄、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盆腔淋巴结转移、化疗疗程及放疗均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的预后与是否行手术和化疗密切相关,适合手术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化疗作为辅助治疗可使患者生存受益,即使早期患者也建议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