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2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5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26篇
内科学   106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840篇
预防医学   449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01篇
  1篇
中国医学   155篇
肿瘤学   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真核起始因子4E(eIF4E)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调节作用。方法 分别用200?ng/μl脂多糖(LPS)和20?ng/μl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RAW264.7细胞12?h后提取mRNA,24?h后提取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eIF4E mRNA和蛋白在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复制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检测小鼠腹主动脉eIF4E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组织免疫荧光检测eIF4E在主动脉根部中分别与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共表达。结果 M1型巨噬细胞eIF4E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M2型巨噬细胞(P?<0.05)。在ApoE-/-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ApoE-/-小鼠腹主动脉eIF4E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C57BL/6J小鼠(P?<0.05);eIF4E与CD86的共定位表达高于eIF4E与CD206的共定位表达。结论 eIF4E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在M1型巨噬细胞中起作用,进而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发病时间6 h内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发病<6?h ACI患者160例,按照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分组,观察组采取rt-PA+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取rt-PA动脉溶栓,每组8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h、7?d、3个月NIHSS评分、ADL评分,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及临床预后。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100%(完全再通76例,部分再通5例),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95%(完全再通62例,部分再通14例,未通4例),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仅2例再发脑梗死,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术后12例再发脑梗死,且4例因脑梗死伴脑疝死亡,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发病6?h内采取rt-PA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提高溶栓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安全性良好。但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及术前准备耗时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延长溶栓处理时间,抵消早期动脉溶栓的优势,建议视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溶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钛网椎板成形术治疗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1998~2012年40例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7~76岁),进行多节段椎板减压钛网成形术.结果 随访时间12个月~15年,平均36.4个月,钛网位置在位,植骨融合良好.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功能评定采用Mann标准,恢复达Ⅰ级者19例,达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1例,Ⅴ级0例,恢复优良率82.5%.结论 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多表现为多节段受累,后入路多节段椎板减压内固定钛网椎管成形治疗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症中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分析80岁以上高龄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1例8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按是否接受IMRT,分为IMRT组和非IMRT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的内科支持治疗(BSC),同时积极处理合并基础疾患。结果 IMRT组平均治疗剂量为(65.3±3.6)Gy,全组均未发生3级以上放疗反应,近期有效率(RR)为63.2%(12/19例)。Kaplan-Meier分析表明IMRT组和非IMRT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和8.0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31.6%(6/19)和13.6%(3/22),3年生存率分别为15.7%(3/19)和4.5%(1/22),差异显著(χ2=6.33,P=0.01)。结论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年食管癌患者,积极进行IMRT,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5.
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Soave术与传统经腹Soave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至2011年3月经临床症状、钡剂灌肠、术后病理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1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行腹腔镜Soave术(A组),49例行传统经腹Soave术(B组)。结果:A组中1例因腹腔粘连严重中转开腹,余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10.2±2.6)ml,术后平均住院(8.2±1.4)d,术后发生便秘1例、大便失禁1例、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肠炎2例(Hirschsprung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肠梗阻1例,无切口感染及肛门狭窄。B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5.1±3.4)ml,术后平均住院(12.8±2.7)d,术后发生便秘3例、肛门狭窄2例、大便失禁2例、HAEC 5例、切口感染2例、肠梗阻4例。结论:腹腔镜辅助Soave术具有患儿创伤小、康复快、术后进食早、输液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安全可靠,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一定优越性,适于新生儿。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将患者分入A组(n=72,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和B组(n=28,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实验室和预后相关指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气促程度、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B组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1年再入院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7.
【摘要】在过去的5年中,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含钆对比剂的施用与脑MRI信号变化有关,即使在血脑屏障完整和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尸检和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些T1WI高信号区域的钆沉积,引发了对含钆对比剂体内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的关注。本文回顾了目前人体和动物脑中钆沉积研究的最新进展,评估了不同类别含钆对比剂对沉积的影响,同时介绍了钆沉积和清除的潜在机制及可能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88.
临床资料 患者1:男,65岁.2009年12月因“腹痛伴黄疸、高热1周”在当地医院拟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伴胆管结石”予以剖腹探查、胆管切开取石、腹腔引流和留置T管持续胆管冲洗引流等外科治疗,症状和体征缓解.2个月后,再次出现黄疸、发热达39℃,T管引流液由约300 ml/d增多达800 ml/d,色黄,浑浊.拟诊“胆管感染”予以加强抗感染治疗和经T管抗生素冲洗,1周后病情逐渐缓解至正常.3周后再次出现上述病情变化,同法治疗后缓解.2010年4月,患者再次出现腹痛、黄疸、发热症状,转诊来我院就诊.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行介入治疗,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台,右侧胸腹壁及留置T管区域常规消毒,铺巾,将外置T管部分自洞巾中伸出,先夹闭其远端,再以套管针穿刺T管,送入短导丝,引入4F导管鞘作为后续造影及探查通路.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索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变化以及利伐沙班对其干预的疗效评价。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20例,AECOPD组与COPD稳定期对照组各60例,选择同期在此院健康体检者62例作为对照,均于早晨空腹静脉采血,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将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每组30例,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利伐沙班药物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AECOPD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稳定期对照组及健康体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浓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健康体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经利伐沙班或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经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2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CO2均治疗前有所降低,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分子肝素组治疗AECOPD患者总有效率(73.33%)略低于利伐沙班组(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ECOPD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及健康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两种药物的疗效接近,但利伐沙班克服了低分子肝素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的局限,在临床治疗AECOPD患者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
目的:进一步研究小儿速效感冒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及咖啡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小儿速效感冒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及咖啡因的含量。结果:在268 nm波长下,三种成分均具有较好的响应值,线性关系良好。结论:本方法同时测定小儿速效感冒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是专属、准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