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54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liminary clinical results of application of All-on-4 immediate junction in edentulous patients. Methods Twenty nine edentulous patients with 140 immediately loaded implants supporting fixed complete-arch all-acrylic prostheses from April 2008 to October 2009 in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Stomatology were included. The implant-supported fixed complete-arch all-acrylic prostheses were delivery on the operation day. At time of abutments connection, a panoramic radiograph was taken. And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the marginal bone level was performed in every 2 months. Clinical observe items included marginal bone level, integrity of the restoration,survival of the implants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Results A total of 140 implants were immediate loading. Eight implants were lost during 6-8 weeks after immediate loading, giving survival rate of 94. 3% . The marginal bone level was (0. 8 ± 0.4) mm . The All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clinical results. Conclusions The data and the experience describ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ll-on-four immediate function technique can be a predictable technique for edentulous patients.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long-term result of the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62.
目前,择区性颈淋巴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头颈部鳞癌cN0颈部淋巴结处理.与传统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mdical neck dissection,RND)和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MRND)不同,SND并不是常规清扫一侧颈部的全部五个区域,而是有选择地清扫颈部最有可能发生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区域,其中,口腔癌常选用的SND术式为清扫Ⅰ~Ⅲ区的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supraomohyoid neck dissection,SOND)[1].  相似文献   
63.
64.
涎腺肿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之一.根据国内7家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科的统计资料,在66 90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上皮性肿瘤达23 010例,占32.9%,其中75%~80%为腮腺肿瘤.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在中国人非综合征型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palate, NSCL/P)核心家系中,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探索与NSCL/P发病相关的新生突变位点。方法: 对22个中国NSCL/P核心家系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采用基因组分析工具包(Genome Analysis ToolKit, GATK)通过对比亲代与子代同一位点的等位基因识别新生突变位点,采用SnpEff软件对位点进行功能注释。对新生突变位点进行富集分析,检验全外显子区域内存在的新生突变数量是否高于预期值,以及是否存在包含新生突变数量显著高于预期值的基因。通过查阅文献总结既往研究提示与NSCL/P发病存在较强证据支持的基因,根据注释信息筛选能够引起蛋白质改变的新生突变位点,对该类位点所在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NSCL/P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利用R软件的denovolyzeR包进行富集分析(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P=0.05/n,n为基因个数)。利用STRING数据库预测新生突变所在基因与已知NSCL/P致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全外显子组测序得到的位点中共有339 908个位点通过质量控制,经GATK软件比对共筛选出345个高置信度新生突变,其中错义突变44个,无义突变1个,经典剪接位点2个,同义突变20个,内含子区或基因间区位点278个。富集分析显示,全外显子组中引起蛋白质改变的新生突变数量显著高于预期值(P < 0.05),KRTCAP2HMCN2ANKRD36CADGRL2DIPK2A 5个基因所含的新生突变位点高于预期(P < 0.05/(2×19 618))。蛋白质交互作用分析纳入46个包含能够引起蛋白质序列改变的新生突变所在的基因及13个既往研究提示与NSCL/P存在关联的基因,两类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之间存在6组交互作用,其中RGPD4SUMO1编码的蛋白质的交互作用证据可信度最高,STRING数据库交互作用评分为0.868。结论: 研究为NSCL/P的发病提供了新的证据,对携带新生突变的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揭示复杂疾病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总结药物相关颌骨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MRONJ)标本病理特点,结合患者不同手术方案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工作中有效治疗MRONJ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颌骨刮治术和颌骨区段截骨术进行治疗的23例MRONJ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总结MRONJ病理特点,并结合手术治疗方式,探讨基于病理表现特征下的临床治疗策略。MRONJ诊断标准和疾病分期依据2014年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会专家共识进行判定。结果: 本组患者5例采用颌骨区段截骨治疗,均为Ⅲ期;18例采用颌骨刮治治疗,其中Ⅱ期5例,Ⅲ期13例。5例颌骨区段截骨术的MRONJ标本病理特征从浅至深分为炎症区、骨硬化区、骨反应带,为更好分析颌骨刮治术的标本病理表现特征,我们将仅包括炎症区的表现定义为Ⅰ类病理特征,包括炎症区和骨硬化区的表现定义为Ⅱ类病理特征,而包括炎症区、骨硬化区和骨反应带的表现定义为Ⅲ类病理特征。18例颌骨刮治术患者病理特征分布如下:Ⅰ类38.9%(7/18),Ⅱ类44.4%(8/18),Ⅲ类16.7%(3/18)。5例患者采用颌骨区段截骨术治疗,术后完全愈合。18例患者采用颌骨刮治术治疗,术后完全愈合的患者中病理特征分别为Ⅰ类2例,Ⅱ类和Ⅲ类各1例;而术后出现MRONJ复发的患者中病理特征分别为Ⅰ类5例,Ⅱ类7例和Ⅲ类2例。结论: MRONJ病变由浅至深的病理表现可分为炎症区、骨硬化区、骨反应带;颌骨刮治术治疗MRONJ复发的常见原因可能为术中未充分去除骨硬化区,而遗留的骨硬化区可能阻断了骨创愈合所需要的血运、营养因子及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唾液腺癌经手术联合125 I粒子治疗后远处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影响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10月至2010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手术联合125 I粒子治疗的唾液腺癌患者197例,总结远处转移的发生特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远处转移率为14.2%(28/197),常见部位是肺(25/28,89.3%),其次是骨(5/28,17.9%)和肝(4/28,14.3%);诊断至远处转移的时间为5~168个月,平均时间(44.2±45.8)个月,中位时间64个月;远处转移至死亡的时间为0~54个月,平均时间(9.7±13.4)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90.8%,87.8%;5年分别为84.0%,81.0%。单因素分析局部区域控制情况(F=26.997,P <0.01)和组织学分型(F=1.592,P<0.01)是唾液腺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T分期、术后淋巴结是否阳性、肿瘤切缘及面神经侵犯情况,与唾液腺癌远处转移无显著关系;多因素分析局部区域控制情况(F=29.332,P<0.01)是影响唾液腺癌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结论:手术联合125 I粒子治疗唾液腺癌,局部控制率高,延长远处转移的发生时间,局部区域控制情况是影响唾液腺癌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8.
目的 通过CT和MRI检查,研究髁突矢状骨折后骨折移位和关节盘移位的相关性.方法 对26例(41侧)髁突矢状骨折CT检查,将骨折分为:裂隙型、移位型和脱位型.根据MRI检查结果将关节盘的移位程度分为A型移位、B型移位;按照异常颓后附着的形态分为拉长型和断裂型.19例(32侧)同时进行CT和MRI检查.结果 41侧髁突矢状骨折的CT结果显示:裂隙型5侧(12%)、移位型18侧(44%)、脱位型18侧(44%).在MRI斜矢状位上,裂隙型骨折5侧,关节盘位于正常位置;移位型骨折15侧,其中A型移位3侧,B型移位12侧;脱位型骨折12侧,关节盘均为B型移位.关节盘颞后附着形态:裂隙型骨折中4侧(4/5)正常形态;移位型骨折中14侧(14/15)颞后附着拉长;12侧脱位型骨折均颞后附着断裂.髁突矢状骨折20侧(63%)显示关节上腔积液;裂隙型骨折中,1侧(1/5)关节上腔积液;移位型和脱位型骨折中,分别有13侧(13/15)和6侧(6/12)关节上腔积液.结论 髁突矢状骨折后,关节积液、关节盘移位和颞后附着形态与骨折块的移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评价游离腓骨瓣术后患者下肢康复训练的效果,为该术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59例游离腓骨瓣手术患者分为干预组(A组=28例)和对照组(B组=31例),A组接受系统下肢康复训练,B组无系统下肢康复训练,A、B组分别于手术前、术后2周、1~6个月,应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系统进行主观评价,通过测量踝关节肿胀、内翻、外展、跖屈、背屈角度、(足母)趾肌力和抗阻力量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①术后3个月时,A组术侧踝关节肿胀发生率(61%)明显低于对照组(84%)(P<0.05);②术后6个月时,踝关节内翻评分(B组17.80±7.90、A组19.10±8.05)和外展(B组8.90±3.03、A组11.25±3.99),以及(足母)趾肌力评分(B组4.77±0.61、A组4.96±0.18)和(足母)趾抗阻力量评分(B组3.96±0.97、A组4.62±0.64),各项评分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③术后6个月时,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系统中,在自我感受评分(B组4.5 ±0.5、A组4.5±0.1)、行走能力评分(B组4.5±0.5、A组4.9±0.3)和总分(B组27.5±1.4、A组28.2±1.1)方面,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对游离腓骨瓣术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0.
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我们采用吻合血管的肩胛游离皮瓣和腓骨肌皮瓣配合正颌外科治疗8例严重半侧颜面发育不全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