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175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82.
83.
84.
目的探讨低剂量艾司氯胺酮与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用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择期行HCC RFA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75岁,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组(E组,39例)和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A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TCI 1%丙泊酚进行镇静,当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ffect concentration,Ce)达到1.5 mg/L,E组患者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5 mg/kg,A组患者静脉注射阿芬太尼2.0μg/kg。给予艾司氯胺酮或阿芬太尼2 min后,使用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MOA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镇静水平,目标镇静水平为MOAA/S评分=2分。若MOAA/S评分>2分,上调丙泊酚靶控血浆药物浓度(targeted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Cpt)至2.5 mg/L,若术中出现MOAA/S评分<1分或气道梗阻等不良事件,立即停止TCI。当目标丙泊酚Ce达到2.5 mg/L时,重新评估此时的MOAA/S评分,若MOAA/S≤1分,则以每3 min 0.5 mg/L的速率下调Cpt,直至MOAA/S评分=2分,若MOAA/S评分>2分,则以每3 min 0.5 mg/L的速率上调Cpt。丙泊酚Cpt每增加0.5 mg/L,E组追加艾司氯胺酮0.05 mg/kg,A组追加阿芬太尼1.0μg/kg。艾司氯胺酮和阿芬太尼的最大使用剂量分别为0.5 mg/kg和7.5μg/kg。记录两组患者丙泊酚总用量、E组艾司氯胺酮使用剂量和A组阿芬太尼使用剂量,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患者及医师满意度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入PACU苏醒后30 min(T_(1))、60 min(T_(2))、90 min(T_(3))时的麻醉后恢复改良(Modified Aldrete Score,Aldrete)评分及T_(1)、T_(2)、T_(3)、出院后1 d(T4)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需要气道干预例数、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及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干预例数,记录两组患者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E组丙泊酚总用量低于A组(P<0.05)。E组艾司氯胺酮使用剂量为0.25(0.20,0.32)mg/kg,A组阿芬太尼使用剂量为5.5(4.5,6.8)μg/kg。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患者及医师满意度评分,T_(1)、T_(2)、T_(3)时的Aldrete评分,T_(1)、T_(2)、T_(3)、T4时的VAS疼痛评分,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需气道干预例数,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及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干预例数,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艾司氯胺酮可减少HCC RFA患者围手术期丙泊酚总用量,与阿芬太尼相比不影响患者的恢复时间,不增加患者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2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患者共27个动脉瘤, 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4个, 后循环动脉瘤13个。患者术后即刻及随访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并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27个动脉瘤共置入28枚FD(包括Pipeline 16枚, Tubridge 9枚, Surpass 3枚), 支架的置入成功率为100%。27个动脉瘤的术后即刻OKM分级:A级3个(11.1%), B级15个(55.6%), C级5个(18.5%), D级4个(14.8%)。27例患者中, 5例(18.5%)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 其中缺血性事件3例(11.1%), 出血性事件2例(7.4%), 致残2例(7.4%), 死亡1例(3.7%)。2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M(Q1, Q3)]为8(7, 19)个月, 其中18例患者(18个动脉瘤)行D...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载药栓塞微球TACE(D-TACE)联合阿帕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接受D-TACE序贯阿帕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巨块型HCC患者资料,记录其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评价客观反应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结果 35例联合治疗均成功。截止至末次随访,35例中位PFS为8.09个月,中位OS为20.00个月。联合治疗后1、3、6及12个月,ORR分别为65.71%(23/35)、71.43%(25/35)、65.71%(23/35)及60.71%(17/28),DCR分别为94.29%(33/35)、88.57%(31/35)、80.00%(28/35)及67.86%(19/28)。联合治疗TRAE主要为1~2级,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D-TACE联合阿帕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巨块型HCC效果较佳且安全,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88.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