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8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观察了5例肿瘤患者半身经一次800radx—射线照射后甲襞微循环的观察和照射部位、非照射部位容积脉波的测量,照后6小时和3天,照射部位容积脉波显示微血管舒张,局部组织血流量增加。照后25~35天局部组织血流量明显减少,非照射部位容积脉波出现类似变化,甲襞微循环观察在照后3天显示微血管舒张,血管运动性增强。照后25~35天,微血管管径变细,管袢变短等血管构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蛇毒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蛇毒制剂在临床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治疗脑血栓、脑栓塞,冠心病、脉管炎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1988年10月~1989年6月,我们应用清栓酶治疗小儿偏瘫25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我们研制的一种无损伤的甲襞毛细血管压测量方法,此方法通过一微小的透明薄片对局部加压,阻断毛细血管血流的原理测量甲襞毛细血管压。用这种方法测量了140例正常人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人甲襞毛细血管压的变化,同时测量指动脉和臂动脉压,观察管袢内血流和管径的变化。48例正常人臂动脉压(收  相似文献   
14.
940例6类病人的甲襞微循环观察,其中145例有白微栓的出现。白色微栓的出现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脑供血不足时其出现率为70%,脑拴塞,:均%,冠心病,3.0%。白微栓出现较多的病组血小板数日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5.
循环生物力学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深低温在停循环期间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保护大脑已在临床采用。为进一步研究血流动力学与微血管通透的机制。方法:自行制做了一套循环模拟系统,它由搏动泵、阻尼器、弹性腔和不同口径的弹性管道组成大循环,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模拟毛细血管组成笛循环。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例如心率、外周阻力和动脉顺应性等。结果:经检验其数值与心血管和一览上符合。可模拟仿真血管流量和和波形进行正和逆行灌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家兔开胸冠状动脉左室枝结扎为心肌梗塞模型,采用TTC染色确定梗死区,观察了冠状动脉结扎后6、12、24小时的心肌微循环改变。主要结果:(1)梗塞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梗死区血流量和正常对照及正常区相比、显著减少(P<0.01);(2)梗死区心肌水含量明显增加(P<0.01)、周边区水含量仅12、24小时轻度增加(P<0.05);(3)梗死区心肌6-Keto-PGF_(1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及正常区(P<0.01);(4)正常心肌AKP染色微血管呈强阳性,梗死区多阳性、周边区和正常区无变化”(5)梗死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严重水肿、周边区和正常区未见内皮细胞水肿。上述结果表明梗死区心肌微循环在功能、代谢、形态三方面有显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加重心肌细胞损伤。我们的结果证明在梗死区侧面不存在边缘区。  相似文献   
17.
微血管与周围组织、细胞间的交换面积,是衡量微循环与组织脏器的功能、代谢状态好坏的重要指标,它与微血管的体积、表面积、血管数有关。本文应用体视学原理,对微血管的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长度密度等形态学参数进行了测量。用于测量的图像可由①显微镜活体观察或切片观察。②光镜或电镜照片。③监视器屏幕等方法得到。采用方网格测试系统,分别对微血管进行点计数和交点计数,通过体视学公式计算得出形态学参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了拟肾上腺素能及抗肾上腺素能药物对小鼠胃粘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胃粘膜细静脉、毛细血管明显收缩;毛细血管数减少;血流明显减慢,甚至血流停滞;红细胞明显聚集。②大剂量多巴胺可兴奋胃粘膜微血管α-受体,使细静脉、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慢,但其作用持续较短。③  相似文献   
19.
如何防止再灌流损伤,并最大限度发挥再灌流的有利作用是心肌梗塞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最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已有报道证明山莨菪碱对心肌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樟抑碱对心肌缺血再灌流的影响尚未见报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先前的工作发现油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本文探讨了山莨菪碱、樟柳碱及白蛋白对油酸引起培养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我们的实验结果发现山莨菪碱对0.01μl/ml浓度油酸引起的变化没有影响,但对0。25μl/ml浓度油酸引起内皮细胞~(51)C_r释放率升高、上清液中LDH浓度升高,6-酮-PGF_(1α)含量升高均有加强作用,表明山茛菪碱对油酸引起的损伤有加强作用而无保护作用;樟柳碱减轻油酸直接损伤引起内皮细胞LD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