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31.
胶囊化PC12细胞移植与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变性疾病,其治疗方案颇多。各国学者进行了药物治疗,脑内细胞或组织移植治疗,基因治疗及立体定向毁损多巴胺神经传导通路治疗等。近年来,脑内移植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胶囊化细胞移植取得了可喜的成就。PCl2细胞作为一种多巴胺释放细胞,在治疗帕金森病时很有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胶囊化PCl2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2.
创伤性脑水肿的在体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在体研究创作性脑水肿的方法。方法 选择15个频率点,测量大鼠中度颅脑的创伤后伤区组织的电阻抗,分析脑水肿的变化。结果 伤后早期细胞外液电阻(Re)明显下降,细胞内液电阻(Ri)无明显变化,Re/Ri也明显下降;6h后Re略有升高,Ri明显下降,Re/Ri明显增加;伤后24~72h脑水肿达高峰,伤后7基本恢复。结论 伤后早期电阻抗的变化提示发生了血管源性脑水肿,伤后6h电阻抗变化表明细胞内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观察MPP+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及胆碱摄取能力、多巴胺含量变化及细胞形态的改变等,研究MPP+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的影响,探讨利用MPP+建立体外PD细胞模型的可能性及实际意义.方法用孕14天Wistar大鼠,氯胺酮麻醉后取胚胎,按本室常规方法分离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培养至第7天后将不同浓度的MPP+加入培养有神经元的培养基中,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1μM,1μM,10μM.分别测定不同时相点[3H]多巴胺和[3H]胆碱摄取能力及细胞内多巴胺含量变化,并进行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MPP+浓度为0.1μM、1μM和10μM时,其[3H]多巴胺摄取力分别是为6.2±0.7、5.9±0.5、5.4±04,较之对照组100±1.7的结果看,MPP+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摄取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而[3H]胆碱摄取力其值为98±3.1,较之对照组100±2.4,差异不显著,说明MP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胆碱摄取力无抑制作用(P>0.05).另一个有趣的结果是胶质细胞的存在对MPP+的作用有明显影响,未抑制胶质细胞组其作用明显强于抑制胶质细胞组(P<0.05);同时MPP+使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P<0.05);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MPP+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摄取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仅使多巴胺的摄取降低,而且细胞内的多巴胺含量也显著减少,T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也支持这一结果.MP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胆碱摄取能力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D lx5 mRNA在培养的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 lor zone,SVZa)神经干细胞(NSCs)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对SVZa NSCs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提取每一代培养的SVZa NSCs的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 lx5及Er81 mRNA表达的情况;将重组质粒pEGFP-mD lx5用电穿孔的方法转染不表达D lx5 mRNA代次的NSCs,再检测D lx5 mRNA的表达情况,并将转染细胞分化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基因转染细胞与神经元分化的关系;另外,还用100 ng/m l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处理不表达D lx5 mRNA的NSCs,24 h后检测D lx5 mRNA的表达情况。最后将不同D lx5 mRNA表达情况的NSCs分化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分化的比例。结果细胞传代至第4代时D lx5 mRNA表达消失,相应地,其神经元分化比例为(8.34±0.36)%,比表达D lx5 mRNA的第3代NSCs的(19.16±0.75)%明显下降;用D lx5基因转染该代NSCs后,外源转染基因能够使内源性D lx5 mRNA恢复表达,神经元分化比例也明显升高,为(35.66±0.58)%,免疫荧光染色也证实基因转染细胞分化成了神经元;而BMP-2处理也能诱导D lx5 mRNA重新表达,神经元分化比例也有一定程度上升,与第3代NSCs的相似,为(22.27±0.12)%。除第3代NSCs分化组与BMP-2诱导组神经元分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到第4代时,SVZa NSCs D lx5 mRNA表达消失,而外源性D lx5基因转染及BMP-2可以诱导其重新表达;D lx5基因能使新生大鼠来源的SVZa 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体外通过逆转录病毒将v myc基因转染从胎龄 10~ 12周人工流产胚胎脑皮质分离的神经干细胞后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鉴定人胚胎脑皮质来源的神经干细胞 ,使用构建了v myc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对其进行普通及电子显微镜观察 ,生长情况的测定、染色体分析以及裸鼠移植。结果 :转染v myc基因的神经干细胞仍然保持着未分化状态 ,能够自我更新以及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并且生长速率明显加快 ,分裂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然而这种细胞的染色体存在结构异常与数目异常 ,将其植入裸鼠皮下短期内能形成肿瘤。结论 :转染v myc基因的神经干细胞具有正常神经干细胞的基本特性 ,但同时也存在染色体异常与致瘤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神经行为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气体冲击致伤装置,制成大鼠中等度颅脑创伤后,观察伤后不同时间的神经行为变化,同时以氢清除法测定伤区皮层、伤侧海马、对侧皮层及对侧海马的脑血流量。结果大鼠伤后1天,其受伤对侧肢体就有明显的神经行为改变;而伤区皮层及伤区海马的局部脑血流量则在伤后30分钟至伤后6小时呈明显下降,伤后1小时下降最为明显。结论颅脑创伤后神经行为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伤区皮层及伤侧海马局部脑血流量下降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此结果提示,迅速纠正伤后的缺血是治疗颅脑创伤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7.
1 对象与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2月.我们治疗了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5~79岁,平均59.6岁;病程0.3~25年,平均7.8年。疼痛分布:右侧26例,左侧22例;第1支2例,第Ⅲ支10例,Ⅰ+Ⅱ支7例。Ⅱ+Ⅲ支18例,Ⅰ+Ⅱ+Ⅲ支11例。均为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和反复多次封闭治疗无效者。其中1例行微血管减压术失败,1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失败。行伽玛刀治疗前均经MRI检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8.
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分离、培养并鉴定肿瘤干细胞。方法:将U251细胞置于含EGF、bFGF、LIF及B27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形成悬浮生长的细胞球后经免疫磁珠分离获取CD133阳性细胞,采用单细胞克隆法继续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对肿瘤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在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成功分离出肿瘤干细胞,在上述无血清培养液中呈悬浮生长,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与繁殖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该细胞表达CD133,诱导分化后可分化成为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结论:体外培养的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存在脑肿瘤干细胞,并能将其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39.
王彬  杜虹 《医学教育研究》2001,14(4):44-44,52
神经外科是一门高危性的尖端的专科性学科。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认识的提高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神经外科专业队伍的继续教育。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分清层次,针对不同人员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40.
反义nov基因对培养神经元神经递质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nov基因在神经元功能分化和神经递质分泌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反义核酸技术构建成反义nov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BK-nov。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交坂义表达载体导入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和纹状体神经元,经G418筛选出被转染的神经元继续培养,RT-PCR检测围染后nov mRNA的表达量。采用高效氨基酸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说 ,检测抑制表达后氨基酸类递质和多巴胺类递质的变化。结果:谷氨酸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明显下降,γ-氨基酸上升,而对多巴胺的分泌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以上结果提示,nov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生成释放和代谢中起作用,可能籍此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