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患者男,32岁,因"右肺上叶中心型小细胞癌放、化疗后1年,右颞叶及双额叶多发转移,全脑放疗后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胯部疼痛20天"人院.疼痛以右侧为著,夜间加重,伴尿潴留、右下肢麻木无力.查体:双侧髋关节压痛明显,叩击痛强阳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5级.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268个椎体转移瘤及对照组151例223个椎体骨折的低场MRI形态、信号等改变。结果在水脂分离序列(WFS)及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等脂肪抑制序列图像上所有转移瘤均呈高信号。椎体转移灶在T1WI上218个呈低信号,50个呈等信号;在T2WI上71个呈稍高信号,67个呈等信号,130个呈低信号。增强扫描209个有不同程度强化,59个增强扫描后信号与椎体信号相近。结论椎体转移瘤在MRI上表现为椎体内异常信号,以脂肪抑制序列最为敏感,低场MRI可对椎体转移瘤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43.
动态增强MRI评估糖尿病足足底软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探讨动态增强MRI评估糖尿病足病患者足底软组织血流灌注的技术方法及应用价值,并分析糖尿病足软组织微循环的病变特征。方法:26例单侧足发病(湿性坏疽12例,干性坏疽4例,混合性坏疽6例,缺血高危足4例)的糖尿病足患者,运用2D FLASH序列行双侧足底软组织单层动态增强MRI检查,对比分析双足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及...  相似文献   
44.
CT动态增强在不典型肺球形结核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不典型球形结核的正确诊断率 ,笔者对 35例不典型球形结核的CT动态增强表现进行前瞻性研究 ,以探讨其CT动态增强特点及CT动态增强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择孤立性肺部结节 (直径≤ 4cm)进行CT动态扫描 ,其中结核球 35例 ,男 2 0例 ,女 1 5例 ,年龄 1 8~60岁。对照组中 ,选取周围型肺癌 55例 ,炎性结节 2 0例 ,良性肿瘤 3例 ,结节内无钙化 ,结节周围无卫星病灶 ,所有研究病例均经外科手术、穿刺活检或临床治疗后病变动态变化而证实。运用SomatomPlusS全身CT扫描机扫描 ,经肘前静脉注入造影剂 (Om…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肾上腺皮质癌17例,恶性嗜铬细胞瘤7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恶性间皮瘤各1例. 结果 CT和MRI定位准确性分别是86%和95%,定性的准确性为90%和95%.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CT、MRI扫描的典型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大(直径〉5.0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侵犯周围结构,内部结构不均匀,内有不规则坏死区或出血灶,增强后肿瘤呈不均一明显强化;77%(20例)肿瘤侵犯周围结构和/或远处转移. 结论 CT、MRI能诊断大部分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并确定其侵犯范围,两者对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囊肿8例、髓质脂肪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果:14例(93%)肾上腺囊肿、髓质脂肪瘤有其特征性的CT、MRI表现而确诊,1例假性囊肿术前误诊为肿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中,1例为等密度肿块,轻度强化,1例大部囊变类似于假性囊肿,1例呈实性肿块,伴有囊变和钙化灶,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神经纤维瘤大部囊变;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符合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但与常见的肾上腺恶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CT、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大部分囊肿和髓质脂肪瘤可明确诊断,其它肾上腺少见肿瘤较难或不能与常见肿瘤鉴别,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初步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区分体内泌尿系结石成分的可行性。方法对64例泌尿系结石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检查,男41例,女23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53±16)岁。测量计算80 kV和140 kV图像结石的HU差值、HU比值和双能量指数(DEI)。使用双能量软件分析结石成分。收集结石患者治疗后的结石标本进行红外光谱分析,以此结果为标准,运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结石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两两比较。软件分析结果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55例患者治疗后的体外结石标本。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磷酸镁铵结石、磷酸钙结石、草酸钙结石和混合含钙结石的HU差值分别为18±12、214±21、329±35、360±49、458±97和497±110,HU比值分别为1.04±0.02、1.36±0.02、1.49±0.04、1.50±0.08、1.52±0.05和1.53±0.04,DEI分别为0.006±0.004、0.062±0.002、0.089±0.006、0.095±0.013、0.107±0.011和0.112±0.012,上述指标有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20.185、121.574、69.480,P〈0.001)。组间两两比较,尿酸结石与其他结石的HU差值、HU比值和DEI有统计学差异(P〈0.05);胱氨酸结石与其他结石的HU比值和DEI有统计学差异(P〈0.05);磷酸镁铵结石与草酸钙结石、混合含钙结石的HU差值和DEI有统计学差异(P〈0.05);胱氨酸结石与草酸钙结石、混合含钙结石的HU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磷酸钙结石与混合含钙结石的DEI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比较,双能量软件正确诊断4例尿酸结石、1例混合尿酸结石、2例胱氨酸结石和11例草酸钙结石;另外,2例磷酸钙结石、29例混合含钙结石、1例尿酸铵和草酸钙混合结石、1例混合尿酸结石和4例磷酸镁铵结石均识别为草酸盐成分。结论 DSCT双能量成像分析体内结石成分具有可行性,使用双能量软件可以较好地区分体内的尿酸结石、混合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和含钙结石,但区分磷酸镁铵结石以及不同成分的含钙结石尚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48.
王东  熊明辉 《癌症》2000,19(1):92-92
副鼻窦软骨肉瘤少见,有关影像分析更少报道.笔者遇到4例,现报告如下. 4例副鼻窦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见表1.  相似文献   
49.
Tim技术MR全脊柱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磁共振全脊柱成像的方法及其诊断脊柱及脊髓病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以不同线圈组合行二组成像方法比较,探讨扫描方式的优选应用。对85例可疑脊柱及脊髓病变者行全脊柱成像,并对病变局部行高分辨力成像。结果:63例二步法约10min内完成全脊柱T1WI和T2WI检查,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8%,22例三步法约20min完成检查,图像质量优良率为77.3%;85例中MRI全脊柱成像显示15例正常,46例脊柱病变,24例脊髓病变。结论:二步法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图像质量较好,更适用于MRI全脊柱扫描;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MR全脊柱成像解决了大范围、高分辨力的脊柱成像难题,对脊柱、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0.
眼眶内的肌肉、神经、血管的密度(30—50Hu)和球后脂肪的密度(-80—-100Nu)有较大的反差,对于眼眶的病变,CT检查尤为合适。它已经取代了眼眶的球后充气或注射碘剂的X光造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眼眶的动脉或静脉造影。 我院从1985年7月—1990年5月做眼眶CT扫描42人次,其中男31人,女11人,年龄3—79岁。扫描机为美国Picker公司1200SX型。病人取仰卧位,头稍后伸,闭眼,基线为Reid’s线,个别为与Reid’s线成-30°基线,层厚3mm、5mm、10mm,层距4mm,5mm、10mm,曝光时间4秒、少数病人做了冠状扫描。CT表现:球后占位病变11例,甲亢突眼、眼外肌肥厚6例,眼球病变4例,眼外伤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