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58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及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GT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8例,小肠7例,回盲部2例,横结肠系膜1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内2例,腔外12例,腔内外混合生长4例。CT和MRI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3例部分肿块可见包膜,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依赖这些征象尚不能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一定提示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32.
33.
乳腺癌的血液供应及术前动脉灌注化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乳腺癌的血液供应来源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60例经穿刺细胞学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锁骨下动脉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观察乳腺和淋巴结内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其血供来源.根据肿瘤血管多少及来源分别对胸廓内动脉、胸外侧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灌注不同剂量的丝裂霉素、表柔比星和5-氟尿嘧啶.结果 47例(78.3%)乳腺内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67支动脉单独或参与乳腺内肿瘤供血,其中胸廓内动脉占56.7%(38/67),胸外侧动脉29.9%(20/67),腋动脉直接乳房支11.9%(8/67),肩胛下动脉1.5%(1/67).不间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血供来源无统计学差异.2例纵隔淋巴结为胸廓内动脉供血,35例腋窝淋巴结染色者胸外侧动脉供血占75.6%,肩胛下动脉占24.4%.灌注后4周完全缓解(CR)3例(5%),部分缓解(PR)48例(80%),疾病稳定(SD)9例(1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胸廓内动脉是乳腺内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胸外侧动脉足腋窝淋巴结的主要供血动脉.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提高保乳手术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显示胃周动脉及其变异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连续67例经胃镜活检证实或高度怀疑胃癌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在患者服用产气粉和水(500~1000 ml)充分扩张胃后经静脉用压力注射器以3~4 ml/s的流率团注碘对比剂100 ml(碘必乐或碘普罗胺370),采用Bolus-Tracking追踪触发技术行三期增强扫描。在CT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CTA以显示胃周血管影像,重点分析变异动脉对手术方案的抉择与实施的影响,并与手术发现比较。结果 67例胃左动脉(LGA)均被显示,胃右动脉(RGA)的显示率为52.24%(35/67)。CTA显示12例胃周动脉变异。其中61例实施手术治疗,CTA获得的血管解剖信息与手术所见取得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CTA能显示胃周主要动脉及其解剖变异,特别是与胃癌原发灶解剖密切相关并对手术实施有影响的血管,附加的CTA可以提高胃癌CT检查的成本效益比。  相似文献   
35.
动脉粥样硬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严重疾病,脑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本文回顾MRI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随机抽查集体评片”的方法,在科内引入竞争机制,定期进行胶片图像质量评比,以提高胶片图像质量。方法:抽取每位投照技师一定数量照片,遮盖投照日期、X线号等可辨认标志,集体阅片对每张胶片图像质量进行评比打分。将评比结果与当月效益工资直接挂钩。抽查400份胶片,对比实行评比制度前、后的胶片图像质量。结果:实行该评片制度后的胶片甲级片率从原来的30.5%上升至49%,丙级片率从原来的21.5%下降至6.5%,胶片图像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引入“随机抽查集体评片”制度竞争机制,能督促投照技师重视照片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胶片图像质量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7.
徐坚民 《放射学实践》2003,18(11):791-793
颈部的筋膜间隙是由不同的固有筋膜分隔而成.其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虽然文献对筋膜间隙的论述纷纭,但明确间隙的划分和病变所在间隙的定位对判断病变的来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颈部间隙的划分目前采用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舌骨上区除内脏间隙外共有10个间隙,浅表间隙的病变一般只需要临床或超声检查,对部位深在的病变.CT和MRI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8.
脑脂肪栓塞的MRI及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脑脂肪栓塞(CFE)的临床及MRI及CT的影像特点。方法 分析3例急性CFE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结果 (1)3例均为长骨骨折,在外伤后或骨折固定、复位数小时后突发精神状态改变。(2)醒状昏迷是主要临床表现。(3)3例患者MRI能明确显示病灶,1例CT显示了病灶。(4)MRI、CT显示脑内病灶均呈基本对称性分布,为边缘模糊的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CT呈低密度。病灶均累及脑干、分水岭区脑白质、基底节区、胼胝体压部。2例病灶累及小脑。(5)1例患者发病康复治疗3个月后MRI复查示脑内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急性脑脂肪栓塞的临床及MRI、CT影像改变具有特征性,MRI在病灶显示上优于CT。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评价三维扰相脂肪抑制梯度回波序列(3 D-WATSc)在膝关节软骨缺损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1例患者50侧膝关节镜检查病例,将每侧膝关节软骨面分为5个区域,MRI检查采用3D-WATSc,按Recht标准分级诊断250个关节软骨面,并与膝关节镜分级诊断结果对照.3D-WATSc诊断价值的真实性指标为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一致性指标用Kappa值.结果 3D-WATSc诊断软骨病损的敏感度为96.4%,特异度为87.3%,准确度为92.4%,Kappa值为0.844.结论 3D-WATSc与关节镜对膝关节软骨病损的诊断结果之间一致性极佳,是目前诊断膝关节软骨病损的最佳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CT、MRI、DSA的诊断优缺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诊断进行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CT、MRI、DSA四种影像技术进行检查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分析,对比其各自的优缺点。结果:超声不仅可以准确检测管腔狭窄的程度及动脉壁内膜(MT)的厚度,还能够通过斑块的回声和形态特点来诊断斑块形状。CT对钙化斑块敏感率很高,远超出超声检出率。MRI在检测斑块性质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具有高组织分辨率。DSA可以准确的鉴别颈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还能准确的显示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及情况。结论:与其他影像技术比较,MRI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的血管腔和血管壁结构,更准确判断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