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术(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46例患者行MSCTPA检查及后重建技术,后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46例共发现栓子698个,其中肺动脉主干4个,左右肺动脉41个,叶动脉114个,段及亚段动脉539个。直接征象:①)血管截断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完全闭塞;②轨道征,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位于血管中央,周围有对比剂环绕;③偏心性充盈缺损,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偏向管壁一侧,边缘欠光整;④附壁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①肺窗观察见局限性的血管纹理稀疏,呈"马赛克征";②肺梗死,表现为肺外围以胸膜为基底的楔形或条状实变影;③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以及心包积液等。结论:MSCTPA能对肺动脉栓塞作出准确诊断,是无创、快速、安全、敏感的检查方法,并可追踪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2.
胸膜多发性结核瘤X线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膜结核瘤文献[1~6]报道病灶常以单发为多,而多发且无胸水者则较少见,据手头资料未见影像学专题论述。术前易与胸膜肿瘤相混淆,为提高该型胸膜结核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我们特搜集经病理证实的7例,就其X线、CT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19~25岁,平均22岁,病史最长1年,最短2个月,均以胸痛、咳嗽为主要症状(胸隐痛3例、轻痛4例、无剧痛者),均无发热及其他不适。有3例曾患结核性胸膜炎史,其余4例平素体健,无严重疾病史。7例中有3例行开胸手术,切除结核瘤灶;4例行病灶穿刺活检,病理报告均为结核性。全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MRI对膝关节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本院2006年1月~2010年4月间经MRI检查确诊的膝关节骨挫伤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70例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10~69岁,平均35岁;70例行MRI检查时间自外伤后5h~20天,平均8天;70例患者外伤后局部均出现疼痛、压痛和(或)软组织肿胀及功能障碍;临床采用保守和对症治疗。结果:70例共显示134个病灶,其中股骨下端67个,胫骨上端(包括胫骨平台)54个,髌骨8个,腓骨上端5个;MRI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地图样T1WI低信号、T2WI等或略高信号,STIR脂肪抑制序列均呈明显高信号。伴半月板撕裂25例,侧付韧带损伤2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1例。结论:MRI能揭示膝部骨挫伤的病理改变,并准确判断关节周围韧带及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常规MRI检查并行脂肪抑制序列是诊断外伤性骨挫伤最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余捷  刘绪明  林达  项剑瑜  周露  吴恩福 《重庆医学》2015,(24):3412-34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鉴定细微肋骨骨折最佳检查时间,避免漏诊、误诊,减少患者多次复查的 X 射线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市人民医院152例肋骨骨折患者,患者均行 MSCT 检查,首次检查在1周内,于第2~8周内第2次复查,部分患者8周后继续随访。薄层轴位图像并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观察。统计复查与首次检查或者多次复查间肋骨数有差异的细微肋骨骨折患者归入差异组,比较差异组不同检查时间检出肋骨骨折数的差异。使用配对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例患者归入差异组,最终诊断肋骨骨折为231根,第1周仅诊断134根。伤后第1周及第2周与之后不同检查周复查患者肋骨骨折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3周与之后不同检查周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3~8周复查骨折数与大于8周复查骨折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3)。结论伤后3~8周为鉴定细微骨折确定最终骨折根数最佳检查时间,可有效减少漏诊、误诊,在医学鉴定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在CT上的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部位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46例肾上腺肿瘤,回顾分析CT特征,对照病理结果进行讨论。结果:46例中,皮质腺瘤21例,多数较小,边缘光滑,轻度强化;转移瘤7例,单侧或双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嗜铬细胞瘤6例,肿块一般较大,密度不均,增强后实质部分强化明显;髓性脂肪瘤6例,瘤内脂肪组织为其特征;皮质腺癌3例,较大肿块,直径一般大于7 cm,密度不均;肾上腺囊肿2例,边缘光滑,均匀水样密度的囊性占位,增强扫描无强化;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双侧发生,软组织密度肿块,强化较均匀。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各有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可作出较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6.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纳入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早期D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疗效指标合并分析。结果经检索得到13个RCT,合计768例患者,所纳入试验方法质量学较低且样本含量较小,"漏斗图"呈不对称分布,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及试验方法质量低下,发表偏倚提示阴性结果的试验可能未发表。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达莫注射液试验组在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尿素氮、甘油三酯、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MDA并提高SOD方面均尚需要设计严格、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CT表现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性.方法 对50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膨胀性生长27例中高分化24例,中分化3例;浸润性生长23例均为低分化.结果 膨胀性生长27例,CT平扫显示界限清楚,呈团块状不均均匀的低密度,CT值18~30HU,肿块均见坏死囊变,其中瘤内出血11例,假包膜18例,瘤块破裂2例.肝内结节状转移2例,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静脉瘤栓2例.增强扫描见实质病灶呈均匀性强化2例;斑片状、条索状强化9例;瘤灶边缘环形强化9例;瘤灶边缘线形强化7例.浸润性生长23例,CT平扫显示斑片状低密度,CT值23~31HU,其中界限清楚7例,界限不清楚16例,囊变坏死7例,瘤内出血5例,瘤块破裂1例.肝内结节状转移8例,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7例,静脉瘤栓9例.增强扫描见实质病灶呈不均匀性强化2例;散在斑片状、斑点状强化12例;瘤灶边缘环形强化4例;瘤灶边缘线形强化5例.结论 CT征像能反映出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恶性程度,膨胀性生长的肿瘤细胞分化较好,恶性度较低,预后良好;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细胞分化差,恶性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有完整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血管扩张型骨肉瘤。重点从X线、CT、MRI表现来分析,并结合临床与病理及文献复习。结果根据X线与CT表现,以肿瘤骨质破坏位置范围、程度和方式,可分为:①完全溶骨型(2例);②多房膨胀分隔型(2例);③单房膨胀囊肿型(5例)。MRI表现:T1WI呈不均匀中低信号、T2WI高信号,其内多发低信号分隔呈大小不等多房囊状改变。结论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有一定影像学表现特征,特别是MRI对肿瘤内多房囊腔显示,有重要价值。确诊需临床、影像学与病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29.
外伤性急性肾上腺损伤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方法:对外伤性急性肾上腺损伤的20例患者进行CT平扫,其中加CT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于外伤后2~5h行CT检查;随访CT复查17例;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右侧18例,左侧1例;双侧1例。3例肾上腺挫伤CT平扫表现为肾上腺肿胀、增粗、边缘凸起、密度不均;17例肾上腺血肿CT平扫呈梭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增高或混杂密度。肾上腺周围脂肪囊内线条或斑片状密度增高影6例,同侧膈脚增厚2例。增强12例中,挫伤2例增强显示肾上腺增粗,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1例。血肿10例增强显示病灶边缘呈环状强化5例,呈线状强化3例,病灶无明显强化2例。17例随访复查CT显示血肿范围缩小,密度减低,CT值较急性期减低10~20HU。结论:外伤性急性肾上腺损伤CT表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及CT随访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CT表现。结果左上腹不适8例、隐痛6例、胀痛5例、乏力10例、低热8例、食欲下降7例、体重减低8例,左上腹扣击痛8例、压痛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其中孤立肿块型7例,肿块5.5~12.0cm,平扫呈低密度5例,等密度2例;界限清楚5例,不清楚2例;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轻度强化5例,无强化2例;界限清楚5例,不清楚2例;静脉期轻度强化3例,无强化4例;实质期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5例。粟粒结节型1例,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脾脏实质强化,内见直径2.1~2.8cm多发低密度结节。小B细胞淋巴瘤1例(粟粒结节型):平扫示脾脏肿大,内见1.5~2.0cm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界限不清楚;增强扫描脾脏实质强化,低密度小结节灶无强化,界限清楚。套细胞淋巴瘤1例(多发肿块型):平扫见脾脏增大,肿块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脾脏实质强化,内见3.5~7.8cm的低密度肿块影,界限清楚,静脉期和实质期肿块边缘模糊。毛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型):脾脏呈弥漫性增大,平扫和增强均未发现明确肿块及结节灶。结论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以孤立巨块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CT平扫以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不强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