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1篇
  免费   802篇
  国内免费   209篇
耳鼻咽喉   69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349篇
口腔科学   197篇
临床医学   2831篇
内科学   1019篇
皮肤病学   265篇
神经病学   302篇
特种医学   432篇
外科学   1497篇
综合类   2163篇
预防医学   790篇
眼科学   292篇
药学   444篇
  22篇
中国医学   306篇
肿瘤学   546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25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523篇
  2012年   605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560篇
  2008年   642篇
  2007年   811篇
  2006年   847篇
  2005年   793篇
  2004年   749篇
  2003年   669篇
  2002年   580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334篇
  1999年   7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目的初步探讨CT腹部模式常规和非常规扫描次数、高曝光剂量扫描对家兔急性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6只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1)高曝光剂量CT扫描组36只。采用约为常规剂量2倍的腹部CT扫描模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再将其分两大亚组,每组18只。①腹部模式一次性扫描组(一次性扫描组):CT扫描层厚为2.5mm分别连续扫描3、6、9、12、15和18次,48h后剖杀;②腹部模式重复扫描组(重复扫描组):CT扫描层厚以5mm分别连续扫描2、4、6、8、10和12次,24h后重复上述扫描,24h后剖杀。(2)常规CT扫描组:5只,采用常规次数和曝光剂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48h后剖杀。(3)健康对照组:5只。所有实验动物取脾组织作病理分析。结果光镜病理结果:①一次性扫描组:连续扫描6次时出现红髓髓窦略扩张、淤血;连续9-18次扫描后,脾脏出现红髓髓窦扩张、淤血,可见网状组织细胞增生和吞噬含铁血黄素。②重复扫描组:共8次扫描时出现红髓髓窦轻度扩张、淤血,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16-24次扫描后,脾脏出现红髓髓窦扩张、淤血,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间或有组织细胞增生。结论常规脾脏CT扫描是非常安全的;在非常规扫描次数和高曝光剂量下,CT辐射可能会引起家兔急性脾组织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 4b/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 :收集 15 4例和 15 0例健康体检者与冠心病组性别、年龄相匹配作为对照组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技术和聚丙烯凝胶电脉检测eNOS4b/a基因型。直接计数法统计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 ,并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用SPSS10 0统计软件分析 ,采用 χ2 检验。2 结果 :共检出b/b、b/a、a/a 3种基因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eNOS4b/b、4b/a +4a/a基因频率分别为 0 877、0 12 3及 0 840、0 16 0。 4a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依此为 0 0 6 6、0 0 83。 4b/a和…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仍无有效治疗药物供临床使用。我们通过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菌粉喂养COPD大鼠 ,观察组织形态学、动物肺功能 (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白细胞介素 2 (IL 2 )、细胞介素IL 4含量等指标 ,探讨其防治COPD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 雄性SD大鼠 (清洁级 ) 3 7只 ,体重 (2 0 0±2 0 )g ,随机分为 3组。 (1)模型组 13只 ,在自制吸烟染毒箱内被动吸烟 2 0支 (上海卷烟厂凤凰牌香烟 ,焦油量 17mg/支 ,烟气烟碱量 1 4mg/支 ) ,每天 3次 ,每次间隔 3h ,共 60天 …  相似文献   
14.
王彬 《浙江医学》2002,24(1):29-29,31
第七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于2000年10月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代表约200人 (其中浙江省18人 )参加了会议 ,由从事临床营养支持有经验的专家作专题报告16篇 ,交流临床与实验研究等论文166篇 ,分肠外营养 (PN)、肠内营养 (EN)、实验研究3个分会场进行。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寿教授和上海中山医院吴肇光教授对我国临床营养支持工作作了全面的回顾与展望。我国临床营养支持在二十世纪后30年中迅速发展并取得可喜的成绩。通过近30年来临床实践 ,使人们对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 - 2b(IFN -α - 2b)对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将 12 9例HFRS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IFNα- 2b治疗 ,分别测定其第 1、2、3、5、10天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PTM )含量。结果 治疗组PTM从第二天起即比对照组明显减低 ,并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早期采用重组人IFN -α - 2b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可以使周围血PTM的含量减少 ,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的程度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27^kipl、p53、cyclin D1基因的表达在早期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LAB)检测70例早期胃癌和70例对照组(包括正常胃黏膜、胃增生性息肉、胃轻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中p27^kipl、p53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1)在70例早期胃癌中,p27^kipl、p53、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6%、61.4%、52.9%,而在70例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18.6%、4.3%,各指标在两组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2)在早期胃癌中,p27^kipl表达水平的下降与肿瘤位于贲门部和胃窦部以及与组织分化程度低相关;(3)p53的表达阳性多见于患者年龄≤50岁组和肿瘤〈30mm组;(4)cyclin D1与肿瘤的浸润至黏膜下层有关。(5)50%病例两种及两种以上基因同时异常表达明显高于单基因异常表达(32.9%)。结论在早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p53、p27^kipl、cyclin D1均发生异常表达,三种基因的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形态结构变化对峡部裂性滑脱及小关节退变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及非平行“最佳切割平面”等一系列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包括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改变的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在2700N轴向压缩载荷条件下,分别对各有限元模型的峡部、小关节应力、小关节接触力以及椎间盘负载进行测试。结果:压缩载荷下,腰椎活动节段峡部、小关节等效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随椎间盘高度的减小而减小,随小关节角的增大而增加,随椎间盘前凸角的增加而减小。结论: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等形态结构变化对腰椎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峡部、小关节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有明显的影响。提示腰椎峡部应力性骨折及小关节退变的发生与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等解剖形态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立体适形放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发病率高、病程短、发展迅速,中位生存期仅3—6个月。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日趋多样化。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肝癌发病隐匿,能手术切除的病例只占全部病例的5%-10%,所以对于大多数中晚期肝癌患者来说,只能采用非手术治疗,即介入化疗栓塞、导向治疗、无水酒精注射及放疗等。其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放疗由于肝脏对外照射耐受性差,其效果不满意,一度趋于消极治疗。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并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亦得到肯定的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并已成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模式。本文即对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在矢状窦旁腩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本院经头颅CT及MRI诊断为矢状窦旁脑膜瘤,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的22例患者;术前均运用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评估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脑表面回流静脉情况.术中根据成像结果有目的 地保护重要的回流静脉,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进行随访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2例患者的术前磁共振脑表面成像中脑表面回流静脉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与静脉损伤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能在术前明确矢状窦旁脑膜瘤与脑表面回流静脉之间关系,可在术前对患者肿瘤表面脑回流静脉做出正确的评估,对脑表面重要回流静脉的保护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依据,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及术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u- PA及 su PAR的浓度变化。结果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进展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期 MM患者 ( P <0 .0 1) ,而稳定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6例 MM患者化疗后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低于化疗前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 ( P<0 .0 5)。骨髓涂片瘤细胞比例 >2 0 %的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高于瘤细胞比例≤ 2 0 % M M患者 ( P<0 .0 5;P<0 .0 1)。M M患者血浆 u- PA及su PA R水平均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球蛋白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升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分期、判断疗效、了解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