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故障现象1 进行分格点片曝光时均出现有规律的重复曝光影.  相似文献   
22.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其CT、MRI表现.结果: 12例患者中有5例单发,7例多发共31个病灶,分别位于额叶、颞叶、顶叶深部脑白质、胼胝体、基底节.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CT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出血及钙化;MRI表现为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多为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呈明显均匀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大,细胞质少,染色质颗粒粗,可见瘤细胞嗣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出血、坏死及钙化,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基础决定其CT、MRI的增强形态、占位程度以及肿瘤发生部位具有一定特征,认真分析其影像表现,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作出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视-隔发育不良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影像证实的9例视-隔发育不良患者的CT、MRI表现,4例行CT扫描,5例行MRI扫描,常规行横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结果: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透明隔缺如,双侧侧脑室融合,侧脑室前角呈方形,视神经、视交叉和视神经管发育不良,合并脑裂、脑白质发育不良、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发育不良、垂体后叶缺如等畸形.结论:视-隔发育不良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视路的观察优于CT,对于轻度视神经发育不良者需结合眼科检查.  相似文献   
24.
黑斑息肉综合征伴空肠套叠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9岁。反复发作性腹部疼痛8个月,发作时疼痛难忍,呈绞痛,坐卧不安,伴呕吐,发作后有时可自行缓解,缓解后又易发作,有时需解痉药对症处理。其母自述,患儿3岁时口唇开始出现黑斑。体检:消瘦,痛苦面容,口唇、口腔颊部黏膜及鼻两侧可见散在性密集黑斑,黑斑直径均<0 .4cm ,左  相似文献   
25.
患儿男,7岁,跌伤左前臂、活动困难1d入院。体检:贫血貌,结膜及甲床苍白,方颅,双眼距宽,鼻梁扁平。左前臂肿胀,可触及骨擦音,肝脏剑突下7cm,肋下7cm可触及。血常规化验:Hb67.4g/L,HCT25.3%,LT423.00×109/L,WBC12.24×109/L。免疫球蛋白电泳:Hb电泳可见HbF区带浓染,可见HbA2区带稍浓,可见HbA区带,意见:β型地中海贫血。X线检查:左前臂正侧位片示:左尺桡骨普遍骨质疏松,髓腔扩大,骨皮质变薄,尺骨骨干见多条细线状横形致密影,尺桡骨远端见横形骨折线,远折端向掌侧成角移位,掌骨骺出现延迟,发育不良(图1)。颅骨正位片示:头颅呈方形改变,…  相似文献   
26.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0例肝脏炎性假瘤呈单发孤立肿块,CT平扫9例表现为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病理主要表现为大片凝固坏死及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和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肝癌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及门静脉癌栓(PVTT)的CT和DSA表现,评价CT和DSA诊断不同类型APS及PVTT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肝细胞癌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及门静脉癌栓患者的CT动态增强和DSA资料,将APS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将PVTT分为Ⅰ、Ⅱ、Ⅲ、Ⅳ型,分析3种类型APS及四种类型PVTT的三期动态增强CT和DSA表现.结果:35例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及门静脉癌栓的病例中,CT动态增强共检出APS 19例,其中中央型12例、周围型4例、弥漫型3例;DSA共检出APS 27例,其中中央型12例、周围型10例、弥漫型5例.CT动态增强共检出PVTT 20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9例、Ⅲ型8例、Ⅳ型2例;DSA共检出PVTT 26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8例、Ⅳ型4例.对于APS合并PVTT的病例,CT动态增强共检出12例,DSA共检出16例.在周围型APS、Ⅰ型和Ⅳ型PVTT及周围型APS合并PVTT的诊断上,螺旋CT不及DSA(P<0.05).结论:肝癌合并APS及PVTT具有特征性的CT和DSA表现.CT可准确地评价中央型和弥漫型APS及Ⅱ型和Ⅲ型PVTT,但在评价周围型APS、Ⅰ型和Ⅳ型PVTT及周围型APS合并PVTT方面较DSA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例中4例为单发,5例多发,共有15个病灶,幕上13例,幕下2例,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7个,占46.6%,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4个,占26.6%,位于小脑部2个,占13.3%。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MR平扫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染色质颗粒粗,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0.
故障现象 压下扫描架上的检查床前进键(horiz position)床面断断续续地向前移动,速度很慢。床面后退正常。左右两侧按键均出现故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