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6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HHE)是肝脏的常见占位性疾病,人群发生率高达0.4%~0.7%,由于症状不明显,因而通常在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说来,B 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虽然B 超对HHE 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有一部分病人难以确诊,为明确诊断而需进行CT 扫描。CT 扫描仍有一定局限性,加强CT 扫描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检出率的重要环节。分析我科150 例单发及多发肝血管瘤病人的扫描资料,对扫描技术的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本文报告了质量控制的体会并对在扫描过程中怎样才能达到最佳扫描效果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2.
患者男性,34岁,因胸闷、胸骨后疼痛1月就诊,查体及实验检查无异常。胸部正侧位X 线片示:右中纵隔块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诊断:纵隔淋巴结肿大。CT 增强检查示:右后纵隔可见一 8cm×6cm×6cm块影,向右肺凸起,中心密度稍低,周边强化,边缘规则,光滑,双侧支气管向前向外推移,食道向左推移,邻近骨质无破坏,诊断:右后纵隔块影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53.
ERCP在127例急诊胆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锐  顾明  何乾文  田朝艳  刘学生 《重庆医学》2005,34(12):1831-1832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的临床价值,以提高急诊胆道蛔虫病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急诊胆道蛔虫病行ERCP的临床资料。结果121例治疗成功,6例失败,总的成功率为95.3%。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3例(2.4%),急性胰腺炎1例(0.8%),术后出血2例(1.6%)。结论ERCP治疗急诊胆道蛔虫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但在ERCP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要重视影像学的诊断分析,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组织工程人工食管不同代替材料的应用及相容性,探讨其在老年食管癌置入后的疗效,寻求永久性的人工植入材料。 方法:以gene chip, protein chi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diagnosis”为英文检索词,“组织工程食管、人工食管,生物相容性,食管瘤,诊断”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01/2010-09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与组织工程食管研究、人工食管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以及不同材料组织工程食管的实验分析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保留中英文30篇文献进一步归纳总结。 结果:目前人工食管主要的并发症有吻合口瘘、狭窄、坏死、反流等。未来人工食管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人工食管的构建理念以及构建材料的选择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选择理想的材料并构建成合适的形状。②体外培养-移植体内-诱导食管再生。③研制一种可精确调控的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型人工食管,直接将其植人机体内,并以此为支撑物,在体内最终诱导、再生出新生的食管。 结论:组织工程食管的研究有朝着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与正常食管结构相类似的食管替代物,材料的选择从单一的生物惰性材料向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活性材料转变的多元化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罕见病例鼻腔上颌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OSP)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组化方法 ,结合文献对2例OSP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镜下见2例病变一致,瘤组织主要为乳头状结构,瘤细胞梭形、短梭形、圆形、柱状,胞质内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小,深染,无异型。乳头的瘤细胞2~10余层,灶性区域细胞呈实体团状,有的表层细胞有纤毛,底部细胞多有明显的细胞间桥,密布充满黏液的细胞,形成微囊和微脓肿。乳头间可见退变细胞、细胞分泌物和陈旧性出血形成的无结构之坏死;有的乳头间质炎细胞浸润,纤维增生、透明变性。细胞微囊内黏液AB染色呈强阳性、PAS阴性;瘤细胞CK显强阳性,Vim间质阳性,Ki67阳性细胞〈5%,Cga、Syn、阴性。结论 OSP罕见,易复发,恶变率高,系潜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对本瘤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胆道镜病灶清除在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3例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患者,在超声引导失败或引流疗效不佳时,在CT定位引导下行病灶穿刺置管引流,引流1周待假性窦道形成后,经窦道用胆道镜多次清除脓腔内坏死组织。结果 13例患者置管引流均成功,每例患者行胆道镜脓腔清理2~7次,其中8例治愈,5例假性囊肿形成。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 CT引导置管引流联合胆道镜脓腔清理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的微创治疗方法之一,其创伤小,疗效佳,不易受胸腔内和胃肠道气体干扰,并发症少,对提高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发病机理、病理分型、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我院自1983年~2000年手术治疗15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中,叶内型12例(占80%),叶外型3例(20%)。肺部感染9例(均为叶内型),咯血6例(均为叶内型),无症状者5例。X线表现为肺内肿块9例(60%),囊肿6例(40%);CT表现为肿块或囊肿,发现异常滋养动脉供血6例。15例病人纤支镜检与痰细胞学检查未发现肿瘤性病变。结论 肺隔离症并非罕见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CT明显优于常规X线及支气管碘油造影检查,对于症状明显者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5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对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进行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造影后分别缓慢注入溶拴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结果 35例患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有效率达97.14%,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区血管增多,增粗,分布延长,X一线平片随访股骨头骨质明显修复。结论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坯 煞费苦心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新技术,特别对Ⅰ-Ⅱ期患治疗价值更高,对Ⅲ-Ⅳ期患可减轻疼痛,延缓病程进展。推迟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  相似文献   
59.
伏隔核磁共振容积扫描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伏隔核3.0T磁共振容积扫描的最佳扫描参数.方法 健康志愿者72人,平均分为12组.利用T1WI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在其它参数固定的情况下,分别采用4个不同准备时间与3种矩阵组合成的12种方案对伏隔核进行容积扫描.测量其邻近脑白质与伏隔核的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所有组中第1组所得的图像CNR最高(P<0.05).当矩阵为256×256时,第1组图像CNR最高(P<0.05);当矩阵为342×342时,第5~8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当矩阵为512×512时,第9组的图像CNR分别最高(P<0.05).结论 利用3.0T磁共振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扫描伏隔核时,在TR=8.1 ms ,TE=3.6 ms ,FOV=24 cm×19.6 cm ,层厚=1.4 mm ,层间距=-0.7 mm ,反转角=20°,NEX=2的情况下,较合适的矩阵应为342×342,准备时间为350~500 ms.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利用3.0磁共振分析成人伏隔核体积双侧差异及性别差异.方法:健康志愿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范围18~55岁,中位年龄25岁,利用磁共振对伏隔核进行常规扫描和冠状面容积扫描.在容积扫描图像上对伏隔核分割并进行体积测量,比较双侧体积差异及性别差异.结果:所有志愿者以及男、女性志愿者伏隔核平均体积均右侧大于左侧(P<0.001).男女之间伏隔核总体积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成人右侧伏隔核体积大于左侧,性别之间伏隔核总体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